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华夏文明的源头

2014-10-27郑旺盛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俊杰符号

郑旺盛

引子

石破天惊!叹为观止!价值无比!意义无穷!世界上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用这些词语去描绘去形容?相关的人和事为什么会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在内的全国上百家知名媒体一次又一次的关注报道?为什么会吸引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质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内的全国考古学、古文字学、易经学、地图学、地理学、岩画研究学、古文明研究学方面的上百位权威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当我告诉你一个人在一座山中发现了3000多处甲骨文前的神秘的类似文字的符号,发现了一系列事关华夏五千年文明源头的物证,二十六年矢志不移情系一块块冰凉的石头一座座冷峻的山谷一道道奇险的悬崖尝试探索解读中华文明源头的惊天秘密时,你是否会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当我们用无数珍宝级的上古时代的文明遗存证明这一切千真万确时,你是否会拍案叫绝?让我们与媒体与专家学者一起走近具茨山上古时代珍贵文化遗存发现者研究者刘俊杰,与他一起寻找、发现并探索华夏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源头的秘密,了解甲骨文前的文字、《易经》的起源、大禹治水的佐证、黄帝时代的城堡、上古时代的农业、历经沧桑的巨石阵……让我们的心灵经受一次翻天覆地的洗礼与震撼,感受中华历史厚重而磅礴,永恒与骄傲的一道道耀眼夺目的灵光……

第一章

石破天惊——刘俊杰在具茨山发现了炎黄先祖五千年前留给我们的大规模的珍贵的上古文明的遗迹。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的历史。然而,一些国外学者却因为中国没有找到像埃及象形文字、金字塔等文明遗迹佐证文明史而惊疑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而事实上我中华民族拥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可有谁能够去证明它呢?炎黄二帝、大禹治水的足迹在哪里?夏朝建国的遗址在哪里?距今3500年历史的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最早的文字,可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刻在哪里?又是什么形态呢?数学的起源在哪里?易图的起源在哪里?夏历的起源在哪里?货币的起源又在哪里?……中华文明真的只有五千年的历史吗?这些千古的历史谜团,让多少专家学者穷经皓首去破译,但苦于没有发现新的物证,只能从先秦后汉最早的史书记载里,追寻上古的神话传说去解读答案,从龟背磬竹上去遥想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据说,一代宗师郭沫若先生直到临终的时候,还在为他一生都没有找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物证而叹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到底在哪里?郭老始终坚信一定会找到有关甲骨文的上古时代的文化遗存,只是岁月流逝,这已成为郭老的千古遗憾。

然而今天,一个年轻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不仅足以让郭老含笑九泉,更足以打消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怀疑。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重大发现,极有可能将中华文明至少向前推进一千年到两千年。

这个年轻人是谁?他叫刘俊杰。河南禹州市人。

在黄河之南一座人烟罕至面积四百平方公里的神秘大山——具茨山里,布满了他的足迹。二十六年来,无论是春暖花开雁南飞,还是飞雪飘飘朔风寒,他孤独地在那里攀登跋涉。他如一只苍穹下搏击的雄鹰,有一种力量激励在他心中,有一种圣光照耀在他脸上。浩荡行走天地间,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九死未悔,胸中有着夸父追日的万丈豪情。二十六年里,他十多次遇险山中,骑坏了8辆摩托车,摔坏了10多架照相机。多少次失足悬崖山坡命悬一线,多少次困于山中迷途茫茫。然而,他痴心不改,把生死置之度外,执著如山,义无反顾地前行,寻找着那隐藏在具茨山中的上古时代的华夏文明遗迹。

这是一片神圣得令人敬畏的神秘之地,这是一片令刘俊杰魂系一生永不言悔的神秘之地,是先祖的灵光照耀着他前行的路,让他发现了这些足以震撼中国震撼世界的秘密。我们可以断定,他的发现终有一天一定会改写中国和世界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古代文明史的记载,一定会成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他到底发现了什么?!他发现的可能是一座被保存完好的五千年前华夏先祖们建造的记录华夏文明的上古时代的“历史博物馆”。

二十六年来,刘俊杰倾其所有踏遍荒山,历尽千辛万苦去追寻先祖的踪迹,阅万卷史书去破译那千百组神秘的石刻符号,终于在这片大山里寻找到了通向这座极可能是华夏祖先五千年前建造的历史博物馆的钥匙。一想到自己的发现将有可能使华夏文明的源头现身太平盛世,熠熠生辉于中华大地,刘俊杰禁不住热血沸腾……

千百组神秘的符号隐藏在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大山里,至少五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源头静静地躺在这里,阅尽了人间的春色和沧桑。这沉睡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被20岁的摄影爱好者刘俊杰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不经意间悠然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于是,就有了后来发生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传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俊杰的发现是一个可以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它的意义甚至堪比殷虚甲骨文的发现。启开华夏文明的源头,找到神话传说中存在的物证,这是我国考古界多少前辈宗师苦苦追寻的梦想啊。我们的炎黄大帝不只是活在神话中,这里就有他的城基,大禹治水也不再只是传说,这里就有他治水的图刻和模型。先祖先宗为我们留下了多么珍贵而丰富的史料,它涉及了文字起源、易图起源、道教之源、夏历之源、天文历象、农业文明、金属使用、数学起源、雕塑起源、原始宗教、战争记录、大禹治水、河图洛书之源……如此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遗存,叫人简直不敢相信,真叫人如坠七彩云中,魄游魂飞,叹为观止。

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刘俊杰发现的事关华夏文明之源的历史文化遗存物证,共有三千多处石刻,分布在具茨山方圆一百多公里的大山里。其中有近百幅石刻很像是易图图谱,包括阴阳二气如环图,纳甲图,方圆相生图,地方图,太极图,六十四卦卦气图等。发现的象形文字符号分布更广,洋洋洒洒刻满无数的石壁,另有多块形似龟状的巨石,其背上均刻有排列有序的图符,印证了几千年来关于“背负洛书”的传说。洛书勾股图,老阴数合勾股图,日月星象图,以及千百幅尚无法破解的神秘图符刻满山间,更发现了古城遗址、石刻雕塑、巨石阵……简直是一座璀璨的华夏文明源头的石刻宝库。

这样浩繁的石刻工程,刘俊杰推断在当时决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历时长时期的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既然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这样丰富的内容,应该是先人的历史博物馆。先人把那个时期的文明用当时所能用的工具和方法,系统地记录保存下来,留给他的子子孙孙,这不能不使人们对华夏的祖先肃然起敬。它越过五千年漫漫岁月的尘烟,历经多少人间的战乱浩劫而无损,历经多少大自然的风剥雷劈而不灭,安详地躺在那里诉说着上古的往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华夏子孙的幸事,是我们现在这一个历史上难得的太平盛世时代的福音。

先祖庇福厚恩浩荡,华夏源头震惊世人。刘俊杰这些事关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的一系列重大探索、发现与研究,引来了全国众多专家赴具茨山考证。2003年以来,《许昌晨报》、《郑州晚报》、《大河报》等数十家媒体先后报道。此后,新华社播发了通稿。2010年1月和8月,中央电视台《讲述》、《百科探秘》栏目分别以《宝中宝》、《具茨山上的天书》为题专题介绍了刘俊杰这一系列大发现,数百家网站也登载了这些新闻,具茨山由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如今,刘俊杰的生命已经紧紧地与华夏文明源头探索这件大事连在了一起,他的生命已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而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文明的源头寻找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回首他走过的那些悠悠岁月,追寻他探源华夏文明源头的一串串足迹,白驹过隙间刘俊杰早已从20岁的青春小伙走近了天命之年。他生命里经历过多少苦辣酸甜和生死抉择,胸中又跳动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神圣之爱?苍天可鉴!让他脚下那片被丈量了二十六年的巍巍大山来诉说这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一切吧,让先祖的圣光穿透五千年历史的烟云把刘俊杰的心灵和这埋藏了太久的史前文明一同照亮吧。

