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2014-10-22张方

关键词:安娜悲剧性格

张方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真实地反映了俄国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小说女主人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代表着当时俄国贵族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却以悲剧结束。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和俄罗斯宗教文化引导着安娜生活的悲剧方向。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性格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212-02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女子形象。这一女子形象的外表及内心都无与伦比的美,然而她确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悲剧人物。安娜的悲剧离不开她自身的性格以及她生活的特定时代。

一、社会的动荡与上流社会的虚伪

首先,小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俄国在资本主义冲击下,社会生活以及人内心世界的惶惶不安。小说的悲剧气息以及人物的死亡意识,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现状所决定的。安娜那没有根基的爱情在动荡的社会中自然会漂泊不定。最终以安娜的卧轨自杀,渥伦斯基的投军上战场成为这场爱情悲剧的结局。

当时的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贵族庄园日渐没落。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政治、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地改变。保守派贵族势力也难以抵挡自由派贵族的势力,政府腐败,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安娜恰巧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当时的社会呼唤起安娜大胆的爱,勇敢的爱,却又有另一股力量压制了她的行为。代表着封建贵族势力的安娜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与旧封建贵族势力的较劲中追求个性解放。“一切社会问题都归结到与农奴制度及其残余做斗争”[1]然而安娜以个人的力量追求幸福,并与她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胜负已然见分晓。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并且生活在农奴制刚刚废除,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风气日益增长,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安娜身上必然存在这两种思想的印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妻子与丈夫相互不真诚,花天酒地,逢场作戏,都被认为是正常的,反而会受到这个社会、法律、宗教、道德、社会舆论的保护。然而,对于安娜这种不顾外表体面,为了爱情,竟公然跟丈夫决裂的大胆“叛逆行动”在这个社会绝不能容忍。事实上,正如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玛赫高雅公爵夫人所说的,安娜所做的是所有人都偷偷摸摸在做的,不过安娜却不愿意欺骗自己罢了。受到攻击的不是安娜,而是这个充满虚伪和欺骗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她虽然有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却又摆脱不了世俗观念和社会道德准则的束缚。她精神上便承受着永远摆脱不掉的罪恶感和重压,良心上遭受着痛苦的折磨,导致了她精神的崩溃,以致卧轨自杀。她与渥伦斯基才刚刚开始享受幸福的生活,就难以忍受对儿子的思念之苦与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安娜内心的纠结日益加剧。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破坏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她没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可能和权利。安娜生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爱情的消逝使安娜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求。所以说,安娜在上流社会的掌控下,死于渥伦斯基之手,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与封建农奴残余影响下的思想道德尖锐冲突的牺牲品。

二、安娜自身性格的内在原因及其性格与宗教文化的冲突

安娜的性格大胆、坚定、敢作敢为。列举小说中的两段文字,我们可以体味出安娜性格的特殊性。

“有一种被压抑的生气, 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拂过,仿佛她身上充满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了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中闪烁着”[2]。眼睛里的光辉,反映了安娜热烈,不安分的灵魂,掩盖不住她自身性格的泼辣、大胆和有所追求。

“她在心底里强烈地感觉到,她无法冲破任何罗网,无力摆脱这样的境地,不论它是多么的可耻和虚伪——她将永远得不到自由的恋爱,从此成为一个有罪的妻子”。但她还是决心要挣脱这张束缚她的谎言的罗网,她觉得不论怎样总比谎言和欺骗好。她敢作敢为的性格,使她拥有了冲破束缚的信念。

俄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宗教制度和专制制度千百年来稳固的统治着俄国的发展。安娜的性格中缺乏理性的调节,无法协调宗教压抑于自己情感满足的需要。这种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才在俄国缓慢兴起的科学启蒙运动,往往被统治者引导为专制制度服务上去。这就使得俄罗斯民族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法制意识和理性精神,更没有民主意识之言了。俄罗斯人民,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只遵从于本能欲望或道德信仰。而其本能和信仰处于对峙分裂状态。俄罗斯文化这种本能与信仰的断裂性,体现在安娜身上。安娜的本能欲激荡起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求,并大胆的追求爱情。正例如,她对风度翩翩的渥伦斯基一见倾心,就带有典型的“本能原欲”色彩。接着,则是狂暴本能的宗教压制。所以说,安娜性格的矛盾,是托尔斯泰本人疯狂的纵欲与激烈的宗教否定之间矛盾的体现。而作者的这种性格分裂和矛盾又是分裂性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三、安、卡二人婚姻的错位与渥伦斯基的催化作用

追求功名和虚伪的声誉是卡列宁的生活向导。他的内心缺少爱情的因素,不仅不懂得爱情并且冷酷无情。只是因为安娜的姑妈把安娜介绍给他时,正值他做省长的时候,出于对功名的保护,使他处于要么与安娜结婚,要么离开这里的两难境地。安娜的姑妈利用一个熟人向他表达了:他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安娜的名誉,他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心,去向安娜求婚,更何况从年龄上看,他也早可以成家了。于是,他求了婚,成了家。这便促成了,这一缺乏了解和爱情基础的婚姻。当时年仅16岁的安娜,充满青春活力,崇尚精神生活,视真诚的爱情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安、卡的结合,可谓是一对不协调的夫妻。

