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模式管窥
2014-10-22吴迪
吴迪
摘 要: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专业硕士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文章以S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为例,从全日制专业硕士实习过程涉及的三大主体入手,分析了高校、实习生和实习导师在实践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校外实习模式的策略: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有严密的组织和管理程序,且与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64-03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特点
通常来说,我国的学位制度主要划分为学术学位(academic degree)和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两大类。学术学位是对人文和自然两大科学范围内所授学位的统称,主要包括理学学位、工学学位、文学学位、农学学位、法学学位、教育学位等。学术学位比较重视理论和学术研究,而专业学位则侧重于专业实践性,它是某一专业领域内所授的学位统称。即“培养的是既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结构又能够应用实践的职业者”[1],专业学位更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它是与学术学位相对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范围扩大,以此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开展。
(一)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从事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的人才。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以及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壮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逐渐开始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研究生要在某一专业领域中逐渐掌握相关的理论并有能力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具备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成为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专业硕士,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主转变。
(二)以实用性为主的课程设置
专业硕士课程要以实用性为主,以提高综合素养及应用知识与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的需求为目标进行设置。教学内容要重视对学生在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强调将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2]。S校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同时,专业硕士培养还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校外导师也参与课程与论文、项目研究、实践过程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研究能力,丰富学生实际工作的经验,缩短其适应就业的期限,同时使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得到提高。S校也积极落实了“理论与实践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案,聘请了多名优秀中小学校长做10级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校外导师。
(三)注重专业实践
与学术型硕士和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硕士相比,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S校的10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就是刚毕业的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充分且高质量的专业实践保证了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在校集中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第二学年主要深入中小学实践,进行实习与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模式实质上是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实践过程的一种简化、抽象和规范化的表述,该实践过程主要涉及参与实习的目标、实习的方式和实习效果等方面。由于我们缺乏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实践的实际经验,对此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理性认识,因此本文拟从实习过程涉及的主体入手,从高校、实习学生和实习导师三方面来分析在全日制专业硕士中小学实践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高校组织与实施缺乏完善的中小学实习制度
缺乏体系完善的中小学实习制度,是高校在组织研究生参与实习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实习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指导、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没有严密精细的规章制度,不利于实践工作的全方位顺利开展。在S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部分做出了一些规定“实践教学实践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实践形式包括学校管理见习与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报告等,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等”,但这些规定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就不能明确实习过程中高校、实习中小学和实习研究生这三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相关责任也就无法具体落实,实习工作因此也难以有效开展。
实习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实习目标、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评价三方面。
第一,实习目的不明确。作为教育实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实习目的对其具体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S校虽然建立了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为学生分配了校外导师,确立了中小学校外实习方案,但是仅仅就实习时间和实习形式作了粗略的规定,却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实习目标,实习目标模糊。这对校外导师来说,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对实习学生来说,缺乏明确的成长方向,从而最终会导致校外实习盲目,难以达到高质量的实习效果。
第二,实习过程分散。分散式的实习模式不利于高效有序的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所分的9名实践导师主要是沈阳各中小学非常优秀的校长,他们所在的学校分布于沈阳市的各个区,因此,实习学校涉及的地域广,学校多,相对分散,不利于实施高效有序组织管理。专业硕士实习的管理压力大都由高校承担,这种分散的实习模式,难免会出现管理的漏洞和不合理性。如果高校对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就容易出现校外指导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少数指导教师得过且过放任自流的情况。endprint
第三,实习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实践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会导致实习评价流于形式,难以保证实习的真正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实习指导教师给实习生很大的情面分,而没有依据实习生的实际情况来打分,或者只对学生进行一般性总结评价,并没有起到提供评价和反馈的作用,使得实习评价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双方导师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寻求共识,把双方的合作优势发挥出来,双方才有合作的内在需求。以任务、考核指标等强制性手段或措施要求高校或教师寻求建立合作单位,往往只会流于形式。
(二)实习学校及实习指导教师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校外导师的激励措施。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合理激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直接关系到实习培养工作的成败和实习质量的保证。由于实习生缺乏实践经验,有时实习学校害怕实习生打乱教学计划,影响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与升学率,不希望实习生到校实习。而且,中小学校长一般处理事情较多,业务繁忙,不愿意抽出多余的精力对所带的研究生做出精心有效的实践指导。因此,调动其积极性,对提高专业硕士中小学实习质量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实习学校缺乏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进入实习学校实习,一般都会根据相应的岗位,再进一步分配具体的指导教师。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时,中小学校会首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为尽可能避免实习影响到学校自身的正常工作,因而对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随意性较大,部分实习教师指导经验不足。