第二章

震撼世人——刘俊杰在具茨山的每一项上古时代文化遗存的发现都直指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

世有奇人,必有奇举。

刘俊杰当属奇人,更有奇举。奇人奇举,足以令人震惊、叹绝、钦敬。

刘俊杰的家住在河南省禹州市一座名叫具茨山的山脚下。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具茨山绵延40余公里,在禹州境内最长,其他部分属于新郑市和新密市。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首,蜿蜒东南,在浅井乡的北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消失;一支经无梁镇西部、朱阁乡、郭连乡入许昌。具茨山堪称历史名山,《汉书·地理志》、《庄子·徐无鬼》及郦道元之《水经注》等书都名载具茨山,黄帝、大禹、大隗、广成子等诸多历史名人也与具茨山有着不解之缘。刘俊杰生于斯,长于斯,必将成于斯。具茨山早已融入了刘俊杰的生命之中,那每一块岩石,每一座峡谷,每一条山径,每一株草木,每一片浮云,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目睹着刘俊杰成长、跋涉、探索的路,灵光普照的刘俊杰在此演绎着他传奇的经历与人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刘俊杰的父亲一生恪守此道,隐居具茨山,以书画为生命的基石,一点一滴书写着描绘着此山此水此生。耳濡目染,家庭熏陶,刘俊杰从小就具有了书画的天赋和灵性,他爱家人爱生命爱山水爱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他不求闻达于仕途,只愿纵情于山水。为将人世间美好的东西在瞬间变为永恒,刘俊杰又爱上了摄影,并令人难以置信地拍出了许多震撼心灵的作品。

为了冥冥之中心灵的渴望,十七岁的刘俊杰背起行装拿起画笔和相机,经历数月,跨越数省,徒步横穿大别山,在山水之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陶冶他那一颗充满激情超凡脱俗的心。横穿大别山归来,他毅然来到河南汝州风穴寺,皈依佛门,参禅悟性。一年后,他又走出风穴寺成为佛门的俗家弟子,并担任了禹州市佛教协会的负责人,年轻的刘俊杰在佛光的普照下再次以新的感悟与愿望遍游山水,踏上了闲云野鹤般的人生,从大自然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大彻大悟,也因此具有了非凡的灵性与才气。1988年,20岁的刘俊杰不经意间的一幅摄影作品摘取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等8部委联合举办的摄影大赛一等奖,在北京受到国家八部委八位部长的接见。此后,刘俊杰又受到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接见。赵朴初亲自为刘俊杰的书题写书名,帮助他筹集建设禹州佛教协会的款项。从北京归来后,刘俊杰在禹州为佛教协会盖了99间房。尔后,刘俊杰将房产交给佛教协会管理,自己回到了具茨山,住进了具茨山下自己家的三间小土屋。他立志要游历天下,览尽华夏文化,做徐霞客式的人物,用画笔、用摄影描绘自己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感悟万千的壮美河山。

才华横溢,壮心不已。刘俊杰既有父亲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为世俗所困甘做隐士的人格,又有超越父辈浪迹四海寻先问祖吊古怀幽闲云野鹤般的大雅与洒脱,于是他以豪迈的情怀很快就再次踏上了壮游天下的路。他首先锁定的目标就是位于家乡的名山——具茨山。

具茨山距他家十多公里,尽管是历史名山,但现在却是一座林木稀少的荒山,漫无人烟,无路可寻,已长年被人遗忘。去踏荒山而不游名山大川,这正是他的卓尔不群之处,独辟蹊径,其乐悠悠。

二十六年前春天的一个黎明,他骑上擦亮的摩托车,背上相机、水壶和干粮,迎着微熹的曙光出发了。他当时无论如何也未料到,这一进山,他的生命就融化在了大山里,漫漫人生路从此再也没有从大山里走出来。

那是一片神圣得令人敬畏的神秘之地。

那是一座布满先祖足迹闪耀着先祖灵光的神秘之山。

刘俊杰踏破荒山寻美景,四处采风拍摄风光照片。那一次,他不小心被摔下山岩。拦住他的是一块褐色的大石头,他靠在石壁上歇息,无意中发现石壁上刻满了很多符号,这符号神秘宛如天书无法释读,他揉了揉摔痛的脑袋,心想是谁在这里刻下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他环顾四周,群山连绵苍苍茫茫万籁无语。

巍巍山峦,沉寂千年,那种寂静能使人听到当年古人征战的金戈铁马声,感受到史前文明蒸腾的紫气笼罩四野。山风从远古的穴洞里呜呜吹来,拍打着刘俊杰黝黑的脸庞,洗刷着刘俊杰身上的每一个毛孔。

刘俊杰当时并不知道他在这里发现的东西将会成为震惊学术界的伟大发现,将会成为华夏文明源头探寻的重大的考古奇迹,将会佐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将会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至少一千年,将会改写教科书中关于中华文明史的历史。当时,他只是好奇,只是听到自己澎湃的心潮随山风激荡,轰然鸣响,他被眼前古老而神秘的气象吸引着,似被勾魂摄魄,深深地震颤。他不知先祖的慈目正默默地注视着他,放射出了笼罩他的万丈光芒。

他到底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让他从此沉迷其中,长醉不起,从此不得不放弃他壮游天下,闲云野鹤的梦想。

刘俊杰是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博古通今的年轻人,他对故乡的名山具茨山的历史文化深有了解。面对崖壁上成片成片,成行成排雕凿的大如房屋小如棋盘的奇怪的符号,刘俊杰立刻意识到雕凿符号中必然隐藏着惊天的秘密。据史书记载,这里是黄帝、大禹活动的主要地域,这些符号是不是上古时代的文字,记载着黄帝大禹的丰功伟绩?

当想到这些神秘的符号蕴藏着上古时代的秘密,直指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时,刘俊杰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他怀着对华夏祖先无限的崇敬与虔诚之心开始在具茨山中找寻更多这样雕凿在崖石上的神秘符号,冥冥之中有一种灵光让他坚信具茨山中会有大量上古时代的遗迹,他下了决心要用双脚踏遍具茨山每一片山坡每一座山谷。这一走就是二十六个年头,他如一位神秘的独行大侠每日穿行在具茨山中,当他踏遍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具茨山时,他发现了更多令他震惊让他如痴如醉的上古遗迹:

一、发现五座刻满成行成篇神秘符号的山谷。1988年初春,刘俊杰在具茨山五座荒无人烟的无名峡谷中,发现石壁、巨石之上刻满了大量的符号。20多年来,他在延绵百里的具茨山上共发现了3000多处这样神秘的符号,有单个的符号,有成行成篇的,还有以点、圆和几何图形组合的,它们有的像梅花,有的像棋盘,还有的像古代的生产工具。刘俊杰为方便记忆,便将他们编为1号、2号、3号、4号、5号“文字谷”。五座文字谷中,雕凿符号的数量之多,字形之繁,足以让人望而兴叹。在这些字形符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半坡遗地彩陶上的刻划符号到殷周青铜器上刻划文字的几乎所有字形。几座山谷中的刻划风格惊人地一致,具有严密的规律,已经独成体系。另外,在这里还有一些“图形文字”存在,数量不多,有些与“甲骨文”《说文解字》中的古字形极为相似。“图形文字”数量上的少,正说明它的产生要晚于刻划符号。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文字谷中的刻划符号是以平面和立体结构交错而成即是在平面部分还会出现一些深凹进岩石内的方坑、三角坑等形状,这种符号及记录方式与埃及象形文字的“阴体添黑”极为相仿。刘俊杰的这些发现,后来被专家们定名为“岩画”。其实,“岩画”这一命名,并不能准确概括刘俊杰在具茨山发现的大量不同类型石刻符号的含义。

