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一线德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2014-10-24余仕玉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意义

余仕玉

摘 要:对当前一线德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德育的意义,并提出了改进德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德育现状;意义;改进策略

随着时代、科技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及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价值观的多元化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各级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德育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进行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正常开展工作和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开展德育意义重大:一是德育是对中华优良传统的传承,是一种正能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开展德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二是德育能使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培育学生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日益重要。在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有效发挥德育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是各级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我国的德育现状如下:

1.教育内容空洞。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重任,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都特别重视德育工作。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课程没有特色,多数内容是中小学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等,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性培养方面的内容比较缺失,使道德教育的内容变成了普通课程的知识,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和生活中存在的负面现象和热点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困惑,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引不起足够重视,认为德育课程没什么用,学不学无所谓。另外,德育课程内容出发点过高,与当前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现象不相符甚至是背道而驰,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2.教育方法落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讲述课本内容、灌输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学生只是例行公事地上了一堂德育课,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领会德育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德育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表面上完成了德育知识的传授,但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德育课流于形式。另外,学校和教师对那些不听话的“坏学生”则采取批评、禁止等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没有把德育真正落实在工作中,没有深入学生思想深处,因此德育效果不明显。

3.“重智轻德”思想严重。重智轻德会给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造成一定影响,给社会及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大危害,但重智轻德思想在学生家长和各地中小学教育中却普遍存在。

对家庭而言,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对孩子的道德培养,从小就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注重孩子与家庭成员、街坊邻里及朋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而现在有的家庭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忽略了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及人格培养。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精神和心理的抚慰却给得太少。

作为学校来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评价机制上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如评审职称、年度考核、评优评模等,如果教师所教科目成绩不优秀则会丧失各种评优机会,在各种考核中也很少把德育质量作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评价。即使对“三好学生”的评定也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成绩优异的学生会榜上有名。学校考核机制的这种“一俊遮百丑”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导致了学生的德育素养低下。

对政府或社会而言,政府贯彻的是党的教育方针,主张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政策布置得多,真正抓落实的少,具体的工作则推向了教育部门和学校。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消息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小,社会上的不同道德评判标准、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容易使分辨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困惑,影响中小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

4.缺乏教育实践。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注意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但当前学校进行德育大多还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本知识,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很少把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度不高,甚至还会对德育课产生反感。虽然学生对道德课程的内容和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了解得比较充分,但是却缺乏有效的道德实践,一旦遇到了现实生活的具体事情,要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就是首先考虑切身利益,很难从道德角度处理问题,不能把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密切结合起来。一个人有再高的道德理论水平也不代表有道德水平,只有在行动中、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把道德理论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使理论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信念,才能使道德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因此,德育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是当前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改进德育工作的策略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是加强中小学生德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学校责无旁贷。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如何更好地完善德育,使德育真正地发挥作用是各级学校以及家长和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1.增强内容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思想的多变性和差异性在不断变化并逐步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受社会的影响也在随时变化。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时,德育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讲解课本知识以及各种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基础性内容外,还要把讲课内容进行加工使之升华,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德育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编制德育内容时要坚持德育的主旋律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既要反映现实生活又要具有时代性,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实际,可以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的道德教育理论,这样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式新颖而又切合实际的德育内容,使德育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辅导融入德育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优化德育手段。进行德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对学生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全部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育要突出人的生命价值、人格表现及价值取向,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而完善人格的学生,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样中小学校重智轻德的问题才会有效解决。二是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优化和创新教育方法,使德育影响力更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知识竞赛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娱乐活动,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及增强团队精神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这样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增强德育课程吸引力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教育,学到知识。三是利用赏识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优点和优势更加突出地发挥出来。如,学生在学习或劳动中给予了其他同学帮助或做了好人好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行为要在班级内给予大力表扬和宣传,哪怕很小的事情都要给予鼓励和赞赏,给学生讲明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通过这种事情把德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也能使其他学生自觉克服自身的缺点。

3.把德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要把德育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际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典型人物或事例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完全的理论说教方式,以实际生活中尤其是身边的人或事为案例,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仿效和学习。学校可以利用学雷锋日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结合所学的德育知识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不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使学生把所学的德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增加德育的宣传引导作用和实效性。

4.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建设体系。首先从政府或社会来说,一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把德育的落实抓实抓细,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不能使之流于形式;二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甚至违法犯罪要给予严惩,让中小学生明白什么是道德的底线,如果触及了这个底线产生的后果及要承担的重大责任。三是在学生的各次升学考试中,不能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录取标准,还要把学生平时德育方面的综合表现量化为具体分值列入总成绩,使学校、家庭和学生从心理上对德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是对教师的评价要把德育内容具体量化作为考核依据,不能以尖子生的多少和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或综合评定;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加入德育成绩,这样就能有效改变重智轻德现象。一些重点中学或大学的高材生之所以出现问题,与中小学德育没有打好基础有直接关系。最后从家庭因素分析,父母要注重对孩子德育素质的培养,一是要注意言传身教,从自己的行为和处世方式上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到德育知识;二是家长要改变“人才”观念,要明白先做人、后成才的基本道理,摒弃以前重分数轻德育的思想,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再高的分数对孩子来说也是没用的。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将随之不断地发生一些变化。学校要加强和完善德育,坚持德育的主旋律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聂丽芳.中小学德育现状诊断与改进对策.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