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

2014-10-27温谈升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华村民群众

温谈升

党叫我干什么我都会心无旁骛干好,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摘自本文主人公廖新华日记

开篇

廖新华,一个年轻有为、干劲十足、朝气蓬勃的热血汉子,1975年出生,201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江西宁都县对坊乡王坑村党支部书记。夏日,笔者前去村里采访,说起廖新华,王坑村很多村民的第一句话就是:公道正派,无私奉献,是我们山区农民的贴心人。说他公道正派,是因为廖新华对谁都一样,没有亲疏之分,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让全村人谋业有路,致富有门;说他无私奉献,是因为廖新华不是王坑人,但他总是以王坑为家,有利益的事全部让村民分享,自己不占一分一厘;说他是村民的贴心人,是因为他忘记小家,解决起群众的困难来,毫不马虎,真正把百姓的事记在脑中,放在心上。

赴任的“救火队长”

2012年3月,在自己家乡胡屋村任村会计和治保主任的廖新华,其时是县人大代表、县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村干部,工作与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群众口碑极佳。在如此优越的工作环境中,小廖没有想到,组织上会安排他去“异地为官”,乡党委书记温英俊慧眼识珠,亲自找到他,要他到偏远且非常落后的王坑村执掌“帅印”,担任党支部书记。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廖新华心里没底,犹豫不决,他十分清楚,去那里工作肯定难有作为,自己不是那里的村民,要开展工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是比登天还难的。现在组织上派我去,无疑是对我这个“救火队长”的器重与信任,不去,将丧失一名共产党员最起码的原则,共产党员就是下级服从上级,接受党组织的挑选;去了,势必任重道远,脱胎换骨,干不好工作而辜负乡党委和群众的重任。进退维艰,廖新华在矛盾中选择,最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风风火火前往王坑接任党支部书记。

王坑村是对坊乡贫困后进村之一,位于宁都县对坊乡西南部,距圩镇11公里,是一个偏僻的山区村。全村有8个小组,358户,1432人,山地面积8730亩,耕地面积1328亩。村民受穷,集体受苦,群众怨声载道,干部灰心丧气。

一个外村人来到贫困复杂的村子,王坑人不理解,冷嘲热讽无处不在——

“咱们王坑没人了,为什么要派一个外村人来当书记?”

“他们谁来都成不了气候,要让王坑翻身,除非海沽石烂,太阳西边出!”

“小廖是想来出风头的,他来,王坑肯定会雪上加霜,本村人都管不好的外村人能管好吗?”

“弃婴儿”的困惑

村民对初来乍到的廖新华投以鄙视和猜忌的目光,“第一印象”就感觉这里的复杂性。是啊,王坑,一副“烂摊子”:十年前,王坑村以穷乡僻壤之“硬伤”并归半迳村管辖,但一系列措施难以配套,王坑村依然独立运行,“两委”班子照常工作。然而这一“合并”,遗留问题一串串,乡里出于管理的考虑,仍然将王坑列为独立的行政村进行工作考核,可在县以上民政、统计等部门,王坑榜上无名,这意味着王坑不在县行政编制范畴,成了一个不伦不类、无爹无娘的“弃婴儿”,国家五年扶贫计划中,王坑连续三届成为“空壳”。一次,他刚刚赴任不久,他去县里某部门争取一个扶贫攻坚项目,可在审批项目时,软件上没有王坑的行政区划,更没有村级代码,工作人员反复查证均无结果。

“王坑不是行政村,项目批不下。”工作人员无奈告知。

“同志,不可能,是不是你搞错了,我是王坑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坑是一个完整的行政村。”廖新华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坑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全乡所辖的13个村,有12个村共享国家扶贫政策,它们每年至少能实施一到二个扶贫项目,村里有了明显变化,农户得到了实惠。王坑村这一“弃婴儿”却是没有这个福分,因无村别及代码,立项争资十分困难,农户急需办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想办也办不成。至今未享受国家扶贫攻坚政策,更未实施过任何扶持项目。

王坑硬伤连连,“外件”问题多多,“内件”伤痕累累。358户,1432名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400-700米的恶劣环境中,到十一五末,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村组集体经济几乎空白且负债累累。村里工作一直步人后尘,各项工作在全乡考评中排名倒数第一,面对如此局势,他深感责任重大,时刻思索寻找改变落后面貌的良策,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多次和干部、党员、群众交谈,认真分析全村贫困现状和成因,调整充实两委班子,建立起党员活动室,通过开展支部活动,组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村级领导集体。同时,他提出了“争取上下支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争取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出品牌。