原始文字的起源,经历了一个特别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结绳记事演进至画卦记事,进而在此基础上把结绳与画卦结合形成一种平面与立体的组合——契刻。刻划符号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事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可在原始社会逐步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的进化,原有的刻划符号系统已不能适应社会巨变,随着社会发展到这个特定阶段,在历史的巨变之中,最初的‘图形文字应运而生,拥有了自己的形体之时,也就确立了它‘文字的地位,使得文字以后的发展沿着这个‘象形道路一直进化,成为于指事系统相辅相成的象形系统。

我们在具茨山遗存下来的刻划符号系统及最初的原始文字形态上,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传承关系。从结绳记事演进到画卦记事,再进一步“易之以书契”,形成平面与立体交错而成的、非常完善的刻划符号系统并最终诞生了具茨山原始的象形文字。之后,具茨山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几千年的岁月里无声无息地被人们遗忘着,直到被刘俊杰发现。

二、发现大量由圆点、方格、方块组成的图形。这些神秘的圆点、方格、方块在具茨山中排列有序,变化丰富并有独立严密的体系。刘俊杰查阅大量古籍后,认为这些圆点、方格、方块与后世相传的一些易图一脉相承,可相互印证,应该是后世种种易图的发源。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代表一定的事物。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以占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八卦符号‘—与‘— —乃周易所传,而古代易有三种,据《周礼》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在其《易论》、《易赞》中指出:“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由此可见《周易》不过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三种易经中的一种,是在夏、商易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连山》、《归藏》的具体内容究竟如何,因书缺有间,已无从祥考。但从史料的零星中仍不难看出三《易》的共同基础阴阳两爻。近些年来,随着易学考古的进展,发现了‘数字卦。它们大多是由三个或六个数码上下重叠而成,由四个数码重叠而成的被认为是互体卦,因而有的学者经过考证辨析,认为现存以阴阳两面爻组成的易卦,正是由数字卦简化而来。这样,从时间顺序看,数字卦应是现在的易卦的前身。数字卦的数码是用‘点来表示的,如果它存留在石头上的话,那只能是凿成凹痕或者圆坑。

刘俊杰说:而今,在具茨山的几座山坡上就发现数百处这样的图谱,这些圆坑被山民们称之为‘爻。不过它已演变为一种只存在于当地的古老游戏——‘十二爻。它们大多是以两行圆坑组成,每行各有六个,两行之外还有一个稍大一些的圆坑,被称之为‘老爻。只是这个‘老爻的位置从不固定,在发现记录下来的近五百处遗存中,竟无一重复。足见此‘老爻所处位置的不同,代表其有不同的象征意味。另外,对于此‘老爻的表示除用圆坑外,还有方坑等形状,在‘十二爻之外,还有很多‘十六爻、‘二十四爻等形式存在,只不过这些并未被乡亲们在放羊、放牛时用来玩游戏,他们说这些都是凿错的,不能用来下‘十二爻。当我问及这些‘十二爻始凿于何时,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大爷说:“俺爷他爷也不着。”今天,即是作为山民放牧时下石子的游戏而存在着的‘十二爻,随着放牧人员的日益减少,其游戏规则也同样面临失传的危险,在其游戏过程中的加加减减的运算方法,很可能还会与原来最初的卜筮方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古史考》中就曾记载道:“庖羲氏作,卦始有筮。”

综合以上观点,想要说明的是:伏羲既已发明八卦,却并未舍弃结绳。《周易》的完善有赖于夏之《连山》、殷之《归藏》。他们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去发展。但如今除《周易》外,其他两部书均已失传。刘俊杰用拓片对比《周易》,更有许多相近类同之处,足可以证明这些点、格、块与《周易》的关系。

三、发现大量山体水利工程石雕。在探索具茨山上古遗存中,刘俊杰意外地在峡谷的山体上发现了刻有河流、湖泊的平面分布图,还有立体的水坝河湖模型。这些石雕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上古时代洪水泛滥,江河湖泊无序,黄帝安民、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禹州一带是大禹活动的地区,大禹治水曾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这些上古时代的水利工程石雕,正可相互印证,过去的神话传说就是真实的历史,再联系到几千年前考古学家在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禹治山川”的记载,大禹治水应该确有其人,大禹治水也应该确有其事,而这些上古时代的水利工程石雕更可印证这一历史事实。

我们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中确有其事?这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谜!而这个历史悬案又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的是《尚书》,其中讲到大禹治水,《诗经》中也有大禹治水的记载。李学勤说:“考古学中,古文字出现得很晚,所以有学者怀疑夏朝存在,一些外国学者甚至怀疑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因为大禹在历史传唱中被尊为夏、商、周三代圣王之首,是夏王朝的奠基人,如果没有大禹便没有夏,更没有“华夏”,那么华夏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然而,中国古代文明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域、什么条件下、经过什么样的过程而产生、而发展、而流传的?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的作者苏秉琦认为:中原地区国家是如何起源的?从文献与考古结合考察,洪水与传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要从洪水到治水谈起。

关于那场史前的大洪水不少古文献中也有记载,《孟子》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茂盛,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安息。《史记·夏本纪》中也说:“当帝尧之时,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那场史前洪水已被证实,可对于大禹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和他的治水事业却一直缺乏有力的证明,故而促使中国的一代代学者历经艰辛地去寻找物证。

刘俊杰说:而今,在“大禹之州”的禹州市北部山区的高山峡谷之间,发现十余处大型石刻河道图谱、石雕水利模型。随着这批河道图谱、水利模型的惊现于世,为复原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历史,对展现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纠正某些偏见将大有益处。

“大禹治水”这一千古之谜将由神话传说回到历史事实,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得到证实。

四、发现远古的城堡。刘俊杰在具茨山禹州境内的一座山顶发现了一个庞大的远古聚落群。聚落群中的石屋都已经没有屋顶,仅留半截墙壁或者根基,而且墙壁都是石头砌成。它们相距很近,排列得也十分规整,好像精心规划过一样,间隔相同,大小一样,还有狭窄的街道和胡同,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城镇。

在山顶最高处也是最平坦处,石屋的格局变得格外阔大,仿佛政府的会议大厅。刘俊杰说,在这一带的五个山头上,分布着七个这样的聚落,其中六个聚落围绕着一个聚落布局,总共有500多座1000多间石屋,足够两三千人居住。石屋之外还有外城墙和内城墙两道城墙把五座山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严密封闭的世界。比较特殊的是,这个叫做老山坪的山三面均为悬崖绝壁,只有一条曲折的山路通往山顶。在半山腰西北方向的一个隐蔽之处,还发现了一处天然的自然泉,这里应该是一个取水点,证明以前山上应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

这些石屋建造于什么年代?它是一座天然的军事要塞,还是一座大禹时代的都城遗址?