遗憾的是,卡列宁在与安娜结成婚姻之后,没能够补足她们之间的不牢固的感情基础。他对妻子仅仅只是尊敬,从未关心过妻子的内心生活。安娜亦是如此,在安娜看来理想的丈夫应该是对爱情充满热情,对生活体贴照顾,在家庭中能够充当多情丈夫和慈祥父亲的双重角色。可事实上,卡列宁一门心思在公务上,即使做出关心妻儿的样子,也像是在履行仪式一样,使人感觉不到真诚的温情。他始终以公式化的说话腔调和固定思维与安娜相处,使她感觉到丈夫对自己是漠视的。因此,安娜觉得好大喜功,追求事业的飞黄腾达,是他人生的全部。安娜痛斥,他不是人,而是木偶,更甚是一部官僚机器。endprint

渥伦斯基的出现,补足了安、卡二人的缺憾。在安娜看来不论是年龄、相貌、风度,还是对自己的温存,热情和驯服,渥伦斯基都远远胜过自己的丈夫。当渥伦斯基与安娜在火车站首次见面时,渥伦斯基就被安娜迷人的美貌所倾倒,并开始追逐,如花花公子一般。但后来他被安娜对爱情的真诚、热烈和执着改变了。他无顾吉提的爱,母兄的干扰和威胁,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自己的美好前程和财产,无所顾忌地把安娜的爱视为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的东西,完全地沉溺其中。更加之安娜在接触中,对渥伦斯基的诸多素质是相当倾心。相恋后,就更是为渥伦斯基的热烈所折服,以至于全身心的交托:“她对握伦斯基越了解就越爱他,她对他的迷恋连自己都吃惊。”

而最后,安娜一味获得爱情的偏执使她走向了死亡。安娜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这使她真情热烈,也使得她痴迷疯狂,而两性的爱情观存在不同的态度,“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3]她不止一次的对渥伦斯基说“对你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彼此相爱,别的都没必要去考虑。”渥伦斯基有着一般男人所有的短处和劣根性,在跟安娜相处后,渥伦斯基发现失去了很多,他作为一个有身份的男子,在功业上呈示了难以忍受的空白,他想去做点有意义的事,但在与安娜恋爱的日子里却是很难做到的。于是他困惑、厌倦、烦躁,自然对安娜的爱也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而安娜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爱情具有激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质。”安娜无法接受渥伦斯基态度的转变,开始变得偏激、自私、怀疑、恐慌、记恨。对现实无路可走的折磨,以及视两性之爱为无尚幸福的安娜,使自己为情所拘,也使对方丧失自由,形成双方彼此仇恨的开始。

四、安、渥二人爱情的开始显现着情欲的本质

渥伦斯基对安娜一见倾心,安娜对渥伦斯基一见钟情,都明显地表现出它的情欲的性质。首先,从安、卡二人的生活来看,小说中写到:“卡列宁和他妻子表面上的关系仍旧和以前一样,更糟糕的是他比以前更忙了,像往年一样,每到春天,他就去国外的温泉度假,缓解一下一年繁重工作所带来的疲惫。每年七月照常归来,从未改变地投入到他热爱的功名利禄当中。安娜也像往年一样到郊外居住避暑,而他依旧留在彼堡。”[4]安、卡二人连生活都不在一起,何谈情欲的满足。当安娜对贵妇般的生活感到厌倦时,便与一贯以玩弄女性为乐的“花花公子的标本”渥伦斯基在莫斯科不期而遇。当时,渥伦斯基就被安娜动人的美貌,丰盈的体态所吸引,并为之心荡神移。在上流社会中,一个男子敢于把一位已婚妇人勾引到手,是令人羡慕的,并会被当做伟大的人来尊奉。渥伦斯基就是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以及情欲的吸引下,对安娜爆发出“维特式的热情”。然而,这个年轻人的追求,激起了安娜内心狂热的共鸣,并献上了爱情。安娜亦是如此,她对渥伦斯基的的倾心,除了她的社会及经济地位外,还有他健壮的体格、优美的风度。安娜在少女怀春之际,被动之下与卡列宁结成婚姻,使安娜的怀春之梦破碎。她忍受着婚姻所带来的折磨,麻木着自己对爱欲的渴求。直到在火车站看到风度翩翩的渥伦斯基,她内心对爱欲的渴求便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安、渥二人产生爱情后,安娜在生理上对卡列宁产生反感,更加之他们有限的夫妻共同生活。而渥伦斯基看见卡列宁不雅的外貌,老态龙钟的体格,也在心里断定,安娜“不爱他,也不会爱他的。”

由此可见,安、渥二人的的钟情都是以情欲为基础的。对于安娜来说,追求爱情幸福,满足肉体和精神上的享受,是她生活理想的极致。在她获得爱情后,表面上很幸福。实际上,她不满足渥伦斯基这种出于责任感而对她的温存。她要求的比这个要多,她说:“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相反,渥伦斯基得到安娜的爱情后,“他很满足,但是并不长久。”虽然,安娜的风姿依旧,美貌尚存。但是,已经使他神魂颠倒很多次了。对于他来说,安娜身上已经没有什么神秘的成分,便在他心中滋长着百无聊赖的情绪。就这样,在双方不满的情绪中,酝酿着他们严重的感情危机。

四、结论

今天安娜的形象,已经成为大家探讨的历史遗迹。安娜爱情至上,个人自由幸福高于一切的个人主义思想,曾在那个时代冲击着封建主义的堡垒。时至今日,安娜的命运,以及她的爱情悲剧已然激起读者内心深深的激动。我认为,安娜的爱情悲剧,是由上流社会的虚伪,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的外部原因和安娜自身性格的缺陷决定的。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44.

〔2〕〔4〕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425.

〔3〕拜伦.唐璜(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05.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娜悲剧性格
伟大的悲剧
猫的性格爪知道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性格反转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