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014-10-24徐晓娟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商是对折面积

徐晓娟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创设求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教学过程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熊妈妈买回一个饼,分给小熊姐弟俩,熊妈妈把一个饼的1/2给熊姐姐,把一个饼的1/3给熊弟弟,这时熊弟弟哭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悬念”就这样挂在他们心中,造成学生渴望揭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32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也是32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地创设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还有,在讲正反比例应用题之前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上楼顶能量出楼高吗?不上树能测出树高吗?……使学生产生悬念,这时,学生情绪很高,充满了好奇心,产生认知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点燃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能促进儿童好奇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一种强烈的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用聊天式的谈话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昨天我到朋友家做客,有个朋友给我出一道数学题,不用笔算,你能很快说出9235,8526,3076,801这几个数中,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吗?这时我身边的小女孩抢着回答上来:8526,801能被3整除,9235,3076不能被3整除。我又出了825,210,1700,4407,她都一一作出正确回答。你们谁知道她怎么能如此正确、迅速作出回答?难道她有“电脑功能”?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四、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新课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我发给每个学生大小纸各两张,小纸8个格子,大纸48个格子(大小纸每个小方格的大小一样)。让学生进行口算:

1.大纸面积除以小纸的面积,商是多少?

2.大小纸同时对折,然后再相除,商是多少?

3.大小纸对折后又对折,然后再相除,商是多少?

4.大小纸分别对折三次后,再相除,商是多少?

5.两张大纸的格数和除以两张小纸的格数和,商是多少?

再引导学生对这五个问题所得到的商进行比较,从而使他们得出商相等的规律。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能较快地理解商不变的道理以及扩大、缩小倍数的涵义。

五、提供有情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当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方是活的,有生命的,能激发儿童兴趣,激发儿童思考与创造的源泉。例如,40个学生去旅游,有两种租车,小车限乘客12人,每辆租金120元钱;大车限乘客18人,每辆租金160元钱,怎样租车最省钱?这样的问题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刺激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问题真正产生兴趣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去主动学数学和用数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商是对折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对折十次
商是几位数
巧用面积求坐标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相减和相除
将错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