刘俊杰推测这里是大禹时代的都城遗址。他在具茨山发现的大规模的上古时代的没有屋顶的石彻建筑群,从一个山坡连绵不断延伸到另一个山坡,从其规模、形制和部分遗物推断,此地极有可能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三皇五帝时期的城池遗址。

刘俊杰查阅大量的史书,相关的文献记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庄子·徐无鬼》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更明确指出:“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还有一段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巧合的是,具茨山上还真有一座崆峒山,一座逍遥观。明《湖南府志》载: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相传黄帝修炼之处。同时,他在记述洧水流至新郑地域时又引《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难道这座巨型聚落遗址会与黄帝有熊部落之间有某些关联,它会不会暗合文献与某些神话传说?

人们谈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自然是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算起,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是把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海内外华人也都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文献中对黄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非常简略,探寻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过程,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俊杰说,要想把我国自黄帝以来五千年的文明史明明白白摆在世界面前,只有找到确切的证据才行,我们在寻找五帝时代文明的时候,也只有依靠不多的文献记载及神话传说这些蛛丝马迹。而今在具茨山上发现的超级聚落遗址共有七个中小聚落组成,石砌“城墙”跨越五座山峰,把7个聚落全部包围起来,其中六座外围聚落环卫着一个中心聚落,此中心聚落更有一道石砌内“城墙”,此中心聚落正中有一官署式建筑,它座落在被众聚落环卫着的呈馒头形的山峰上,南北长28米,东西宽17米,计476平方米。如果把附属的保卫建筑算上,其南北长为36米,东西宽21米,计756平方米。这会不会就是黄帝布政的宫殿呢?

此巨型聚落遗址被壮观的连绵几座山峰的石砌城墙环卫,中心聚落更有石砌内城墙严密防卫,这可能就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具体体现。有官署式建筑,其前面大门右边岩石上甚至还存有当年凿下的旗杆几座,(直径为17cm,深37cm)。有熊氏部落的图腾当年就在这里飘扬。中心聚落内城房屋现存64所,内城墙外的房屋现有61所,被其他6个聚落众星拱月般环环绕着,座落在正南方的一个呈馒头壮的山峰上,这里是不是黄帝的都城——轩辕丘?因为在它的西北面还有一处地近百亩的大型广场,广场中心还有天然的大型祭台,这里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祭祀区。

刘俊杰说:我们判断这座大型聚落遗址的形成年代,除了从其聚落街道布局、房屋结构、石质风化等方面入手外,还要考察它的公共墓地等因素,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聚落内部的岩石上还暗藏着近十处史前的刻划符号,清清楚楚地印证着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在黄帝活动地域的大本营里,出现的都城性质的超级聚落就可能是黄帝的都城——轩辕丘。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茨山老山坪上的超级聚落的产生有其人文和地理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但仍然保持着其深厚的历史内涵。它与相距不远的风后顶、大鸿寨等聚落遗址遥相呼应,实质上已经具备了国家的雏形,这些充足的物证也许可以佐证黄帝的都城就在这里。

2008年,禹州市政府在此设立了具茨山城堡遗址保护碑。

五、发现史前农业。在具茨山老山坪大型聚落遗址所处的山坡上,刘俊杰发现了成片成片的约有一万余亩的上古时代的农田,还有上古时代石制的农具,让人想象到上古时代具茨山繁荣的农业文明。

老山坪,海拔765米,比较特殊的是老山坪四面均为悬崖绝壁,是一处天然的军事要塞。‘坪字原来就是指山区或黄土高原的平地,老山坪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山顶上面有大量被废弃的农田。更神奇的是高山上面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保障居民的生活,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口井和一处天然的自流泉。黄帝选择此地建都,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是残酷战争和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具茨山农业文明的繁荣。

六、发现史前天文仪器。在大型聚落遗址中,刘俊杰发现了一扇半损的大石盘,石盘中有圆孔,正面刻画有上百处凹进去的圆点。这个东西与汉代、明代的天文观测仪有许多相似之处,刘俊杰推测说,这扇石盘类似于日咎,圆孔内插入棍子,可测日影,用于计时,应是上古时代的天文仪器。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天文”一词,较早见于《周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指的是日月星辰乃至风霜雨雪等气象的变化。从远古开始,我国先民开始观察天象。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形成了与中国文化相联系的独特天文体系。在古代天文学中,不仅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天文学,还包括与此相关的气象、物候,还与宗教思想相联系。艰难险阻根据天空各类星象的性质、位置及异常变化来占卜预测自然灾害及人类社会中政治、军事方面的异常事变的学说和技术,《史记·天官司书》中有大量的相关记载。

自人类产生之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知识的演进,就与人类对天体和宇宙的探索形成了共根连体的关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具有突出的天体和宇宙文化的特征。天文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因此,中华民族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不是偶然的。

天文学的萌发和初步积累与先民们的生活需要及生产实践是密切相关的。日月星辰的升落现隐、动物的季节迁徙、植物的萌蕃荣谢以及气候变化、寒来暑往,给先民们深切的印象。对其规律的逐渐深刻的认识,渐而形成了最原始的观象授时的知识。对“年”的较准确周期的探究,是在对某些星象的观测中进行的,而这导致了古代天文学的建立。

刘俊杰说,对于远古的神话传说,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的。其实,在神话传说的背后,有着历史深处的影子,这些来自远古的信息里面,往往包含着我们祖先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另一方面,上古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以及由天象变化及其规律而引发的神秘感觉,又把天象当作神来崇拜。这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普及,以致古代史书、经典、诗歌乃至甲卜骨辞都有有关天文历法的记载。因此明代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三代以上,从从皆知天文。‘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天文台地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观象台。如果具茨山上遗存的上古石制天文观测仪器被确认的话,我们就会对农历(夏历)诞生的背景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七、发现疑似河图、洛书的时刻图谱。从1988年至2014年,在二十余年对具茨山的持续不懈的调查中,刘俊杰陆续发现了几块与世传河图、洛书十分相似的岩石凿刻图谱,对于它们形成的年代,经河南权威文物考古专家鉴定为原始社会晚期,原中国水利史学会会长姚汉源先生认为,此类符号的形成年代应在大禹时期。这个发现能不能去印证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呢?

河出图、洛出书,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祥瑞,被视为天下太平、国富民安的治世征兆,它意味着圣人的出现,象征天意所归,万民所宗,国家兴盛,人民幸福。那么这种被历代帝王、文武百官奉为神秘而不可多得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又是何时形成的呢?这一直是我国历史之谜,同时也是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而今,在河南具茨山,这个神秘失踪了数千年的稀世珍宝重现于世,它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河图、洛书的来源,有两个传说:

大禹治水的时候,在工程施工方面遇到很多困难,从黄河河水里出来龙马、洛水里出来乌龟,背上由圈圈点点形成的图案,这两个图案就是河图、洛书。大禹据此而驱使鬼神,并因此把中国的水患治平了。

另一个传说是:伏羲为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花纹,伏羲据此划出八卦,这就是河图;大禹治水的时候,有神龟从洛水中负文而出,其背上有数至于九,大禹据此而陈述《洪范》九类常道,即“天与禹洛出书”。

还有黄帝时期在翠妫川的河中,一条大鱼溯流而上,背负白图箱兰叶龟文,近岸踊跃授帝。名曰《河图》,只是与伏羲河图不同,皆日月星辰之象,黄帝据此立星官之书,以传后世。

所以《易经》中就有:“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

河图洛书神秘而神奇,它来无踪去无影,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的圣人孔子当年就喟然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自从伏羲、黄帝、大禹时期有过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处,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它的影子,好像彻底从人间蒸发掉了。在秦汉人心目中,对河图洛书的理解演变为当时国家的绝对秘密——带有文字的说明的地图,魏晋——隋唐时期的几起河图洛书事件被称之为妖妄的事业,宋之后对河图洛书的解释大都“皆属附会,不可信也”。

在河南具茨山发现的刻有“河图、洛书”模样的石刻图谱,既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惊喜的,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传说中河图洛书在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三次,其中的两次是与黄帝和大禹有关,而黄帝和大禹两人都与具茨山有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一段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故黄帝为有熊,……帝尧为陶唐,帝舜为虞,帝禹为夏后。”

从尧、舜的洪水泛滥到禹的洪水治理成功,似乎暗合了神话传说中河图洛书的某些性质——难道它真的会与大禹治水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有关?

