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供求视角下的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发展状况探析

2014-10-22侯海云张海水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4年10期

侯海云+张海水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满足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也存在招生规模过大、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需要采取建立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协调发展机制、以质量为中心的淘汰机制及各层次、各类型学校的定位等措施。

关键词:人才供求;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57-03

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且其毕业生也是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新进入人员的主体。以2010年为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全部与医疗相关的职业岗位数(包含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学研究人员、卫生单位负责人)的比重为98.0%①。因而,从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变动的角度,来分析同期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的发展状况就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一、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招生现状(1998—2010年)

(一)学科大类招生情况

1.医学本专科总招生数由1998年的7.4万

人增长为2010年的52.4万人②,增幅为7.1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倍)。其中医学本科招生数由1998年的5.2万人增长为2010年的22.0万人,增幅为4.2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倍);医学专科招生数由1998年的2.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0.4万人,增幅为13.7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倍)。

2.医学本专科总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重由1998年的6.9%上升为2010年的7.7%,其中本科占比由1998年的8.0%下降到2010年的6.3%,专科占比由1998年的5.2%上升为2010年的9.2%。

3.十二年间,开设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数由1998年的135所上升为2010年的292所,增幅为2.2倍,其中在全部本科院校中的设置率也由1998年的22.0%上升为2010年的26.2%。

4.医学本专科招生数之比由1998年的2.3:1,扭转为2010年的0.7:1。

(二)学科中类招生状况

1998-2010年间,11个学科中类专业中本专科合计招生数增幅最大的是护理学类③,增幅为46.2倍,其中本科层次增幅为39.5倍,专科层次增幅为48.0倍。其次是医学技术类,增幅为19.1倍。增幅最小的是基础医学类,2010年的招生数仅为1998年的一半。

十二年间,临床医学类本专科合计招生数增幅为3.0倍,其中本科层次的增幅为2.7倍,低于专科层次的增幅(为3.6倍);中医学类本专科合计招生数增幅为3.8倍,其中本科层次的增幅为2.9倍,低于专科层次的增幅(为7.3倍)。

十二年间,开设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数由1998年的93所增长为2010年的164所,增长了71所,平均每年新增5所;同期的专科院校数也增加了41所,2010年达到156所。开设护理学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数由1998年的25所增长为2010年的206所,增幅为8.2倍;同期的专科院校数也由1998年的73所增加到2010年的305所,增幅为4.2倍。

以2010年为例,护理学类本专科合计招生数最高,为20.8万人(占医学全部的39.7%);其次为临床医学类,为13.5万人(占医学全部的25.7%)④。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与文化程度状况(2001—2010年)

(一)在岗人员状况

过去十年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岗人员数由2000年的619.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712.6万人⑤,增加了93.6万人。从职业小类来看,护理人员数十年间增加最多,为66.9万人(占增加总数的71%),其次是西医师,为22.3万人(占增加总数的24%),此外药剂人员数减少了5.5万人。

若按年均2%的减员率计算,则过去十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补充量为220万人左右⑥,即年均补充了22万人进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依此,西医师、中医师、药剂人员、护理在过去十年间补充人数分别为:6.5万人、3.1万人、0.3万人、10万人。

以2010年为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人员数最多的职业小类是西医师,为235万人(占比为33.0%),其次是护理,为233.7万人(占比为32.8%);中医师人员数为109.5万人(占比为15.4%),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医护之比由2000年的1.86:1下降为2010年的1.47:1。

(二)文化程度变动状况

第一,十年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体文化程度发生了较大变化,由2000年的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比例为72%)为主体变动为2010年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为60%)为主体,特别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23%。

西医师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比由2000年的42%上升为2010年的67%,其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比提升的幅度(提升了16个百分点)大于专科文化程度人员(提升了9个百分点),不仅说明过去十年间西医师岗位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高于专科文化程度,更说明未来西医师岗位的文化程度“门槛”逐渐提升至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中医师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比由2000年的29%上升为2010年的58%,其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比提升的幅度(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与专科文化程度人员(提升了14个百分点)相当。说明过去十年间中医师岗位对专科文化程度人员仍有一定的需求,未来需求将逐渐转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

药剂人员在过去十年间主要吸纳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且能预见未来十年,专科文化程度人员的占比将占据主体。endprint

