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究
2014-10-22刘洋吕宝云逯野
刘洋+吕宝云+逯野
摘 要:文章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出发,在梳理分析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置系统化、课程实施科学化、课程管理多元化的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29-0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2013年得到进一步凸显,自主创业已成为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去向决定其具有创业的特殊性和一般共性,是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本文为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提出优化建议。
一、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创业教育的同时,教育部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整体教育规划之中,并于2002年开始在九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尽管国内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有的甚至建立起经管创业试验班专门培养创业人才,但总体而言发展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缺少理念引导
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时代赋予高校创业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而我国高校经管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却缺乏一定的理念指导,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1]。许多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缺乏了解,将创业教育课程讲授为企业家速成课。导致不打算创业的学生对创业课程毫无兴趣,很难将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融入经管专业素质教育中。二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举办创业实践活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更多在第二课堂进行,以选修课和学工活动为主,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家讲座、创办校企合作创业园等。相比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些辅助实践活动只能对少数感兴趣的学生发挥作用,无法融入经管专业整体的学科培养和教学计划。
(二)缺乏规范性
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设置随意、内容陈旧、缺少考核等问题,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很杂乱。一方面,教学计划制订时缺少科学规划,根据现有师资力量任意取舍课程。如某高校财会学科师资力量较强,则创业教育课程突出企业财务管理等内容,弱化其他,割裂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外聘企业家做客讲授时也存在时间不确定、内容不确定、教学模式随意等问题,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经济管理学科融合度不够。经管专业的创业教育是最容易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实际操作时却各自分离,即使孤立开设“创业管理”课程,整个教学计划也不成体系。在经管专业教育中未能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内容,导致创业教育很难见成效。
(三)忽视实用性
我国高校经管专业的创业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缺乏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实践能力匮乏。很多高校缺乏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多由管理专业教师兼任,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即使聘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也可能因缺乏组织协调和资金支持很难长久施行。第二,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实际检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是高校热衷的创业实践活动,但成果是书面呈现学生在脑海中设计的理想创业情境,缺乏启动资金和创业基地的支持,很难经得住实际的锤炼。第三,学校管理部门不愿承担责任。校外实践教学势必增加学生安全保障和学校管理的负担,这也就限制了部分高校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四)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成立了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团委、教务处、学工部、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部门联合负责,而非试点地方院校则单独由某一个部门或经济管理学院兼职管理。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部门缺位导致创业教育经费落实困难,很难建立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基地,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管理直接导致课程内容的陈旧,课程安排的零散,师资力量的不足,课程考核停留在考试层面,课程评价的实际效果难以显现。
综上所述,我国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难以实现培养创业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经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课程设置、实施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二、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系统化
经过多年的试点摸索和对国外的经验借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突破狭义理解,进入以创业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广义”深度。高校经管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围绕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展开,多层次、多内容地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APEC在“新公司创业最佳实践研讨会”中提出“圆形创业课程”的设计理念,构建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图1),由内向外辐射更加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渗透与融合[2]。
处于圆形创业课程体系中心的是经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综合创业素质的经济管理及创业型人才。由该中心目标向外辐射,形成了不断扩展的三层次平台,即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内环”的基础教育平台旨在激发所有经管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实习和实训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有关创业意识类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架构,这也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中环”的专业教育平台旨在将创业教育融合于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中,通过对传统教学计划的整合和优化,发挥第一课堂的优势作用,使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3]。“外环”的实践教育平台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创业实践能力。开设与创业文化相关的活动课程、模拟创业环境、创业竞赛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尝试创业活动可能涉及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圆形创业课程体系既由内至外分层次辐射又采纳了多学科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对于高校整个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具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endprint
(二)课程实施科学化
课程实施是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科学施行。1.合理时间安排。以本科教育为例,内环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培养创业品质;中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融合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同时开展;外环创业实践课程安排在大三、四年级,理论结合实际,突出“个性化创业教育”,挖掘并培养具备一定创业潜力的创业种子。2.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是行不通的,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欲望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1)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在提问和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2)案例教学法,以某一成功创业的案例开展思考、分析和讨论;(3)模拟企业法,在ERP实验课程上让学生分组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
(三)课程管理多元化
课程管理是创业教育课程成功建设的有力保障,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机构和考评机制。一方面,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应由多部门联合负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1.成立校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及教学负责人组成,负责规划和管理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2.成立创业教育资金管理机构,合理掌控创业教育资金流向,对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资助,监督各二级院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率。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参与创业教育指导,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成立企业登记流程的绿色通道。4.成立经管学院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教学院长直接指导和监督经管各专业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学校可以成立创业课程评价小组,对师生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跟进。对学生的考核突破传统考卷方式,增加实际操作、提交市场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等内容,尽量请校外企业界人士、风险投资家进行评价,使创业教育真正得到落实,发挥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甲山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
[2]茹宁,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3]余达淮,路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3,(3).endprint
(二)课程实施科学化
课程实施是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科学施行。1.合理时间安排。以本科教育为例,内环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培养创业品质;中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融合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同时开展;外环创业实践课程安排在大三、四年级,理论结合实际,突出“个性化创业教育”,挖掘并培养具备一定创业潜力的创业种子。2.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是行不通的,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欲望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1)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在提问和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2)案例教学法,以某一成功创业的案例开展思考、分析和讨论;(3)模拟企业法,在ERP实验课程上让学生分组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
(三)课程管理多元化
课程管理是创业教育课程成功建设的有力保障,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机构和考评机制。一方面,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应由多部门联合负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1.成立校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及教学负责人组成,负责规划和管理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2.成立创业教育资金管理机构,合理掌控创业教育资金流向,对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资助,监督各二级院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率。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参与创业教育指导,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成立企业登记流程的绿色通道。4.成立经管学院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教学院长直接指导和监督经管各专业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学校可以成立创业课程评价小组,对师生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跟进。对学生的考核突破传统考卷方式,增加实际操作、提交市场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等内容,尽量请校外企业界人士、风险投资家进行评价,使创业教育真正得到落实,发挥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甲山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
[2]茹宁,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3]余达淮,路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3,(3).endprint
(二)课程实施科学化
课程实施是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科学施行。1.合理时间安排。以本科教育为例,内环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培养创业品质;中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融合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同时开展;外环创业实践课程安排在大三、四年级,理论结合实际,突出“个性化创业教育”,挖掘并培养具备一定创业潜力的创业种子。2.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是行不通的,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欲望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1)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在提问和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2)案例教学法,以某一成功创业的案例开展思考、分析和讨论;(3)模拟企业法,在ERP实验课程上让学生分组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
(三)课程管理多元化
课程管理是创业教育课程成功建设的有力保障,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机构和考评机制。一方面,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应由多部门联合负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1.成立校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及教学负责人组成,负责规划和管理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2.成立创业教育资金管理机构,合理掌控创业教育资金流向,对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资助,监督各二级院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率。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参与创业教育指导,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成立企业登记流程的绿色通道。4.成立经管学院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教学院长直接指导和监督经管各专业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学校可以成立创业课程评价小组,对师生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跟进。对学生的考核突破传统考卷方式,增加实际操作、提交市场调查报告、创业计划书等内容,尽量请校外企业界人士、风险投资家进行评价,使创业教育真正得到落实,发挥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甲山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
[2]茹宁,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3]余达淮,路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