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讨
2014-10-27张红李娟黄金艳李雪娇
张红 李娟 黄金艳 李雪娇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中最具发展性的学科和最具时代活力的专业之一。现如今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着重分析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如何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模拟实训以及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来综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设置;模拟实训;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9-0236-01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现状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大幅上升,据统计2010年,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为79万,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仅为13万,缺口超过60万。目前,外贸专业在高校中普遍属于二级学科,归属于经济学专业,因此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多来自经济学专业。据统计,经济学专业招生占所有专业招生总人数的5%左右,为30多万人。即使所有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就业于外贸行业,与现如今的外贸人才需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增设了国际贸易专业或者扩大国际贸易专业的招生。尽管如此,我国仍面临着企业招聘不到国贸专业人才,而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与职业技术院校竞争
造成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区别于专业院校,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理论课程远远多于实践课程,即使设置了一定的实践课程,课时也远远不够,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许多应届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胜任或者不能很快胜任外贸企业的工作,这也是本科高等院校不可避免的弊端。而从事国际贸易注重的是从业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恰好符合这一需求,所以无论在制作单据还是其他的贸易流程方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比高等学校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调查显示:79%的民营企业更愿意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层次的从业人员来从事业务员、跟单员等工作。除此之外,从事国际贸易需要与别国的商人进行交流,对从业者的外语水平要求也很高。而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语课程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毕业生普遍缺乏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100份问卷调查中显示有64%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国贸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二)缺少仿真的模拟实训
目前,为了响应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号召,许多高校开始设置一定的实践课,但是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即使学校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72%的学生仍觉得实践课枯燥无味,无法获得需要的技能。这是由于仿真程度较高的模拟实训软件通常价格很高,甚至有的根据学生数和时间的长短价格不等,因此很多高校都是以一次性购买的性质采购一些实训软件,而这些软件通常模拟程度不高,只是简单的进行单据操作或者不能够定期更新,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三)专业实习机会少、校企合作困难
虽然很多高校开始重视毕业生的专业实习,也安排了一定的实习时间,甚至有的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分阶段进行校企合作,但由于部分企业顾虑到招收实习生可能会造成商业机密的泄露以及实习人员过多影响正常的工作运营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大量的招收实习生进行专业实习,或者实习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无法深入接触到真正的外贸业务,掌握不到有用的技能,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四)缺乏实践型的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目前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师本身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本科高校在引进师资的要求上倾向于高学历、高职称及名牌学校毕业生,新进教师必须至少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副教授职称。这种师资引进的标准使得学校招聘到的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历,这些教师入职后即投入紧张的教学与科研中,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这些理论研究型教师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定是与实践脱节的。
三、培养外贸人才的实践能力
针对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进行及时的课程调整,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高校要改变过去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培养模式,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增加校内实训教学课程
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内容、实践场所、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的安排和组织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内的实训课程。[1]目前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上通常是在理论课程中设置部分的实训课时,而很少有专门的实训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增加独立的实训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模拟实训课,并相应的增加学时、学分。同时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加快实验室建设,购买并更新实训软件
国际贸易专业是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函电等,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建立专业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如南京晓庄学院现在采用的是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以及顺普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软件,这些软件都是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依次完成出口商、进口商、银行、工厂等各自承担的业务。目前相关的实训软件还有德国浙大恩特外贸软件、SAP外贸软件等,各大高校应加快购买新的模拟实训软件并及时对现有软件进行更新,以达到真正的模拟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专业人才
目前,很多国际贸易本科院校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学生自己安排的实习企业出于各种考虑,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外贸工作中来,无法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学生的实习基本上停留在形式上。校企合作就是依托行业和企业,学校通过“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可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业务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通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允诺在公司培养之后直接在该公司工作,这样学生在实习时才能真正参与到外贸业务中去。
(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要突出实践训练,造就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型和技师型,既要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以及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技能。[2]因此,高校输送部分教师去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体验式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
(五)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或竞赛
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或竞赛,例如每年的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该比赛中运用的仿真外贸模拟软件相比于现有的实训软件更具备真实性,其汇率、核销方式等都及时做出更新,与现实相符,并且每个步骤所需时间也依照实际时间进行相应的转化,在培养学生外贸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模拟效果更好。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经济贸易的有效发展,经济贸易的有效发展更加离不开高素质更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因此,各大高校应该明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针对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改变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实训中去,在实训中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外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雪楠.“沿边开放先导区”人才需求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2(1).
[2] 伍 卓,肖东升.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
[3] 沈慧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之瓶颈及对策探研[J].武夷学院学报,2012,31(4).
[责任编辑:王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