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选课建设路径探析
2014-10-22刘勇兵袁桅
刘勇兵 袁桅
摘 要:公选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公选课课程建设水平关系到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成效。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公选课课程建设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公选课;课程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0-0024-03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本科教学工程),该文件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列为重要建设内容,充分说明了提高高校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性。而公选课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公选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强公选课课程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对于贯彻落实“本科教学工程”,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选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选课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几乎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均对开设公选课数量、学时、学分等做了明确规定。20多年来,公选课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公选课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公选课是学校提供给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其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共同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公选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公选课建设非常重视,在各类文件中多次提出指导性意见,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意见》(教高2号)文件中专门强调:“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是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20多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公选课的建设和管理,主要表现在公选课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以满足学生选修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了学分的最低标准,等等。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做法还远远未能达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要求,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差是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未制定公选课建设管理办法,缺少公选课教学基本要求,缺乏奖励激励机制。
(二)评价机制偏离教学,教学资源匮乏
多年来,国家对高校的评价导向偏离教学,主要以博士点、硕士点、项目数、论文数、科研经费等指标来衡量,由此造成高校的政策性偏差,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少高校在政策制定上,对教学研究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不够重视,尤其是职称评审和课程津贴分配制度上,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动态过程,评价标准指标化,主要以论文、项目、经费数量为主评价教师的绩效,这样的政策导向导致很多教师不愿坚持在教学一线,教学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承担必修课程的教学成为不少教师完成学校规定的本科教学任务及教学工作量的一种手段,根本不愿承担公选课教学任务,直接导致公选课教师资源的缺乏。学校开出的公选课程,一部分是学院(系)为了完成教务处下达的指标而指定教师开设的,有的成为弥补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足的一种途径,有的成为行政人员逐步走上教学岗位的捷径,也有的是教师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为了保证公选课开课的数量,绝大多数高校鼓励教师开课,所谓的申请、审核,大多成为形式,教学大纲、备课笔记等教学资料不全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学的偏离,也导致教学经费、实验设备、教学用房等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必修课的资源紧张,公选课的教学更是被边缘化,首先公选课的教学大多被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影响学习效率;其次是安排公选课的教室条件差,存在无多媒体设备或设备不全的现象;第三,涉及实验、实践等环节,教师难以落实,只能在课堂上满堂灌输。
(三)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反馈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是公选课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公选课教学内容涵盖了经济、管理、文史、艺术、理工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课程与体系相对比较复杂,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不少高校公选课教学处于“三不管”的境地,就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管,学院(系)不管,教研室不管。教学管理部门关心的是公选课课程有无教师申请、课程数量能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学院(系)关心的是开课数量能否完成学校下达的指标,公选课的开设似乎与教研室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教师申请开设公选课,大多是个人行为,不受教研室或课程组约束。相当多的高校对公选课管理采取的是随意放任的形式,没有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教学督导听课也从来不听公选课,一般也不参与学生的评教活动,对公选课教师的评价、教材的评价、教学环境等的评价大多被忽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主要采取开卷或课外论文的形式,开卷考试内容少而简单,达不到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而课外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网上抄袭现象多。
(四)课程建设缺少规划,建设水平较低
多年来,各高校对于必修课均非常重视,制定有课程建设规划,投入较多的人力及物力,并分期分批立项资助建设,陆续建成了国家级、省级、学校级精品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但是,除了少数985高校、211高校外,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并未建设学校层面的公选课精品课程,公选课课程体系很不完善,课程建设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数量不足。美国高校的公选课占整个专业课程体系50%左右,一个综合性大学公选课的门数有近千门;而我国一般高校开设的公选课门数距离这个标准差得很远,甚至有的高校公选课门数加起来只有几十门。(2)课程结构不合理。哈佛大学选修课构成比例大致为:自然科学类占29%、社科类占31%、人文类占40%,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以人文类、社科类为主,自然科学类课程很少,总数的10%都不到。(3)课程建设水平低。公选课较多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兴趣爱好而申请开设的课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之间没有针对课程教学的研讨和交流,缺乏竞争和合作。没有专项建设经费,教师缺乏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动力,也影响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endprint
二、提升公选课建设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健全开课激励机制
相比而言,公选课的教学可能比必修课的教学还要困难一些,一方面,公选课多是大班教学,学生多而杂,师生较难互动,课堂气氛及节奏难以掌控;另一方面,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专业,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一些知识,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开好一门公选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会更多。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公选课开课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首先,要从政策上充分体现,提高课时津贴,保证公选课课时津贴独立兑现;二是定期开展公选课讲课竞赛、教学质量评比等活动,从精神层面引导教师对公选课的重视,加大物质奖励,以激发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三是对于那些深受学生喜爱、评价高的课程,给予课程建设基金资助,将公选课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公选课的教学中来;四是鼓励名师、教授开设公选课,并在学校各类评优评奖中充分体现公选课教学的重要性。
