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疗效观察

2014-10-22张育兰杨金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张育兰 杨金泽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 例和对照组40 例,观察组采用围刺法、穴位注射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均比对照组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39-02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由于其发病迅速,疼痛剧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本科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2例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通过筛查,排除同时患其他疾病者。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2.7±8.5)岁;其中男48例,女34例;病程为2~12 d,平均病程为(5.12±1.49)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22例位于四肢,有15例位于胸背部,10例位于头颈部,4例患者皮损位于骶骨部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病前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全身倦怠等前期症状;②皮肤感觉明显的激惹征,尤其痛觉异常敏感;③皮肤损害特征性表现:初起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肤沿皮神经呈单侧独立分布,排列呈带状;④神经痛为病主要的特征,疼痛的性质大多数为剧烈的自发性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烧灼样痛,患者常常坐卧不安,夜不能寐;⑤春秋季好发,痊愈后获终生免疫,但极个别患者可能再发。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治法:①局部围刺: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1.5寸毫针,先在疱疹起始部位(蛇头)和疱疹终止部位(蛇尾)边缘正常皮肤处各斜刺1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然后在两针之间沿疱疹区域周围每隔l寸等距离针刺1针进行围刺,针尖方向均指向疱疹区。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采用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得气后对称加电针,留针30 min。加TDP照射,②远部取穴:考虑患者证属肝经火盛,湿热蕴结,远端配穴取双侧太冲、支沟,均用泻法,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均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1 mL、聚肌胞注射液2 mL注射于疱疹周围俞穴,隔日1次,西药: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治疗。

1.3.2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常规抗病毒(阿昔洛韦注射液或更昔洛韦注射液静滴)、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或硫辛酸注射液静滴)、提高免疫力(干扰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如疱疹化脓、血常规提示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患者痒、痛症状完全消失,皮疹全部消失,仅余下沉着色素或者是干结的痂皮;显效:患者痒、痛症状明显缓解,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痒、痛症状有所缓解,皮疹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痒、痛症状未见好转,皮疹消失情况不明显,甚至有所扩大。

1.5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抗病毒及消炎镇痛或神经阻滞和营养神经等方法治疗,不良反应多,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高,围刺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剌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意在截断病灶发展的途径,阻断邪气的扩散,激发体内释放多种内啡肽类物质达到镇痛效果。中医认为用局部围针的方法具有泻火泄毒,调和气血之功能,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之功。同时远红外的热效应,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使疱疹结痂,疼痛消除,也即“以热引热,拔引郁毒”。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可增加神经血供应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增加神经束内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微血管生长,改善神经突触肾上腺素能反应,从而缓解神经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聚肌胞注射液将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更直接,且药物注入穴位后能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起到了针刺及药物双重作用,该法经济、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其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ZY/T00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 例和对照组40 例,观察组采用围刺法、穴位注射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均比对照组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39-02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由于其发病迅速,疼痛剧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本科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2例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通过筛查,排除同时患其他疾病者。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2.7±8.5)岁;其中男48例,女34例;病程为2~12 d,平均病程为(5.12±1.49)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22例位于四肢,有15例位于胸背部,10例位于头颈部,4例患者皮损位于骶骨部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病前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全身倦怠等前期症状;②皮肤感觉明显的激惹征,尤其痛觉异常敏感;③皮肤损害特征性表现:初起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肤沿皮神经呈单侧独立分布,排列呈带状;④神经痛为病主要的特征,疼痛的性质大多数为剧烈的自发性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烧灼样痛,患者常常坐卧不安,夜不能寐;⑤春秋季好发,痊愈后获终生免疫,但极个别患者可能再发。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治法:①局部围刺: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1.5寸毫针,先在疱疹起始部位(蛇头)和疱疹终止部位(蛇尾)边缘正常皮肤处各斜刺1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然后在两针之间沿疱疹区域周围每隔l寸等距离针刺1针进行围刺,针尖方向均指向疱疹区。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采用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得气后对称加电针,留针30 min。加TDP照射,②远部取穴:考虑患者证属肝经火盛,湿热蕴结,远端配穴取双侧太冲、支沟,均用泻法,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均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1 mL、聚肌胞注射液2 mL注射于疱疹周围俞穴,隔日1次,西药: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治疗。