过去十年间,护理人员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84%下降为2010年的43%),且大专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度(占比提升了28个百分点)高于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比提升了13分百分点),可预见到,未来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

第二,以2010年为例,四个职业小类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的是西医师(为68%),占比最低的是药剂人员(为52%)。

第三,十年间,四个职业小类人均受教育年限均提升了1年之多,其中护理提升幅度最大(为1.5年),且各职业小类之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不断缩小。

三、人才供求视角下的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发展状况

(一)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第一,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各职业小类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了整个在岗人员的文化层次,特别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占比;且各专业的招生规模较好地匹配于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规模。

第二,普通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医护比。医护之比由2000年的1.86:1下降为2010年的1.47:1,主要原因在于相关专业招生数发生的变化:仅以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招生数与护理类专业的招生数进行相比,1998年比值为10.13:1,护理类专业经过十二年高于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该比例扭转为0.65:1。可以预见,未来医护比优化到更合理的结构指日可待。

(二)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各学科普遍存在招生规模偏大、增长速度偏快的现象。过去十年间(2001-2010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仅增长了15%,年均补充22万人左右。若设定2010年的补充数最高,达到30万人左右⑦。但2010年仅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招生数就已达52.4万人,远高于该补充数。以药剂人员为例,十年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数增加了11万人,若加上每年的减员数,实则每年需补充2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但2010年仅药学专业的招生数就已高达5.8万人。十年间,临床医生数仅增长了10.5%,但相关的招生数却增长了近3倍,相关的开设院校增长了50%。临床医生岗位年需补充6.5万人各文化程度人员,2010年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招生数就已经达到14万人左右。以上分析,若还将成人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考虑进去,则医学大类中部分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偏大、增长速度偏快的形势更加严峻。

第二,医学大类专业整体招生本科层次占比偏低,其他中类专业招生层次结构不合理等。十二年间,医学大类专业本科层次增幅仅为3.2倍,专科层次增幅高达12.7倍,后者为前者的四倍(医学大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之比由1998年的2.3:1,变化为2010年的0.7:1),且医学大类专业本科层次招生数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8.0%下降为2010年的6.3%。这一形势,是造成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在十年间(2001-2010年)的提升幅度远落后于大部分白领岗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随着民众对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及在整体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在未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医学大类总招生中,应加快提升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招生所占的比重。

在过去十年间,西医师岗位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比例高于专科文化程度人员,但普通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招生数的增幅却低于普通临床医学类专业专科招生数的增幅近一倍。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困境,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就将专科里的临床医学专业列入五大黄牌专业[1]。同样,过去十年间,中医师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比例与专科文化程度人员相当,但相关专业招生数的增幅也发生严重失衡(1998-2010年间,中医类专业本科招生数增幅为2.9倍,专科招生数增幅为7.3倍)。此外,对护理类专业而言,从护理岗位分文化程度变化情况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存量及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2010年中职层次还有高达近四十万人的招生。

四、完善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专业人才预测的研究工作,建立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协调发展机制

在人才需求预测和劳动力市场供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由政府主管部门向社会和高等学校发布分学科的人才供求信息,并通过年度招生计划调控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2]。为此,教育行政部门或开设有医学专业的高校,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强全国及所在地区卫生专业人才的预测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为全国及各地区高校的医学专业发展提供指导。

(二)控制整体招生规模,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

社会的发展促使医学模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以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共识,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人才在全球的流动也要求世界各国采取统一步骤,以确保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也已经完成制定工作并正在被世界各国引入,这些都使得医学教育具有“精英”性或称“精品”教育的特征[3]。然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自己这一“特性”,突出的表现是“研究型大学过多地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任务,如全日制医学类五年制本科专业招生太多,加上成人函授教育等,就不可能做到精心挑选、精心培育,形成对精英教育的严重冲击;相反,有的医学高职、高专甚至中等卫校,热衷于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接着又要办多科性大学,继而争取硕士、博士点等不断升级,全然不顾资源及其条件约束,出现错位和矛盾”[4]。特别是从人才供求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已存在供过于求的趋势。为此,须从“精英教育”的视角,控制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提升整体质量,如“建立一个新的、适合不同层面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行科学的管理”[5],“建议非综合性大学、非医药院校举办医学教育应该严格把关审查,通过医学教育认证对不具备条件或者医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院校应停止招生或者减少招生规模”等[6]。endprint

