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环保意识深植在生物教学中

2014-10-24徐仲新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行动环保意识教材

徐仲新

摘 要:生物教学中,应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保意识深植在生物教学中。

关键词:环保意识;教材;行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与生物教育密不可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已成为中学生物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从教材中挖掘环保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明确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帮助学生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的习惯。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分层次进行渗透教育。如,初一年级可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的教育;初二年级可以生态学观点为内容,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人口观的教育。在教育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选取好环保知识的切入点,如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是监测空气和水污染的指示植物,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都与环境有关。通过不同切入,结合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在教学中加以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的环保意识

1.意识从第一节课开始

一般来说,学生对新学期的第一节课都有很高的兴趣,这时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按照惯例,在第一节课介绍生物学常识时,为避免学生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我就从身边事例出发:如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云南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国宝大熊猫也不过1000头左右。再如,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1998年出现了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7年无锡太湖出现了蓝藻水污染事件,近年来全国多地又遭受了严重雾霾天气的困扰等,让学生明白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问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2.兴趣在互动中产生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展示或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生态系统”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选几位同学上台代表草、兔、虫、蛙、鸟、羊、狼、鹰等动物,要求他们用绳将与自己有食物关系的生物连接起来,呈现一个食物网,体现生态平衡状态。然后一同学代表“人”上台,抓走了鹰、狼,问学生有什么变化?再把草拉走结果又会如何?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生物间的联系,明白了人也是环境中的一员,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学生真正懂得了人和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环保观念也就自然具备了。

3.习惯在课堂上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涉及的环保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其中。如,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可结合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回答当垃圾扔掉。然后,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他们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是回收起来造纸,做到可持续利用。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6.55%,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课堂上的事例对比启发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在实践中开展环境调查,指导学生的环保行动

环保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学生实践,若不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保护环境只是一句空话,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环保教育。

1.以讲座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

可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可涉及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环境与资源、环境与健康等,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后,带领学生到本地的凤凰化工厂考察,参观污水处理设备,使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了解,这样学生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并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以节日带动学生的公益实践

配合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公益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开辟环保专栏;制作环保宣传作品;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和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保的各项活动中去。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校园环保行动

如,在校内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辟种植园;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绿色志愿者清扫”活动;废品回收活动等,各种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落到了实处。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人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尤其是中学生。因此,生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宣传环境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环保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物教学理应把环保知识贯穿始终,发挥学科的独特优势,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到实处,让环保意识深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凤霞.浅谈环境意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2013(08).

[2]罗长青.环保意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07).

Le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Rooted in Biology Teaching

Xu Zhongxin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biology,we should arous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k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deeply rooted in biology teaching.

Key words:environmental awareness;teaching;action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行动环保意识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