河图洛书问题是易学史上争论最多,被弄得复杂而混乱,但同时又是内容最为丰富的问题,几千年来不但没有人能够讲清楚,反而又附加上层层迷雾。

刘俊杰说:今天我们能够在具茨山发现这个已神秘失踪数千年的宝贝,其中一些问题恐怕将要重新考虑。因为这里曾是人文初祖黄帝、华夏文明奠基人大禹的建都之地,故其意义非同寻常。

八、发现巨石阵。2009年3月,刘俊杰在具茨山南坡发现了大量的巨石。这个发现如能确证,连同20多年前发现的“具茨天书”,必将给具茨山这个古文明荟萃地增添无尽的魅力和无穷的神秘。

是谁在这里布下巨石阵?假如是我们的先民,这些巨石如此措置又有何种用意?

巨石阵体量巨大,让人叹为观止。

时光回到上古,在具茨山一个空旷的山巅,一群先民将五根数吨重的粗大的石柱并排直立在一起,直指苍穹。刘俊杰说,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这样做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作为今人我们无法揣度清楚,但从巨石排列的方式来看,却与人类已经发现的巨石阵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巨石文化很有研究的刘俊杰说,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等,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2008年3月至4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每块约重50吨。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另一处巨石阵位于智利复活节岛,这个岛上矗立着600多尊巨人石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有的石像仅一子就重10吨之多。

刘俊杰说,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具茨山山区里,巨石文化的遗存有数千处,散布于荟萃山、九里山、崆峒山、大鸿寨、龙门、大牧场等地。发现的一些用石头摆放的圆形大石圈,有的周遭长达几公里,一些山上还散布着难以计数的堆石,类似藏传佛教信徒堆放嘛呢经石现象。从巨石文化遗迹所处的位置和石头堆积的朝向判断,可能与祭祀、天文等早期人类社会行为有关。

刘俊杰说,这种巨石文化遗存的发现,不仅在中原,而且在国内都属罕见。

具茨山是历史名山,具茨山隐藏的上古遗存丰富如上古时代的石刻博物馆,令世人为之震惊、叹绝。而上述发现只是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刘俊杰还在具茨山中发现了星系图谱、数学图谱、河图、易图、石币等大量的上古时代的宝贵遗物。具茨山中如此丰富的上古遗物,每一项都直指中华文明的源头。他的发现,不仅震撼了自己的灵魂,更震撼了中国和世界,所有知道此事的人和单位,不管是专家或是媒体,没有不惊叹刘俊杰的发现是重大的发现,是事关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源头的发现。

第三章

探索考证——刘俊杰在具茨山发现的大批、大面积上古文化遗存得到了专家、学者、媒体的考证、确认和肯定

冥冥之中,必有天意。

刘俊杰一脚踏进具茨山,惊天秘密便被他掘宝般一一发现,从此让他魂牵梦萦,从此他的生命历程便锁定了具茨山。春夏秋冬,风雨雷电,变化的是季节,不变的是他那颗赤子之心,他将忠诚之爱无私无畏地融入探索之中,以青春与生命的代价投入华夏文明的探源工程。他要挑战外国学者,以研究成果和大量上古文化遗存,证明中华民族大气磅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刘俊杰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绝非平常人所能为,其才学、品德、人格,堪称大气、正气,令人叹服。具茨山中,多少年来并非只留下他一人的足迹,但唯有刘俊杰才能发现宝藏般的上古文化遗存,是天意?是人意?抑或是天意与人意的巧合?探究其缘,也只有刘俊杰这样的人才能发现具茨山中的上古遗存,也只有刘俊杰这样的诗、书、画、摄影精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才能顿悟具茨山中上古遗存的价值,也只有刘俊杰这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求仕途闻达,只愿壮游华夏,超凡脱俗的人,才能面对具茨山中的上古遗存而灵魂撼动,义无反顾地投入文明探源的研究。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早已净化了刘俊杰的心,二十六年执著如山,胸怀如海,永不言悔地放弃了个人的一切,他的生命已融入了中华文明史的探源之中,他坚信自己破釜沉舟,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探索终将得到全世界的承认。

如刘俊杰者,可钦可敬,可歌可颂。

刘俊杰是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的第一个发现者,更是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的第一个研究者。二十六年来,为了研究推介具茨山中存在的直指中华文明源头的大量文化遗存的重大价值,让炎黄子孙在这里找到五千年华夏灿烂文明的根源。刘俊杰无所畏惧,倾家荡产而不惜,他坚毅的神情,瘦削而硬实的身材,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英雄与壮士的豪情。在他的三间小土屋里除了最简单的日用品,就是一架又一架的书,还有的是一架架照相机和他拍出的数万张有关具茨山文化遗存的图片。

在长期的探索与研究中,刘俊杰认识到具茨山文明探源工程决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这项工程太大了。

为了将具茨山所有的文化遗存公之与世,让中国和世界上的文物专家、文字专家、考古专家、水利专家、历史专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认识具茨山,研究具茨山,刘俊杰决定走出具茨山,找专家学者鉴定,研究具茨山文化遗存的价值所在。

2003年的冬天,刘俊杰背着几十公斤的研究资料,石刻图集、几千幅图片,踏上了四处奔走呼吁,苦苦寻找专家、学者、媒体的艰辛之路。

苍天不负苦心人。

刘俊杰的奔走呼吁,引起了众多媒体、专家对具茨山丰富的上古遗存的关注,具茨山中如博物馆般丰富的上古遗存与华夏文明的源头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让人激动。

拜访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和华夏文明史的研究者刘景亮先生,刘大钧与刘景亮见到具茨山图集符号后,无不震惊,他们对具茨山上发现的大批、大面积上古时代文化遗存的巨大价值坚信不疑。

2003年的冬天,刘俊杰怀揣厚厚的一册具茨山石刻图集来到山东大学,来到中国易学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刘大钧教授的面前。

“我是河南禹州人,在具茨山区发现了大量的石刻符号,可能与古代的易图、炎黄史迹、古文字起源等相关,想请您鉴定一下。”

对这一惊世之说,刘大钧没有理由相信——牵涉到的都是重大的历史文化问题,如果其中的任一项得到认证,将足以改写历史教科书!但他还是打开了图集。

刘大钧震惊了。图集中一个又一个方与圆的图案组合,他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现在书本上流传的易图,只是宋代以来才出现并衍化的,其根源据说要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但缺乏相应的文献和实物依据。具茨山这一类符号的系统繁杂,远出于他的认识之外。具茨山这一神话之山出现这样的符号,无疑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

刘俊杰被待若上宾,与刘大钧在易学中心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深入探讨。刘大钧郑重地说:“这一发现将造福子孙后代!我希望能够早日到具茨山去看一看。”

