APP下载

中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

2014-10-27李冬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医

李冬黎

关键词: 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6.4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87-01

黄疸型肝炎归属为中医黄疸范畴。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临床表现,而且以目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在临床颇为常见。本科从2006—2009年4年间共收住36例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36例患者,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其中甲型黄疸型肝炎18例,乙型黄疸型肝炎12例,戊型黄疸性肝炎6例,排除溶血性肝炎,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部分有肝脾肿大。36例病人均为住院治疗,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最长半月,最短3 d,均符合传染病学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用中药治疗。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巩膜发黄,上腹部胀满或疼痛,小便黄,厌油、纳差,恶心,呕吐,苔黄腻或白腻等。实验室检查肝功均异常,黄疸较严重者肝功指标可达ALT2800U/L,AST2000U/L,TBIL189umol/L。B超排除阻塞性黄疸及恶性肿瘤。

2 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为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30 g,栀子10 g,大黄6 g,虎杖15 g,金钱草15 g,茯苓12 g,猪苓12 g,滑石30 g;腹胀痛较甚者加柴胡12 g,郁金15 g,川楝子10 g,砂仁6 g;恶心欲吐者加橘皮10 g,竹茹10 g,白蔻9 g;心中懊侬者加黄连6 g,龙胆草9 g,淡豆豉12 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剂量减半,治疗7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黄疸消退,腹胀痛,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小便正常,肝功能正常。好转:黄疸明显消退,腹胀、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正常,小便正常,肝功趋于正常。无效:症状及肝功能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24,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4 讨论

黄疸之病,其病因多责之于湿。《金匮要略 黄疸病脉症并治》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依据“湿向前阴行,热向后阴行”的方法,利湿通脏,前后分消,使湿热疫邪速从二便出。急性黄疸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或瘀血等阻滞胆道,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热重于湿型的发生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象弦数,心中懊侬,恶心欲吐,口干而苦,均为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所引起。湿重于热型的发生多为湿遏热壅,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故身目色黄。

黄疸以速退为顺,《金匮要略 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瘥,反剧者为难治。”若久病不愈,气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现代医学观点:产生黄疸的物质叫胆红素,它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有毒性,可能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损害,故临床治疗黄疸,需迅速退黄,改善肝功能。

因此,治疗应该把握病机,根据病情轻重及发病特点辨证施治。方中茵陈为清热利湿、除黄之要药,用量宜偏重;栀子、大黄清热泻下,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可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柴胡、郁金、川楝子等疏肝理气,诸药合用,方获良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59.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