造血开拓致富路

王坑村自然条件差:山多田少,山高水冷,有300多亩耕地属于酸性地质田,加上山区光照不足,水稻亩产低,收入甚少。特别是有3个小组65户村民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山上无资源,土地耕作不便,交通特差,信息不灵,生活过得尤为困难。廖新华上任伊始,第一任务便是入户了解群众疾苦,解剖麻雀分析困难原因,发现很多群众有致富愿望,但缺少技术与资金。黄鸡是江西名鸡,它与泰和乌鸡齐名,是宁都主要产业之一。“宁都黄鸡”一直是王坑村的传统产业,其发源地就是源于留田和下留田小组。然而,由于大批劳力外出转移,加上禽流感肆虐,黄鸡产业一度重创回落。“这岂不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吗!?”面对如此优越的条件,王坑人流失这项千里难觅的产业,一定会后悔一辈子,他这个“村官”也会愧对王坑人民,辜负组织,成为历史罪人。为此,廖新华发动群众重整旗鼓,引导千家万户大搞黄鸡养殖,不懂技术的他传授,没有资金的他帮助担保贷款,就这样,在廖新华的带动与帮助下,很多村民搞起了黄鸡养殖,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邱建华从事黄鸡养殖有十几年的历史,但由于黄鸡市场波动大和禽流感的影响,几年前放弃这项产业外出打工,结果钱没赚到还受了老板一肚子的气。

“老邱啊,你还是回来吧,搞你的老本行多好啊!”廖新华上任伊始就给他打电话,鼓励他返乡创业。

“新华书记,我是想回来,但我没有资金发展了啊!”邱建华流露出无助的苦衷。

“不怕,我是你们致富的靠山,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廖新华的话让老邱吃了“定心丸”,回到村里“重操旧业”。

廖新华几乎把自己“卖”给了王坑,首先帮助老邱选择场地,然后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为老邱担保贷款10万元,红红火火办起了黄鸡养殖场,搭建了4个鸡棚,每年出笼三黄鸡3万羽,纯利润近20万元。乐开花的老邱逢人便说:“是新华这年轻人帮我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体体面面当老板赚大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不可估量。笔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在王坑的大小山头都架起了整齐划一、科学标准的鸡棚,犹如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定格在中国山村。仅去年,全村销售黄鸡30万羽,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王坑村山多人少,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很难有大发展,必须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鉴于村里有种植脐橙和油茶的传统,廖新华与“两委”班子商量,成立王坑村专业合作社,将本村的黄鸡、脐橙、油茶三大主导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规范经营,统一种子,统一销售,并与本县知名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全村脐橙产量达80多万斤,产值达到200万元。特别是油茶是这几年廖新华一手倡导并扶植的朝阳产业,他三番五次向县扶贫办争取项目,无偿为种植户提供苗木。目前,王坑发展油茶2000多亩。笔者在村里采访,廖新华在谈感受时,没有向我提供任何他得意的政绩,他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说了不算,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应该做的事。而在与村民对话时,我惊喜地发现村民对他的满意评价:“新华来我们这里之前,我们村的人均收入一年不足1000元,而去年我们就达到了3000元,今年还会高出很多。他比我们村里任何一届的书记都强,我们需要这样实在的书记!他就是中国最美的村官!”

实事办在村民心坎里

是啊,廖新华在王坑人的心目中就是最美村官,他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凭着赤心与忠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下王坑是全村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道路崎岖,还有一条小河相隔,每至洪水季节,这里成了“大海”,水茫茫一片,平时也靠两根木头搭在河面上做桥路过,群众出行很困难,安全隐患大,村民建房和买卖农副产品都是靠手提肩挑,曾有几次出现安全事故,村民掉河里已司空见惯。群众为此怨声载道,多年来群众一直盼望能有一座桥,但都是一种奢望。日盼夜盼、年复一年,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最终还是无法实现村民心愿。看到这种情况,仁慈且果敢的廖新华心里滴血,痛苦万分。他想,党把我派到这里来,如果还要让村民这样提心吊胆地生活,他就无颜面对他们,他这个书记就不作为了!廖新华与村“两委”班子协商,一定解决下王坑群众出行难问题。定了这个目标,他一趟一趟跑县里、乡里,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请求解决道路问题。但王坑以前是合并村,跑项目处处碰壁,几经周折,县里部门的同志被廖新华的悟性与闯劲所感动。一次,廖新华去县交通局,找到领导“开小灶”,那领导开门见山地说:“我都记不清楚你来了多少回了,你们的项目没法上。”

