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桂龙牡汤加减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50例
2014-10-27刘红
刘 红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医院, 云南 安宁 650300)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一般好发于45~55岁绝经前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腺轴)平衡制约关系紊乱,进而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病理变化。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药治疗此病既能改善临床症状,又能调节内分泌、神经、循环等系统的作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六经辨证,以柴桂龙牡汤加减治疗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本院门诊女性患者;年龄43~55岁,均为已婚已育妇女;病程最短15 d,最长3 a。未绝经40例,已绝经1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 发生于更年期,一般45~55周岁绝经前后。② 临床表现面红潮热,烘热汗出,烦躁易怒,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抑郁焦虑、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月经紊乱或逐渐停止及皮肤搔痒和关节疼痛等。
2 治疗方法
采用柴桂龙牡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10 g,黄芩10 g,党参15 g,法夏15 g,茯苓15 g,桂枝5 g,杭芍15 g,煅龙骨20 g,煅牡蛎20 g,甘草5 g,大枣5枚、生姜3片。加减:头晕耳鸣甚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体虚易感外邪者加黄芪、防风、白术;胸满胁痛,表情忧郁,少言寡语者加香附、郁金、合欢皮;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山栀、夏枯草;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者加枣仁、炙远志、琥珀、珍珠母、柏子仁;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者加浮小麦、黄柏、知母、生地、丹皮;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大便稀溏者,加白术、苍术、淮山药;四肢不温,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者加淮牛膝、巴戟、续断、淫羊藿、杜仲、菟丝子、益智仁等;月经紊乱,情志不宁者加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量多色黯者加炙黄芪、生地、乌贼骨、贯众炭、益母草;若皮肤瘙痒者可加蝉蜕、防风、玉竹;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烘热汗出,情志异常等症状消除;好转:诸症明显减轻。无效:诸症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50例中治愈30例,占60%;好转17例,占34%;无效3例,占6%,总有效率为94%。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48岁,已婚,干部,2008年5月9日初诊,患者半年来,月事先后不定,经色黯红,量多,常感眩晕耳鸣,烘热汗出,情绪激动,心悸失眠,烦燥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倦怠乏力,纳食减少,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弦。曾做心电图、B超检查,均无异常。诊断:更年期综合征。辨证:营卫失调,少阳枢机不利。治则:调和营卫,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方药;柴桂龙牡汤加浮小麦30 g,生地15 g,夏枯草15 g煎服。服药2剂后,心悸失眠,烦燥易怒有所减轻。正值经水来潮,量多色黯,胸闷胁痛,腰膝酸软,原方去龙、牡,加炙黄芪30 g,当归5 g,炒杜仲15 g,乌贼骨15 g,益母草12 g,以养血调经安络。服药3剂,月经净,续宗原方,日服1剂,连用15 d后,诸症悉减,已获效机。
5 讨论
本病中医虽无病名,但在《伤寒论》中有类似描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核心病机主要是肾衰阴虚为多,以阴阳为纲进行辨证,笔者依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认为本病多因营卫失调,少阳枢机不利所致。由于营卫失调,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少阳相火上炎,心气被扰,神明不安,故有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则面目、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纳呆便溏。女子以肝为本,肝藏血,主疏泄,因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导致肝之经脉不利,而出现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症状。近年研究认为本病的产生以雌激素减少为基础,社会环境因素、性格、心理因素等是导致机体各种障碍和不适的重要原因。致使此类疾病逐年增多,从而给妇女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质量,带来不少影响,发病年龄具有提前趋势。
在临床上,笔者以柴桂龙牡汤为基础,可随症加减。其中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通阳泻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龙骨、牡蛎重镇收涩,潜敛心神以治烦躁;茯苓宁心安神并可通利小便;全方共奏,具有调和营卫,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之效。
笔者认为本病属心身医学范畴,其发病既有生理因素又与精神因素紧密相关,从而有必要从“形神合一”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全面认识,从药物和心理来治疗本病。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