这是具茨山符号第一次面见专家学者。此后,它一次次引起同样的震惊,在每一个见到它的专家学者面前,在每一家媒体和每一个读者面前。

2003年9月末的一个雨天,刘俊杰带着资料来到郑州,拜访了研究华夏文明史的原河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景亮老师。刘老师听了情况介绍后,一见照片两眼放光,惊愕地望着刘俊杰喃喃而语,“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他反复地问,不相信这是现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惊人发现,你的发现也许比你的研究更有价值。”他感叹地说,并建议刘俊杰尽快整理出书,让业内的专家学者去研究,让全球的考古界惊喜。

媒体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宣传着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的大发现,专家学者以科学的精神考证、探索、研究着事关中华文明源头的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具茨山吸引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界、科学界的目光。

2003年8月25日,《许昌日报·社会晨刊》以《具茨山符号原是古易图》为名,在传媒界最先介绍了具茨山的神秘符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有富等指示有关部门对此加以关注。

2004年2月,《郑州晚报》连续以大篇幅介绍了刘俊杰对具茨山符号的发现,并帮助他联系省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具茨山符号进行解读。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郑杰祥在刘俊杰的引领下,来到具茨山进行了考察。他表示,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但是这类符号,对河南的考古专家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物。省内一些专家看了资料,答复说从未见过这样的符号,需要更高一级的专家来鉴定。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古学专家王蕴智看了照片后说:“我是专门收集早期文字符号的,但这些岩石上的符号与过去在陶器上发现的符号都不同,根据其符号特征,我感觉像是人类早期的刻画符号,也可能是汉字出现以前的早期刻字符号。”

2004年2月1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占扬,河南博物院史前考古专家、研究员张维华两位专家在鉴定了更多的具茨山符号后认为这是中原地区非常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并将其宽泛地称为“岩画”,形成时期界定在原始社会后期,内容上不排除“象形文字”的可能性。

李占扬还说,具茨山天书符号之所以说有可能是上古时代的“岩画”,是因为在考古学中,刻画在岩穴、石崖以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等都被称作“岩画”。从照片上的符号看,具茨山“岩画”又太抽象,且成行成篇,说是“象形文字”可能性更大,更准确。从规模、面积以及岩石风化的质感判断,这些“天书文字”不可能是近代的,应该是上古时代的遗物,极有可能与活动在此的黄帝、大禹有关。

这一判断经《郑州晚报》和《大河报》报道后,新华社播发了通稿,一时间,各地媒体和上千家网站纷纷转载,具茨山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2004年的3月,刘俊杰应邀来到北京公开了他对具茨山符号新的研究结果。北京媒体闻讯后,纷纷前来抢发独家新闻。《北京娱乐信报》以《具茨山“天书”印证大禹治水?》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认为这是金文中“禹治山川”的又一有力佐证,使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92岁高龄的原中国水利史学会会长姚汉源、中国水利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水利史专家张卫东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发现!大禹治水在历史中一直被认为是神话传说,没有相应的历史证据能证明大禹治水的存在,但发现神秘符号与石刻地图、石雕水利模型的具茨山历史上就是大禹封地的地域。大禹在水利史中一直被称为“传说中的人物。”而我国历史多年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现已完成,有专家认为历史上大禹确有其人,而具茨山的发现又与传说惊人的吻合。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考古学和古文字研究40余年的文化人类学学者王大有先生说:“这一发现如能得到证实,那将对我国的上古历史学和考古学有重大意义。”同时,他对报纸上公布的几个图案进行了试解,认为他们分别是夏、商和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字。王大有说,刘俊杰所展示的图像中,至少有两幅图像应该是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距今6000余年,与甲骨文中的“午”、“城”相近。王先生表示,这一发现为“三皇五帝”的炎帝时期的研究找到了文物上的一个直接的证据。在考古学上,这些图中所显示的含义要比发现大禹治水的含义还要高。

王大有说,具茨山发现的字符与河南省仰韶文化时期的庙底沟中发现的很多象形符号很相近,由此考证具茨山神秘符号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要早于甲骨文,是甲骨文前的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大禹治水确实是在我国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这一带。从所提供发现神秘符号的地域来看,该地域确实与大禹治水时期所在地域相吻合。

2004年3月12日,刘俊杰陪同北京媒体的记者、河南省文物考古专家一起走入位于具茨山老山坪几座山头上的大型聚落群遗址考察、探访。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省社科院历史学博士李立新考察后认为,从具茨山现存的刻画符号来看,有的符号在不同的地点多次出现,应当具有特定的意义。

针对聚落群遗址,张新斌认为,具茨山位于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且历史上记载人类祖先最早在山上居住,而后走向平原,而黄帝、大禹都活动于这一地区,这些聚落有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建筑群遗址。

2004年6月23日上午,刘俊杰背着几十斤重的具茨山文化研究资料来到郑州,见到了河南省地图院院长毛志民等专家。毛志民在认真看阅了刘俊杰带来的有关古代地图方面的照片、拓片等资料后,认为具茨山的文化遗存,极有可能把中国地图的历史前推几千年。下午,经河南省地图院引见,刘俊杰来到解放军信息工程测绘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图学家高俊教授看了大量的资料后,高度赞赏了刘俊杰对具茨山文化研究的贡献,认为具茨山的文化遗存是研究地图起源的珍贵资料,吃惊于其中很多石刻图形与现代的网格技术的图谱高度暗合,高院士嘱托刘俊杰不论有多大困难,也不要放弃对具茨山文化的研究,要从文化人类学上来考虑,地图学已不能涵盖,他应该是史前文明源头的珍贵遗存,他建议刘俊杰要尽快整理公布资料,并呼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要关注刘俊杰的研究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此后,刘俊杰又见到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北大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松林。张松林看过资料后,认为具茨山文化的研究对于河南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其意义十分重大。

2004年7月11日,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刘俊杰和郑州电视台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赶到具茨山拍摄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人员一进入具茨山,就被面前神秘的上古文化遗存深深地吸引,他们一口气从下午5点拍摄到晚上十点才下山。他们说,要拍好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至少要用半个月的时间,此次因准备不足,只能先做新闻节目,以后要再拍具茨山,制作专题节目,强力推出具有重大意义的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让神秘的具茨山以大量珍贵的上古文化遗存,佐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2006年11月4日,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黄帝文化研究专家张松林为组长,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嘉秀,河南省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遥感航拍专家郭仰山,河南省地质调查队专家王朝东,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地貌研究专家王德甫为成员组成的具茨山文化研究小组,在刘俊杰的带领下,从历史、考古、地址地貌、水文、遥感方面,对具茨山的神秘符号、北大鸿寨和老山坪的古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张松林一行在对具茨山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后告诉记者,具茨山文化底蕴深厚,它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规模宏大的具茨山先民聚落遗址,应该是史前时期帝王的居所,极有可能是黄帝及其后代的都城。2008年,秋,禹州市成立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刘俊杰被市政府任命为所长。

2008年11月,有关专家在刘俊杰的带领下在具茨山找到了神秘的具茨山岩画。

2009年1月9日到11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禹州市政府主办的具茨山岩画研讨会在禹州召开。

2009年1月29日,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的徐光春作出“加强具茨山岩画研究和保护很有必要”的重要批示。

2009年2月,新郑市组织专家举行具茨山岩画研讨会。

2009年3月26日,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在郑东新区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开幕式由央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主持,本届论坛主席由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担任。“像具茨山这样的岩画,就是古人类巨大的三峡工程!”在当天的主题演讲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对具茨山岩画作了上述评价。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认为,这些岩画在一定意义上跟文字起源有关,和处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的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关系。