第三,实习指导力度不够。由于S校第一年采取与中小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因此各个中小学尚未形成专业有效的指导机制。准确地讲,这与配备的指导教师自身素质、能力和责任心有很大关系,使实习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种情况易导致实习学生既缺乏高校导师的跟踪指导,也缺乏实习学校相应教师的指导,只是在形式上配备中小学校指导教师。因此,实习指导的完善是专业硕士参与中小学校实习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三)实习生自身的问题
实习生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前专业准备不足。中小学校实习前的专业准备主要是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专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准备、教育理论准备和教育教学技能准备。涉及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管理、中小学教学的操作与课堂管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与管理,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以及对中小学心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趋向和特点等方面的了解。目前我们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实习前专业准备仍存在很多不足,非常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健全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实习模式的策略
实习的模式就是指实习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的一种程式化的实习模式。这也是一种将实习的计划付诸教育教学实际行动的过程,更是使实习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要保证实习质量就需要构建合理的实习模式,因而要选择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高质量的实习效果、有力的实习指导也都要依托完善的制度保障。英国的教育实习值得我国来借鉴。该国有着完善的实习管理领导小组,主要是由大学、实习单位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三方共同构成。以“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托,实习小组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习生的实习计划和手册。规范的制度在实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在实习环节建立很多制度,如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制度、实习指导制度、实践课程审议制度、指导手册制度、实习生评价制度、指导教师培训制度等的实习时间及内容安排、实习的三级管理、实习指导、实习评价、指导教师培训等都必须有详细而规范的制度[3]。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倘若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实习管理无法实施,那么学生的实习极可能流变为一种“放羊”态势,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为了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院的教务办把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课时系统化,把学生的实习成绩纳入到学期考核中,并作为评定学年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的重要指标。
因此,S校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习效果要实现“双赢”的目标,就必须以完善而又规范的制度保障为依托。要制定相关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并要求各个专业负责人制定详细的实习组织方案,拟订实习实训大纲,编写实习计划指导书,相关学院要按照实习具体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支持。建立的相关的专业学位实习制度主要包括:教育硕士实习指导制度、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培训制度、教育硕士实习评价考核制度、遴选校外导师制度等等。在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实习环节上,只有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相关制度,才能保证教育硕士在实习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依,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实习管理体系。
(二)要有严密的组织和管理程序
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不同,校外实习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程序,对于保证实习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在西方,实习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在地方教育行政相关部门的带领下,由代表实习学校成立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专职教育实习负责人,以及督导员。学生教育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生名额比例的分配、教育实习的组织和评价等工作由教育实习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这一分工的管理模式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习学校和高校三方都能够参与到教育实习工作,并且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这将有利于全面提升并改善教育实习水平和实习教育质量。然而,以我国为例,高校成为承受管理教育实习这一压力的主体,没有形成教育管理机构、高校和实习学校之间“三方一体”的教育管理实践模式[4]。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做好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和组织纪律教育,要求学生向指导教师签订实习责任书以及对实习生应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第一,要建立较为健全与完善的组织机构。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以高校为主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习领导小组,以实习单位为主的实习指导小组。要切实做好对教育硕士实习指导与管理工作,要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二,要做好教育硕士实习前的动员工作,要召开教育硕士实习动员大会,让教育硕士实习生端正实习态度,明确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要向教育硕士实习生强调教育实习需要注意的实习有关事宜。第三,要求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与教育硕士实习生签订教育实习责任书与任务书。通过这种签订责任状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行为,也可以确保教育硕士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要对教育硕士实习生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教育硕士实习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单位后,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商讨实习具体的岗位分配。为了能最大限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不同部门,在多个岗位上锻炼不同能力。
(三)与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模式
高校与中小学应建立长效合作模式,最终实现“双赢”。只有立足互惠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建立长效合作的运营模式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和满足高校教学要求。
在进行教育实践前,首先,教育硕士要到各中小学进行参观,熟悉学校的教学及工作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该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会议、学生活动等。在经过了这些丰富的教育实习生活后,学生不仅在实践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此外,校外导师还可从实习学校获取一线的科研选题,交给学生选择,然后由学生带着选题参与到实践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研,完成调查报告。
总之,若想提高S校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践行好校外实习是关键。因为校外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习模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实习教学的质量,进而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只有构建出切合实际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校外实习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模式,是S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更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频.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兰
州:兰州大学,2008.
[2]教育部.做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edu.sina.com.cn/kaoyan/2009-03-26/1719
193487.shtml.
[3]张文军,王艳玲.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校体验”:英国的
经验与启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6,(2).
[4]骆睁.论近年来欧美国家高师教育实习的新走势[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