“没法上也要上,王坑虽然没有编制代码,但它还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村子,是宁都县一个不可勿缺的基层政权,今天你不批,我明天还来,明天不批后天继续来,直至你批下为止!”廖新华据理力争。这位领导工作几十年没有遇到过如此执着的村官,这位年轻村官的事业心责任感就是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需要学习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撞南山不回头……

“没说的,我批给你!”

他的责任与使命争取到了一点资金,但还存在很大缺口,怎么办?他又带头投工投劳,与王坑群众战天斗地、同舟共济,还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工头自己先垫资,终于,在廖新华及王坑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在下王坑自然村架起了一座“连心桥”,群众的出行困难解决了。

王坑的历史欠账堆积如山,廖新华总感到这里的工作干不完,一件接一件,一环扣一环,让他喘不过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是,村里早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的大坑水陂早被山洪冲毁,400多亩农田只能靠天灌溉,粮食丰收成了王坑村民的梦想。“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一涉及5个小组,数百农户的“丰收陂”如还是老皇历般无人问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招致重挫,廖新华上任的第二天,就招来小组长、老党员到实地察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哪是水陂,处处沟沟壑壑,千疮百孔,像一座小型水库,要修,就得动大手术,工程量很大,而且没有公路,崎岖曲折的羊肠小道无法通车。材料运不进来。从上王坑小组沿着田埂6华里全部材料要靠肩膀挑。细心的廖新华把现状记在笔记本上,又熬了一个通宵写了一份很有分量的调研报告,递交给了上级组织,强烈要求上级支持,重建大坑水陂。廖新华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工作没有做好,心里就踏实不了,他先是到县水利局、市水利局找领导,但无功而返,都说指标已经下达完了,要等到明年再看,又是碰壁,廖新华心中很是黯然。几天后,他义无反顾独自一人带着立项申请和换洗衣服,坐上了去省城的班车,找到了省水利厅。这时,廖新华因长期的劳碌奔波和耗去的心血汗水,身体支架不住了,他在水利厅的大院里一不小心被崴了一脚,随即被摔倒。值班的同志发现后,随即向厅里的有关领导汇报,待获知这名从革命老区来的最基层的干部是为了项目和群众利益而绞尽脑汁、舍生忘死时,大家为之感动,派人护送他到就近医院就诊后,省水利厅的一名处长感慨万千:“就是钢铁也有软化的时候,何况人呢。廖新华是好样的!”廖新华在省城感天动地,最终处长立即签字答应给予立项。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件事廖新华一直没有炫耀对任何人讲,连老婆也不知道,只是县水利局有一位同志去省厅开会,偶然在会上听到省厅领导讲起。手中有钱好办事,去年,廖新华把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全部投入项目建设,为了节省成本,他组织几个小组的几十余名劳力,有的挑沙,有的扛石头,有的扛水泥,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终于把人们期盼多年的水陂建设成功。人们充满感激,都说永远记得廖新华这样的好书记,他为村民办的实事深深印刻在他们的心间。

真情播山村,实事润心田。廖新华在王坑还不足三年时间,好事实事一路丰碑,满村受益。克服几多艰难困苦、万水千山使昔日一贫如洗、一盘散沙的王坑旧貌换新颜,处处勃勃生机。先后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428万元,继“连心桥”、“丰收陂”后,一鼓作气建起了上付到下付的3000多米灌区,保住了近500亩农田旱涝保收;完善了村部办公楼(村民活动室)建设,一个朝气蓬勃的村“两委”班子与焕然一新的村部办公楼融为一体,农闲时节,村民有事没事都会到村部或活动室喝茶聊天,翻看书报,增长知识,与村干部心心相印;廖新华对党忠诚,他不是王坑本地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一己私利,体现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与胸怀。他借助“赣南苏区振兴”的东风,用好用活政策,推动土坯房改造,建设新农村,造福千秋万代。下王坑小组的房屋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王坑村最古老的房屋,也是王坑村最破烂的房屋。脏乱差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三年前,村委会就计划把下王坑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点进行改建,但民情复杂,利益分配不均,最后无果而终。这次能不能改造成功,直接考验着廖新华的能力与水平。一向自信的廖新华没有急着开村民大会,更没有以势压人,他特别注重农村基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他私下到村民家里,投石问路:“你们的房子为什么不去改造?”