2009年7月,新郑市政府、中央民族大学文博系、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驻新郑工作站联合组织开展对具茨山岩画的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按照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标准,采用了最现代的科学方法,区域与重点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并现场测绘,建立了详细的具茨山岩画电子档案,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2009年9月20日至21日,“禹州具茨山岩画及巨石文化考察研讨会”在禹州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质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古文字学、地理学、地质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禹州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和新闻界的朋友5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教授向会议发来了贺电。专家们在对具茨山岩画巨石的考察后认为,禹州市是大禹治水受封之地,大禹的儿子夏启在这里登上皇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目前,在位于禹州颍河岸边发现了夏代早期遗存——瓦店遗址,为夏禹文化在禹州提供了有力的文物证明。据记载,大禹时代出现了大洪灾,人们被迫居于高地山巅。民间也有大禹治水“劈山开石”,禹子夏启“破石而出”等传说。种种记载、传说相互印证了夏代与巨石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具茨山巨石文化透露出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关乎中华民族远古宗教、信仰、观念、习俗,具有无与伦比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2010年1月和8月,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讲述》栏目分别制作了有关具茨山文明源头探秘的专题节目。8月24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科探秘》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具茨山上的神秘天书》,著名主持人张腾岳、岩画专家龚田夫与刘俊杰就“具茨山天书”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刘俊杰今年第二次走入央视。今年1月,央视《讲述》栏目曾以《宝中宝》为题,演绎了发现具茨山岩画的故事。

此处特摘录《百科探秘》播出的部分采访内容:

【画外音】绵延百里的山上惊现3000多处神秘符号,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还是古人占卜星象的卦图?是大禹治水的“河图”?还是炎黄部落聚居的都城遗址?具茨山古文明探源第一人带您探秘岩画天书背后的千古之谜。

主持人张腾岳:很多历史上的考古发现,实际上最早的发现者呢,也许并不是我们文博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反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今天我们把他们当中的一位请到咱们的演播室,刘俊杰曾经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现在有一个官方身份——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秘书长。另外我们也请到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的龚田夫老师。

【画外音】具茨山位于禹州、新郑、新密境内,20多年来,刘俊杰在延绵百里的具茨山上发现3000多处神秘符号,有单个的符号,有成行成篇的,还有以点、圆和几何图形组合的,它们有的像梅花,有的像棋盘,还有的像古代的生产工具。是谁在这空无一人的山上刻画了这些图案呢?这些奇特的符号是现代作品还是几千年前古人的杰作?它们代表了什么内容?说到这些符号的发现,要追溯到20多年前。1988年,具茨山岩画就引起了刘俊杰的特别关注。42岁的刘俊杰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喜欢书法、绘画、摄影,刘俊杰从小耳濡目染,也对书法、美术和摄影特别感兴趣,经常在具茨山中写生、摄影。1988年的一天,20岁的刘俊杰身背摄影包,来到距离家门口不远的具茨山。那天风很大,具茨山秀美的风光吸引着他不断攀登。山石突兀,道路崎岖,他小心翼翼弯腰前行。

刘俊杰:我家北部有一座山——具茨山,我经常去拍照片。那一天给我印象很深,是个沙尘暴天气,风很大,黄沙弥漫。

【画外音】狂风肆虐,刘俊杰艰难地前行。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刘俊杰坐下来休息时,无意间发现身旁的一块大石头上有几串排列整齐的圆孔。刘俊杰最初只是觉得这一定是谁家孩子的杰作。但是转念一想,这里山高,谁会跑到荒无人烟的山上凿石头玩?由于多年搞摄影,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刘俊杰看到那块岩石的外表已经风化,圆孔的边缘也不太整齐,年代显然已经久远。再往四周看,刘俊杰惊呆了,成片成片的岩石上都刻着这种符号。

【画外音】就在刘俊杰对这些圆形图案迷惑不解时,山上偶遇一位老人,刘俊杰觉得从老人那儿可能能得到一些线索。果然,老人说这些圆穴是很久之前流行的一种游戏,叫十二爻,说着他就抓起身边的石子玩了起来。可是刘俊杰还是想不明白,具茨山海拔有500米,很少有人上来,人们怎么会不辞辛苦地跑到山顶上来玩游戏?带着疑问,刘俊杰又跑了十几公里,出乎意料的是他又发现了几十处不同类型的神秘符号,有的像人形,有的像文字,这时一个想法在刘俊杰的脑海里闪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会不会是远古人类留下的痕迹?

刘俊杰:这个,我认为在山上刻这个是很慎重的。我试验过,就是用现代的工具去凿这个,很费劲。在山上,有些还比较大,凿一个,就很耗时耗工,凿这么多,遍地都是,这个工程量可以想象。所以龚老师的话经常被引用,“山上这个工程,是古人类的三峡工程,是一个社会工程”。

主持人:你当时认为这东西是什么?

刘俊杰:我当时也说不准,因为我是搞美术、搞摄影的,对考古是外行,不懂这个。过去整理这些资料,在我小圈子认识的人,都说不来,你打听群众,也都不知道,也说不清楚这种来历。

【画外音】会不会是古人写的文字?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刘俊杰无心再搞专业摄影,他翻越每座山寻找这些神秘符号并拍摄下来。但他只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不高,更何况具茨山岩画、岩刻涉及的领域很多,这对刘俊杰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书成了他破解千年之谜的重要桥梁,购书也成了他的特别嗜好。

主持人:1989年,您的父亲给了500多块钱,让买衣服结婚是吗?没买是吗?

刘俊杰:对,买了一件,剩下的都买书了,我经常买书。后来我父亲给他朋友开玩笑说,是不是现在《婚姻法》修订了,结婚得买兵法全集。因为我买了很多兵法书籍,山上的岩画图形跟过去的兵法上,包括咱们看的格子状的图形,可能就有一些联系。

【画外音】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易经》中的一个图案引起了刘俊杰的注意,因为这和之前刘俊杰看到的一些岩画十分相似。几千年前,中国人使用《易经》来指导人生决策,决断自家大事。刘俊杰的发现难道揭示了具茨山岩画和《易经》有着什么关联吗?

刘俊杰:原来家里有一部分藏书,后来看包括在《易经》上面有明堂图,格子状的,虽然很简单,知道格子组织的,但是历代对它的解释都很复杂。通过初步的这种认识,潜意识里感觉到它很重要,还有风化、磨损程度很重要,在山顶上又没有人烟,那一片见到的有将近百十处,我翻了几座山,山顶、山峰里面都分散着这些东西。

刘俊杰:我翻过《易经》,后面有这种解释,就是明堂图,这个解释,是很玄妙的。另外它这种格子状的图都不一样,每处几乎都有细微的差别。

龚田夫:这个具茨山岩画,根据我们调查,大概可以分成差不多至少10种风格。包括原穴的,排点的,平行线的,方格的,还有其他,比方说格有六方连续的、四方连续的,还有米子格的,一共加起来有10余种类型。

【画外音】为了佐证自己的推想,刘俊杰每天都爬上山,用尺子量,做记录。随着资料的丰富,刘俊杰更加相信具茨山的神秘符号属于远古文明,可能隐藏着上古时期农业、军事、哲学等方面的秘密。这样的学术假设一旦得到确认,将足以改写当代教科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刘俊杰踏上了寻访专家、学者的旅程。他首先想到要去拜访下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

刘俊杰:我是拜读过他的书以后才跟他沟通的,当时带着拓片给他看,带着摹本。他看了以后,非常震惊,认为是河南重大的发现,希望能早一天实地看看。

刘俊杰:他认为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事。

【画外音】虽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这让刘俊杰更加迷上了具茨山。神秘图案出自哪里?到底是什么时候雕刻上去的?是先有易图还是先有岩画?为了找到关于岩画年代的蛛丝马迹,刘俊杰跑遍了山中所有的山谷、山峰,搜集相关的神秘符号。