1.3.2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常规抗病毒(阿昔洛韦注射液或更昔洛韦注射液静滴)、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或硫辛酸注射液静滴)、提高免疫力(干扰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如疱疹化脓、血常规提示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患者痒、痛症状完全消失,皮疹全部消失,仅余下沉着色素或者是干结的痂皮;显效:患者痒、痛症状明显缓解,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痒、痛症状有所缓解,皮疹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痒、痛症状未见好转,皮疹消失情况不明显,甚至有所扩大。

1.5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抗病毒及消炎镇痛或神经阻滞和营养神经等方法治疗,不良反应多,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高,围刺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剌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意在截断病灶发展的途径,阻断邪气的扩散,激发体内释放多种内啡肽类物质达到镇痛效果。中医认为用局部围针的方法具有泻火泄毒,调和气血之功能,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之功。同时远红外的热效应,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使疱疹结痂,疼痛消除,也即“以热引热,拔引郁毒”。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可增加神经血供应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增加神经束内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微血管生长,改善神经突触肾上腺素能反应,从而缓解神经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聚肌胞注射液将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更直接,且药物注入穴位后能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起到了针刺及药物双重作用,该法经济、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其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ZY/T00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 例和对照组40 例,观察组采用围刺法、穴位注射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均比对照组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39-02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由于其发病迅速,疼痛剧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本科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2例患者均来源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通过筛查,排除同时患其他疾病者。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2.7±8.5)岁;其中男48例,女34例;病程为2~12 d,平均病程为(5.12±1.49)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22例位于四肢,有15例位于胸背部,10例位于头颈部,4例患者皮损位于骶骨部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病前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全身倦怠等前期症状;②皮肤感觉明显的激惹征,尤其痛觉异常敏感;③皮肤损害特征性表现:初起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皮肤沿皮神经呈单侧独立分布,排列呈带状;④神经痛为病主要的特征,疼痛的性质大多数为剧烈的自发性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烧灼样痛,患者常常坐卧不安,夜不能寐;⑤春秋季好发,痊愈后获终生免疫,但极个别患者可能再发。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治法:①局部围刺: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1.5寸毫针,先在疱疹起始部位(蛇头)和疱疹终止部位(蛇尾)边缘正常皮肤处各斜刺1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然后在两针之间沿疱疹区域周围每隔l寸等距离针刺1针进行围刺,针尖方向均指向疱疹区。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采用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得气后对称加电针,留针30 min。加TDP照射,②远部取穴:考虑患者证属肝经火盛,湿热蕴结,远端配穴取双侧太冲、支沟,均用泻法,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均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1 mL、聚肌胞注射液2 mL注射于疱疹周围俞穴,隔日1次,西药: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治疗。

1.3.2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常规抗病毒(阿昔洛韦注射液或更昔洛韦注射液静滴)、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或硫辛酸注射液静滴)、提高免疫力(干扰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如疱疹化脓、血常规提示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患者痒、痛症状完全消失,皮疹全部消失,仅余下沉着色素或者是干结的痂皮;显效:患者痒、痛症状明显缓解,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痒、痛症状有所缓解,皮疹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痒、痛症状未见好转,皮疹消失情况不明显,甚至有所扩大。

1.5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抗病毒及消炎镇痛或神经阻滞和营养神经等方法治疗,不良反应多,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高,围刺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剌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意在截断病灶发展的途径,阻断邪气的扩散,激发体内释放多种内啡肽类物质达到镇痛效果。中医认为用局部围针的方法具有泻火泄毒,调和气血之功能,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之功。同时远红外的热效应,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使疱疹结痂,疼痛消除,也即“以热引热,拔引郁毒”。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可增加神经血供应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增加神经束内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微血管生长,改善神经突触肾上腺素能反应,从而缓解神经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聚肌胞注射液将抗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更直接,且药物注入穴位后能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起到了针刺及药物双重作用,该法经济、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其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ZY/T00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疫苗 你了解吗
亲历者口述:带状疱疹是最疼的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分析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刺络拔罐加药物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