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模式下学业导师制模式的构建
2014-10-22王德庄
王德庄
摘 要:黑龙江大学自2002年以来逐步推行学业导师制,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详尽介绍了黑龙江大学推进学业导师制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完善学生导师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学业导师;信息模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74-02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黑龙江大学确立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于1997年开始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学分制的不断发展,要求学校建立一个面向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体系。学校从学院试点到全面铺开,再到深入推进,不断探索综合性大学学生个性化指导的工作机制,完善学业导师配备、指导、考核等各环节管理,提高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截至2013年,全校28个本科教学单位共有4666名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累计指导学生90801人,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完善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一、黑龙江大学推进学业导师工作的措施
(一)全面推进学业导师工作
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制工作自2002年以来,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业导师工作在发展历程上经历试点学院启动、全面整体铺开、院部深入推进三个阶段。
1.试点学院启动,奠定学业导师工作基础。第一阶段是在部分学院进行学业导师制工作试点。2002年,学校制定《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制试行方案》,建立学业导师制。学校在15个学院试点学业导师制,各学院根据本学院的学科和学生特点,对学业导师制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学业导师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进奠定了思想认识和实施基础。
2.全面整体铺开,探索学业导师工作实现途径。第二阶段是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学业导师制。2004年,学校制定《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制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完善《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工作基本要求》,全校所有教学单位开始推进学业导师制工作。学校对学业导师的遴选原则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同时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将学业导师分为固定导师和流动导师。在全面推进的这一阶段,学校采取教师自荐、学生选择、教师确定、学院指定相结合的办法,为全部一年级学生和有需要的部分高年级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
2005年,黑龙江大学研发了学业导师网络工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这一现代化手段,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上设置的导师回答、问题集锦等网络模块,与学生时刻保持交流,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各教学单位把本单位的特色学业导师做法发布,使教学单位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完善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业导师工作效率。
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全面铺开,标志着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机制初步建立。一年级学生全员配备学业导师,实现了导师指导与评学工作的同步进行,使个性化指导与学生评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学业导师通过学术沙龙、茶话会、星光讲台、学术讲座、班长协调机制、小班额谈话等方法,积极与辅导员配合,通过寓教于乐的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选课、读书、学习计划、评学、科研活动、毕业论文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
3.院部深入推进,进一步明确因材施教机制。第三阶段是改进学业导师配备模式,深入推进学业导师制工作。
(二)完善学业导师的工作机制
2006年10月,学校根据前两阶段开展学业导师制的实际效果,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制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学业导师制的工作机制。
1.明晰学业导师工作流程。学校对学业导师制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完善了工作流程。
2.明确学业导师资格和职责。学校对学业导师遴选原则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可成为学业导师的选聘对象,学业导师的选聘在各教学单位整体调控和教师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学校对学业导师工作的基本职责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和量化规范,使学业导师开展工作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3.明确学业导师配备对象。配备学业导师的学生包括进入基础学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学生;在外语学院小语种专业学习的学生;具有配备学业导师意愿,愿意接受学业导师指导的其他学生。这种做法有利于学业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师生互选机制。学校强调学生的自愿、互选原则,经过“学生配备学业导师需求调查→学业导师资源确定→学生选择学业导师→学业导师确认师生指导关系”的流程,实现师生的双向互选。这种做法增强了师生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提高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
5.强化质、量结合的考核机制。为保证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实效,学校对学业导师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进行了完善,考核由工作量考核和效果考核两部分构成,分别由学生、学院对学业导师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根据不同的等级发放学业导师工作量津贴。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业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6.完善学业导师网络工作平台。学校于2005年开发建立了学业导师网络工作平台,网络平台与学校网络认证系统统一对接,设有师生互选、虚拟班级、问题集锦、导师回答和焦点导师等网络模块,促进学生与教师短、平、快交流,实现了学业导师和学生交流的网络化、现代化。学业导师网络平台自2005年使用以来,共接受问题近8000个,访问量达36万余人次。
7.固化校优秀导师评选。黑龙江大学在2011年开展首届优秀学业导师评选,规定此后每两年评选一次,参评人员只有在校院两级考核中获得优秀教师才有资格评选,学校给予评选上教师一定物质奖励,同时并将评选结果纳入黑龙江大学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指导积极性,极大促进“教”“学”和“指导”相长。endprint
8.加强学业导师培训、交流与宣传形成工作简报。 为促进学业导师工作深入推进,学校强化对学业导师的培训与交流,各教学单位负责对学业导师开展专业素养、选课、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培训,使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放矢;各教学单位组织学业导师交流会,互相介绍指导心得与经验,提高学业导师指导水平。此外,学校加强对优秀学业导师的宣传,对其具体做法、指导案例等作详细报道。同时教学单位针对专业特点,形成专业特色做法加以推广。如外语类的“大小班主任”做法,理工科的基于专业“项目引导式”做法,文科类的 “立体式”和“一对一式”做法都在黑龙江大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此外,聘请国内有影响力的教师为本科生悉心指导,如国家级教学名师刘敬圻教授与学生一起品读、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红楼梦》,让学生潜移默化体会学习的意义,也明白教师指导的意义。学校进一步扩大学业导师队伍,实行学业导师轮换制,博士生导师、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都加入到学业导师的行列之中,为学业导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勃勃生机。
二、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工作的成效
黑龙江大学实施学业导师制以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在学分制体系下的迷茫状态,学业导师不仅能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人生规划等学业领域提供全面指导,而且更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其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挖掘和展现自己的内在潜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行学业导师制,极大地丰富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能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业导师同所指导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单单是在专业背景下的交流,还在于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的各方面交流,如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学业导师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对指导的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指导过程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迎接社会的挑战,使教书育人落到了实处。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截至2013年9月,7354人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9150名本科生参与;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159个,32347名本科生参与,累计形成论文、实物成果及专利等3047个,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的学习及黑龙江大学各方面工作。
三、完善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工作的建议
学业导师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深度挖掘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细化配备方案,深入有效开展学业导师工作。
(一)协调好学业导师与非学业导师之间的关系
学业导师一般都由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通过导师的指导弥补了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专业知识的不足。由于接触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又把自己的学业导师当作自己的创业导师与人生导师等,产生了极大依赖心理,就可能把其他教师的指导不放在心上,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违背了设立学业导师的初衷,所以要正确协调学业导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良好发展。
(二)转变教师的观念,促进学业导师工作良性循环
在高等学府,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这些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各方面切身利益,这就与学业导师的细化指导存在着矛盾。同时,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生层面,这就使得在本科生层面上的优秀教师捉襟见肘,影响学业导师工作良性循环。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引导,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增大奖励机制,促进学业导师工作开展。
(三)探索多样化学业导师指导模式
作为学业导师的教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特点,明确指导的目标和方向,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指导。导师应探索新的指导模式,把传统的一对多的指导模式细化,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把微信,QQ等媒介同师生面对面指导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被指导的积极性,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正确价值观和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业导师工作的开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