(二)健全公选课质量监督体系
作为加强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公选课的开设在高校已有20多年,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数量上已能基本满足学校教学需求,但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个性化教育,不能仅仅追求公选课开设的数量,更应当注重公选课建设水平的提高。
多年来,高校加强必修课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各级精品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并在专业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并未真正认识到公选课的重要意义,公选课精品课程建设尚是空白,课程建设水平低。笔者认为,落实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程文件精神,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必须全面加强公选课课程建设。各高校可从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遴选部分学生受益面广、教学效果好的课程作为示范性课程进行建设,加强投入,重点支持,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整体带动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公选课教学水平,还必须建立健全公选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与评价体系。落实督导听课制度,对公选课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进行专家、同行、学生等多方面的评价;构建课程评估方案,将公选课课程评估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这是实施公选课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提高公选课课程建设水平,还要鼓励教师之间、院系之间联合开课,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实行课程小组负责制。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负责人的协调下规范教学文件,坚持集体备课,全面开展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三)开展视频公选课建设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与教学资源共享建设非常重视,多次在各类文件中强调。早在2007年3月,教育部就在发布的教高2号文件中提出:积极鼓励高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机制,加强高校之间的学分互动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发和普及共享,2012年、2013年教育部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预示高校开展视频公选课建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公选课的学生选课自愿、成员分散、学习时间灵活,而网络教育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教育是适宜于公选课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积极开展网络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向主动吸收型转变。视频公选课建设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开展视频公选课建设,首先要求丰富网络教学资源,除了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成果展示等介绍性内容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课程网站上公布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作业习题、模拟试卷、相关链接、师生交流平台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预习、复习、训练、与教师交流互动,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目的。
所谓资源共享,主要是指校内教师之间、院系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打破独自拥有资源的界限,实现共享,包括师资共享、教学内容共享、教学模式共享、仪器设备共享、教学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和内容。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应该积极建立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校际协作,实现公选课资源共享,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近年来,有不少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社会单位引进网络视频公选课程,作为学校公选课的重要补充,对于高校公选课的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四)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任课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等方式而开展的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活动或教学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具有独立性、自由性、分散性等特点的公选课教学,学生凭个人兴趣自主选修为开展探究式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任课教师熟悉课程内容,通晓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的良好条件;选修课教学内容灵活,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有效地改变目前公选课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简单应付学习,公选课开课流于形式的现状。应积极鼓励公选课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科和课程,采取效果最好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以充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除少数重点高校外,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然实行的是人手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成为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极大阻碍。高校要突破一本书进行教学的模式,必须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以英国为例:英国高校的课程,教师没有指定教材,只提出一系列的参考书,教师讲课的学时很少,教学主要的形式是导师制和讨论课,学生每周与导师个别见面讨论教学问题。笔者认为,考虑到公选课的特性及构成,人文社会学科占主要部分,且这类课程具有柔性的特点,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知识容量大,学生学习时需要大量的阅读,这类课程内容不能仅仅以固定的教材来包容。因此,各高校可以在公选课教学中进行先行试点,加大改革力度,取消固定教材,充分发挥公选课教学的作用,为全面推行自主式、研究式学习方法创造良好条件。
公选课教学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保证公选课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是建设和管理。公选课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公选课的建设水平需要艰苦的长期的努力。本文提出的几点思考,希望能给各高校的公选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公选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公选课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成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汤传玲等.高校弹性学分制下公选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何研.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的构建[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王玉斌.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河南工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纪兴欣,张庆荣.加强理工科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对
策思考[J].石油教育,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