2003年夏天,刘俊杰正在山顶考察,突然暴雨如注,水雾很大。他一时迷失了方向,走着走着,一块巨石横亘在了眼前,仔细一看是“水利图纸一样的图形”,这让刘俊杰十分兴奋,因为这让他联想到了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

刘俊杰:这种图案像一个沟渠一样,也可能是河流,也可能是道路,当时我是这种推测。目前在山上发现了两三处这种图案。

虽然这是直观的认识,还有一些,大家一看可能跟水、跟雨有关,并且具茨山周围的这种图案也比较多,这种水利上的东西找出以后,不由得就跟大禹治水有了联系。

【画外音】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大禹的功劳很大,因他治水以后,中国才开始以农业立国。具茨山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部山区,而该处在历史上也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究竟这些神秘的符号与远古传说有没有联系呢?……

2012年3月2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新郑市参加完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后,又到市博物馆参观考察具茨山岩画。许嘉璐先后参观了《具茨山岩画展》、《华夏之根——走进有熊氏故墟》、《郑韩文物展》,对博物馆内陈列的藏品给予高度评价。许嘉璐说,具茨山岩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黄帝文化的精髓所在。河南省、郑州市及新郑市三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岩画研究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开发具茨山岩画。

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等40多位专家达成共识:“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无岩画的空白,该岩画有黄帝时代的古人印记,具有中华文明起源的早期信息,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物证。“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文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地处中原腹心地域的具茨山,素与传说时代的炎黄二帝有着时空两方面的密切联系,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密不可分,具茨山岩画不仅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也为深入研究‘黄帝文化和华夏民族的形成、远古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从2003年到2014年,国内已经有多批专家前来位于禹州市、新郑市境内的具茨山考察,有多位专家认定具茨山中确实保存着史前农具、史前农田、史前天文观测仪器、史前星象图谱、史前地图、史前易图、史前河图、史前石币、史前都城遗址、史前象形文字。

“具茨山上的‘天书,不排除有黄帝时期的遗留。”在对具茨山考察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黄帝文化研究专家张松林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具茨山先民聚落遗址,张松林说:“具茨山的两处城堡遗址都建在山顶的开阔地带,三面均是悬崖,易守难攻,规模之大,设施之全,全国罕见。尤其是禹州老山坪城堡有2000多间房屋,城墙坚固耐用,绝不是一般的山寨和城堡。”在老山坪城堡,留存下来有大型祭坛和一个日晷。张松林说:“日晷只能在帝王所在地使用。这个城堡的考古价值很重要。”关于具茨山神秘符号,综合专家组的意见后,张松林说:“从其外在特征来看,有些和早期的岩画有联系,有些则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这需要多学科研究才能弄清楚。但他认为,这些符号处于黄帝文化的核心区,因而不排除有黄帝时期的遗留。

刘俊杰在多年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论著及专家论证、现存实物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具茨山符号形成时间应该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这些符号涉及哲学、农业、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诸多领域,应该说是那一时期社会文化的汇总,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每一项都直指中华文化的源头,堪称我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刻“博物馆”、“图书馆”。

据刘俊杰介绍,具茨山符号中当前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是可能有原始的记事文字,一旦破解,重要意义难以估量;二是由圆点、方格、方块组成的图形,应该是后世种种易图的发源;三是山体上现存有大量的山体水利工程石雕,可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互印证;四是具茨山老山坪几座山头上的石砌建筑群,应该是上古时代的一处城市甚至都城的遗址,而最有可能在此建都的便是黄帝和大禹。

苍天有情,大地有灵。

具茨山系列珍贵文化遗存大发现,必将以丰富的物证佐证源远流长的华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也将会因此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一千至两千年!

第四章

忧心如焚——佐证华夏五千年文明源头的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正面临一场疯狂盗窃的浩劫。

具茨山已经声名远播。

具茨山的每一项上古文化遗存都珍贵无比。

今天,一位又一位专家、学者在震惊叹绝后,认定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直指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随着专家学者的认定和媒体的传播,具茨山珍贵无比的上古文化遗存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令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的发现者、研究者刘俊杰感到欣慰。

然而,欣慰过后刘俊杰内心深处涌出了大片大片的阴云,这阴云笼罩着他的灵魂,让他夜不能寐,忧心如焚。

刘俊杰是一个志存高远,壮怀激烈的人,是一个执着如山,胸怀如海的人,是热血豪情和神圣之爱引领他以青春和生命的代价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那些神秘的上古文化遗存。今天,当中国和世界,专家和学者都来关注此事时,为什么他会忧心如焚?

刘俊杰说,历史上有无数残酷的事实证明,文物的发现,不管是地上的或是地下的,不管是山上的或是山下的,发现,就是毁灭的开始,越是珍贵的文物,越容易遭破坏,遭盗窃,厄运时时袭扰着文物。刘俊杰博览群书,历史上一幕幕破坏与盗窃文物的事件历历在目。刘俊杰无限痛惜与遗憾地讲述着那些历史遗案。

1900年,位于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了。据目前所知,敦煌遗书共有五万余卷,始于晋终于宋初(约公元五至十一世纪),历时六个世纪。敦煌遗书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其它古代文献所难企及的,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多方面的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然而不幸的是,敦煌遗书被外国文化强盗劫掠出境的达四万多件,而且大部分是精华。还有大量的壁画塑像唐宋绢画及其它珍贵文物也被盗窃,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场罕见的浩劫。而今,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0000件,而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的就有13700多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000件,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日本122件。仅上述4国5处有案可查的敦煌遗书收藏量就比我国内所藏的多出13800多件,另外,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等也均有敦煌文献收藏,其数量无从估计。

1901年,在陕西斗鸡台发现了一组珍贵的周初青铜器,包括前所未见的铜器,这一发现引发了1927年前后在斗鸡台附近的大规模盗掘,现多数被盗品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等地。

甲骨文自百余年前被发现起,便惨遭劫难,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其价值为世人所识后,又被各国的文化机构以各种名目搜掠。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有26700片,遍及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瑞士、法国、俄罗斯、比利时等12国,其中日本所藏甲骨多达12443片。

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我国流失的文物有百万件之多,属于精品的达几十万件,其中的国宝级文物无法精确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数量是惊人的。

刘俊杰说,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文物盗窃案,具茨山能否幸免于难?

如今,具茨山上古文化遗存正面临一场被文物贩子疯狂盗窃的浩劫。一些文物贩子已经多次进入具茨山,寻找可以盗窃的宝物。刘俊杰为防止这些珍贵的宝物不被盗窃,早已将容易被盗窃的文物伪装起来了,但谁敢保证这些失去良知的文物贩子有一天不会找到文物,如愿以偿。如果具茨山有一件珍贵上古文化遗存被盗走被毁坏,那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具茨山是一座神秘的山。

具茨山是一座闪耀着先祖灵光的山。

具茨山不仅将要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明史,终有一天,它还要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大跨度向前推进至少一千年或二千年……

愿先祖的灵光永远保佑神秘的具茨山,保佑我们炎黄子孙的根,保佑那每一项直指中华文明起源的上古文化遗存,让他们静静地安祥地俯瞰具茨山,在天地之间闪耀它那一道道璀璨夺目的灵光……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俊杰符号
符号大派对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Bian Que
表演大师
我的同桌
我可是有主角光环的人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函数表示符号的追溯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