“有纠纷呗!”

“为什么会发生纠纷?”

“你有钱就会做高一点,他没钱就做低一点,没钱的就不准你做高,会影响人家的视线和风水。再一个,你的房子要向东,他的房子要朝南,东倒西歪,影响出路……”

“原来如此!如果由村里来出面,帮助你们调解和规划可以吗?”

“当然可以,有村委会出面主持公道大家会同意的。”

“好,那我们就一言为定,一定帮助你们统一规划、统一层高、统一朝向,还给你们的房前屋后设计庭院和休闲广场,这些钱我来想办法,不会增加你们的负担,要让你们像城里人一样安居乐业!”

廖新华的“对症下药”很管用,长期盘根错节的遗留问题一朝解决,2013年开春,村民们热情高涨,欢欢喜喜把旧房全部拆除了,结合土坯房改造很快将一排排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新农村建起来了,其中有村民在乔迁时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沐浴党恩王坑处处换新颜,紧跟新华村民天天生活美。”横批是:“幸福无限”。

一桩桩、一件件,永无止境,如今,廖新华又通过多种关系和渠道,争取到170多万元的资金,着手新建王坑小学,把投资的目光瞄向未来,为王坑村的后劲发展蓄积力量。

“零上访”村背后的付出

中国有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啊,共和国的支柱大厦能擎天而立,靠的就是地方尤其是村一级牢固的石基。王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像宁静的港湾……

据乡综治办通报,王坑三年时间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是宁都县罕见的“零上访村”。

“只要群众有意见有争执,我几乎都是马上赶到现场调解,把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决不把矛盾上交。”廖新华把“零上访”的“秘诀”告诉我,村里任何人发生矛盾纠纷,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廖新华,因为他太公正了,像天平一样不偏不倚,对就对,错就错,处理事情不含糊更不拖泥带水。教育村民要有宽广的胸怀,互相忍让,邻里之间,吃亏是福。去年,村里发生两起重大交通事故,一是上付小组村民廖赣州,在骑摩托车回家途中与别人的摩托车相撞,导致死亡。其家属一直得不到肇事者的赔偿,为此,亲戚多次纠缠要求上访闹事,但他们还是首先找到了廖新华,廖新华带着他们及肇事者多次一起到县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心,协调处理此事,一次一次的调解,最终让他们达成了协议,最后圆满收场。二是下王坑小组郭小生驾驶三轮摩托车到县城送货,回来途中顺路搭乘一位60多岁的大爷去宁都县城,没想到由于老人家没坐稳,从车上摔下来当场摔死,这样事情就大了,不但郭小生被拘留,在第二天,死者家属也组织了30多个人来到郭小生家里闹事,打碎东西,门上贴挽联。廖新华带着村干部一起及时赶到,严厉制止他们的行为,并警告他们这是违法行为!制止后他又耐心细致地规劝他们,请他们到村委会协商此事,最终使他们在谅解的基础上达成了补偿协议。

三年前千疮百孔、矛盾重重、纠纷迭起的后进村,如今和煦春风归,艳阳一片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里得到最有力的诠释。

虽然廖新华在群众眼中是这样一个严肃、敬业、奉献的“美丽村官”,但在妻子眼中,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自廖新华担任村书记以来,妻子黎长秀既支持又不满,丈夫为村民办实事,看着异村的王坑村民一个个富裕起来,她心里为丈夫骄傲;但作为妻子,很多时候自己要独自承担家庭的重任,养鸡喂猪、田里山上都得靠妻子披星戴月、起早摸黑,要知道,这可是个重体力活,孩子的学习、教育更不能马虎,可廖新华对这些却很少操心,王坑村里的事情纷繁复杂,哪一项不用心都不行。妻子有时也有埋怨,也有不满,但权衡之后,觉得为全村人福利比自家的日子更重要,身为妻子,要让丈夫毫无顾虑地去工作。

一路走来,廖新华担任王坑村书记已经快三周年,有苦有乐,有喜有忧,这位年轻的高中毕业生和优秀村官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到卸任后,不要让群众骂就满足了。既简单又困难的愿望,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廖新华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

责任编辑/赵吉政

猜你喜欢

新华村民群众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大脚掌的小鸭子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