(三)明确不同层次、类型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定位

本科层次主要开设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药学类专业,专科层次主要开设护理学类、药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那些办学条件好、基础扎实的院校可重点发展七年制及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在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其他院校则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7]。

(四)提升招生层次结构的重心

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着“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8]。从过去十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分文化程度进展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来看,这一状况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为此,未来应逐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招生,建议部分专业专科层次的招生逐年降低,并逐渐扩大本科层次的长学制医学教育规模。

注释:

①文中人力资源数据均来自: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2、201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普通本专科含十二个学科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③文中1998年、2010年本科专业数据均按照2012年最新版本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另外专科专业数据均依照相应的本科专业进行归并而成。

④文中教育数据均来自历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⑤在我国人口普查职业分类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西医医师、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民族医生、公共卫生医师、药剂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与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小类。在本文中,限于篇幅及研究的方便,故只列出了西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师、药剂人员与护理四类职业小类分文化程度情况,其中以2010年为例,该四类职业小类在岗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86.5%。

⑥补充量=增减量+减员量。

⑦该补充数包括各文化程度人员。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30.

[2]胡瑞文,张海水,朱曦.教育调查:蓝领岗位,大学生就业新趋势——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3-06-17.

[3]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

[4]郭永松.关于“医学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

[5]俞朝阳.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矛盾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6]厉岩,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7]马艳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

[8]教育部、卫生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http://www.jyb.cn/gb/2001/10/04/zy/jryw/2.htm.endprint

(三)明确不同层次、类型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定位

本科层次主要开设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药学类专业,专科层次主要开设护理学类、药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那些办学条件好、基础扎实的院校可重点发展七年制及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在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其他院校则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7]。

(四)提升招生层次结构的重心

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着“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8]。从过去十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分文化程度进展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来看,这一状况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为此,未来应逐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招生,建议部分专业专科层次的招生逐年降低,并逐渐扩大本科层次的长学制医学教育规模。

注释:

①文中人力资源数据均来自: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2、201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普通本专科含十二个学科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③文中1998年、2010年本科专业数据均按照2012年最新版本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另外专科专业数据均依照相应的本科专业进行归并而成。

④文中教育数据均来自历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⑤在我国人口普查职业分类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西医医师、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民族医生、公共卫生医师、药剂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与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小类。在本文中,限于篇幅及研究的方便,故只列出了西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师、药剂人员与护理四类职业小类分文化程度情况,其中以2010年为例,该四类职业小类在岗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86.5%。

⑥补充量=增减量+减员量。

⑦该补充数包括各文化程度人员。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30.

[2]胡瑞文,张海水,朱曦.教育调查:蓝领岗位,大学生就业新趋势——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3-06-17.

[3]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

[4]郭永松.关于“医学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

[5]俞朝阳.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矛盾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6]厉岩,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7]马艳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

[8]教育部、卫生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http://www.jyb.cn/gb/2001/10/04/zy/jryw/2.htm.endprint

(三)明确不同层次、类型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定位

本科层次主要开设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药学类专业,专科层次主要开设护理学类、药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那些办学条件好、基础扎实的院校可重点发展七年制及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在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其他院校则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7]。

(四)提升招生层次结构的重心

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着“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8]。从过去十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分文化程度进展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来看,这一状况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为此,未来应逐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招生,建议部分专业专科层次的招生逐年降低,并逐渐扩大本科层次的长学制医学教育规模。

注释:

①文中人力资源数据均来自: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2、201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普通本专科含十二个学科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③文中1998年、2010年本科专业数据均按照2012年最新版本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另外专科专业数据均依照相应的本科专业进行归并而成。

④文中教育数据均来自历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⑤在我国人口普查职业分类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西医医师、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民族医生、公共卫生医师、药剂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与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小类。在本文中,限于篇幅及研究的方便,故只列出了西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师、药剂人员与护理四类职业小类分文化程度情况,其中以2010年为例,该四类职业小类在岗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86.5%。

⑥补充量=增减量+减员量。

⑦该补充数包括各文化程度人员。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30.

[2]胡瑞文,张海水,朱曦.教育调查:蓝领岗位,大学生就业新趋势——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3-06-17.

[3]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

[4]郭永松.关于“医学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

[5]俞朝阳.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矛盾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6]厉岩,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7]马艳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

[8]教育部、卫生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http://www.jyb.cn/gb/2001/10/04/zy/jryw/2.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