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临床体会
2014-10-27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211000张亮周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211000 )张亮 周鹏
脑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其致死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中位居首位。文献报道 ,尽早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是提高脑出血患者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是神经外科医师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3.2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并经CT或MRI确诊,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史3~30年,其中术前浅昏迷24例,中度昏迷8例,深昏迷2例。参照张蕴增、王忠诚提出的手术适应症[2][3]及家属意愿将34例患者分为3组,即:发病至手术时间<8h为A组(1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8~24h为B组(10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h为C组(9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昏迷程度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采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切开头皮咬除颅骨3cm直径大小骨窗,剪开硬脑膜,穿刺证实后切开脑组织,良好照明下由浅入深缓慢吸出血肿。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者,采取扩大骨窗减压,对破入脑室者行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辅以尿激酶冲洗引流术。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全组疗效评估标准按优:神志清醒,四肢活动好,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良:神志清醒,有偏瘫症;差:死亡。对存活病例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按照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价患者生存质量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结果(附表1)。
2.2 全组存活病例均成功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死亡病例,三组患者ADL评价结果,见附表2。
附表1 三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比较[n(%)]
附表2 三组患者ADL评价比较[n(%)]
3 讨论
目前,单纯药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尚无突破性进展,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效果因选择的病例不同,差异很大。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在出血早期患者神志不清,生命体征紊乱,此时手术死亡率高,多在2~3d急性期后病情稳定后手术。据研究发现,脑出血后20~30min脑血肿形成,6~7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开始发生变性、出血、坏死,随着时间的延长,脑损害范围逐渐扩大,颅内压力逐渐增高,病人的症状随之恶化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早期甚至超早期手术,即在发病后7h内手术,既可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又可使脑组织蒙受的继发性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本研究中,虽然不同手术时机的三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价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随访期内A组ADL评分明显优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尽早采取手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