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014-10-22曾庆男
曾庆男
摘 要:网络舆论主要指的是指公众通过电子邮件、新闻、即时讯息、微博、博客等社会性软件表达自己的言论,以体现自己的利益诉求的一种行为,是当代社会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和推进公共政策的实施的一种更加科学、民主和法制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探讨制约其作用发挥的难点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政策;现状;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53-02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公民倾向于利用网络来发表社会观点、表达个人意愿、参与社会生活。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环节,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发展,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解读网络舆论现状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电子版发行,开启了中国网络媒体新纪元,1998年印尼反华事件则成为中国网络舆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到近5.5亿人,所占人口总数比重很大,也就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指标,专家指出网络的普及、公民法治观念的增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以及国家民主政治的推行等等都是促进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网站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开辟了虚拟社区方便网民对社会事务、公共政策畅所欲言,公众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使中国社会逐渐转变为所谓的大众麦克风时代,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国内、国际一些社会事件一经在网络上加以曝光之后,第一时间就会成为广大网民所关注的重点,这也逐渐成为事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11年7月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和10月广州幼童小悦悦被压无人求助事件,引发网络舆论总动员,网络舆论愈发显示出其强大的能力。
同时,网络挖掘信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并且不断消除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网络舆论在表达民意、推动司法公正、促进政府决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完善的环节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网络舆论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情绪性舆论弥漫网络,缺乏理性和清晰度的过激语言出现在各大论坛和留言跟帖中;媒体报道不准确和网络消息的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使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并且广泛传播等等。如何引导广大公众,是网络舆论对于公共政策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保证网络舆论的正缺向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有助于促进公共决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所制定的一种方案,旨在解决某种公共问题、进而达到其追求的目标、最终以实现其公共利益。制定的公共政策是否民主、科学,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要依靠公民能否将自己的想法、愿望和利益尽可能的表达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去。“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麦克卢汉的这个预测虽然过于绝对,但是在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
公民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参政议政,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定进程。所以,网络舆论就能直接汇聚公众重点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将社情民意直观地表现出来。此外,网络舆论也可以自己“制造问题”,对某一社会问题聚焦和扩大,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越强大的社会注意力就会对政府当局造成越大的压力,加速公众议程向政府议程转变,在传统的政府权力精英深入民间加以代表性的选择来确认公共政策的模式之外,又加入了另一条路径。最典型的就是2003年3月的孙志刚事件。孙志刚在广州收容所被殴打致死,迅速引发了全国公众对相关的公共政策的热议和探讨,发出对废除相关遣送制度的强烈呼声,加速了制定更科学、更民主的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办法。网络舆论还加强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新浪、腾讯、人人等大型社交网站的建立和普及,便于政府及时了解公民的反馈意见。政府通过对反馈的社情民意科学、民主、合理地吸纳,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不足,既达到了公共目标,又能够切实反映民生要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网络舆论在保证公共政策实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党和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配置社会资源,调节各群体利益,促进生产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群众的积极配合和监督是重中之重,是公共政策得以执行和顺利达到目标的保障。
网络的普遍性、快捷性、甚至是匿名性,吸引了大批公众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社会利益诉求和文化诉求。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来了解网民的种种诉求,考虑各个阶层的需要,善于进行调节和指导,主要的是通过网上不同的声音来进一步调整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提前做好了舆论宣传。公民可以通过自己的途径,在公共政策颁布以后,在虚拟社区里就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广大网民展开讨论、关注各领域专家的政策解读。经过一番网上大辩论,使社会公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初衷,成为推动公共政策有效落实的积极途径。同时,网民通过在互联网上对自己身边不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的行为进行披露,再经媒体的深度挖掘和持续报道,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在网上浏览、转载、评论信息,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政府对这些有违公共政策制定初衷行为进行调查处理,保证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
(三)网络舆论为推动公共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舆论基础
公共资源和社会价值的配置与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正是由于公共政策权威性价值配置的本质,种种意义上都是很支持公民能积极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中来的。
公共政策的本质涉及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定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使信息能够以其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展示在公众眼前,公众就能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另一方面打破了信息流通的桎梏,每个公民都有自由选择网络信息和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权利,能自由地为公共政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谋划策。广大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随着参与公众的增加也逐渐扩大了政治参与的主体;政府加强了与公民之间的互动,认真倾听公众的利益诉求,将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论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推动公共政策的完善和发展。endprint
2001年6月。“郭美美炫富事件”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瞬间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造成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一次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据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全国红十字会2011年比2010年接收捐赠减少近乎40亿元,降幅近6成(57%)。同时,网络对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深度挖掘,公众逐渐对此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我国慈善公益体制的不健康和不健全而议论纷纷。此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公开选拔干部,也积极促进我国的社会组织向国家化和标准化的方向靠拢,也为我国社会组织方面公共政策的改革提供了实例。
三、发挥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积极作用的难点分析
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处理方面发挥着却来却广泛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情绪化、鼓动性、自由性、扩散性等等特点,最关键的是网络舆论现阶段还缺乏专业的审核和塞选,从而使错误的、甚至是居心不良的公共政策解读和评论四散传播,种种负面情绪蔓延。在一些复杂的、容易刺激人们情绪的有关社会民生方面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由于人们的主观情绪和对政策本质缺乏了解,仅凭片面理解做出狭隘性的评论。这样的评论汇集,就可能会对政府政策的理性判断产生干扰,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在网络传播中产生了各种“意见领袖”,他们的言论和见解或具有权威,令人信服,或贴近大众,引起共鸣,总之在网络辩论中往往能够吸引公众,引导网络舆论的价值走向。但是,这种导向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引起公民思想上的偏激,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产生阻力。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现阶段制定合理、科学的公共政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不仅仅要依赖政府的精英阶层,也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政府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收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在全面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信息量大,信息良莠不齐的问题。政府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呼声高的信息进行科学论证,在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的同时,也要保证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独立和权威。
(二)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是由政府精英阶层深入群众对公众生活问题代表性地提出,然后经由政府相对封闭地进行决策而制定的。这样制定的公共政策,公众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对政府缺乏应有的信任,大大助长了网络谣言。政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公布有关制定的信息,既增加了制定政策环境的透明性,又进一步满足公众的了解权,还能够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公正性。公众了解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和过程,形成自己对公共政策独到的见解,就不会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受到极端言论的引导。公众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也能推动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执行成本。
(三)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多管齐下、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影响和监管,这对政府能够通过网络舆论来制定好的公共政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形成强大的新闻品牌和强大的号召力,尽而能够掌握网上公共政策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培养网民自我管理、提升网络自我净化的能力,加强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强化网民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同时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建立对冲和制衡机制,通过多方的努力选择更加良好的网上信息和网上环境。政府通过多管齐下,为公共政策制定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借以获得更多有效、科学的意见。
——————————
参考文献:
〔1〕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宁骚.试论公共决策的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22.
〔4〕麦克卢汉.人的延仲一媒介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5.
〔5〕金新,刘堂灯.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J].新闻传播研究,2012:149.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