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枣梆戏发展中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10-22赵梅枝
赵梅枝
摘要:枣梆戏是河南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它以朴实的语言,优美的旋律,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汝南枣梆戏在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做为切入点,提出了发展我省民间戏曲艺术的应对策略,对河南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枣梆戏 传承 发展
一、枣梆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现状
枣梆,原名“本地(zhao)”,是指山西本地的梆子腔。是山西的上党梆子流传到汝南地区后,在当地语言特色和音乐影响下经过改编,加工、整理改编的一种戏曲剧种。由于旧时贬称山西人为“山西找”,因此称山西传入的上党梆子为“找梆”,因为其伴奏击节的乐器是由枣木制作而成的,因此将这个剧种称为“枣梆”。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就在黄河两岸的河南、山东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由于脱胎于上党梆子,枣梆戏和上党梆子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粗狂、健壮、豪放,注重表现力。在唱腔上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活泼,花腔和旦角更是细腻绵延、优美动听,别具一格。枣梆戏的板式、旋律依然保存了上党梆子的唱腔特点,但它又和上党梆子有着明显的不同:唱腔中真假嗓结合,真嗓吐词,假嗓拖腔,并且真假嗓音是完全分开的,真嗓突然翻高八度而成假嗓,假嗓的拖音很长。这个假嗓用:“咦、呀”拖腔(为小旦、小生所用),“啊、欧”拖腔为黑脸、花脸所用,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萦绕之感,这是枣梆戏特有的韵律。也深受当地人得喜爱,因此在汝南民间传有这样的说法:“要说啥戏好,还是本地枣”。
枣梆戏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有:大花腔、靠山吼、流水板等二十余种,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梆子等。目前,保存下来的枣梆传统剧目有七八十种,经常演出的有四十余种,《天波楼》、《蝴蝶杯》、《访四川》、《八仙头》、《代州愿》等通常被称为“老八本”,枣梆戏传入后,流行于台前县、范县、濮阳等地区。在民间,过年前后人们都会不断搭台子唱戏,一般从大年初六开始一直唱到收麦时节,并且在庙会时也有大型演出,成为当地农民办红白喜事的采用的重要艺术品种。
汝南枣梆戏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它经历了无数个兴衰过程,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优美的旋律音调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反映了河南地区的民情和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爱憎分明的传统品德。然而,随着西方各种文娱形式的的大量传入,戏曲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民间戏曲的发展空间在逐渐萎缩,枣梆戏面临着艺人流失、无人传承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二、枣梆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生存环境使戏曲发展受到制约
戏曲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变加工创造而来的产物,也是乡村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乡村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人们逐渐抛弃封建思想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而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时代的进步下不断改善,广播、电视等信息媒介的普及,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乡村,去感受热闹的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与先进。从受众上讲,关注和喜欢枣梆戏曲的人群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一般都在追捧着潮流文化,在音乐上更关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对于来自民间的传统戏曲文化,并不感兴趣,更不用说作为地方性小剧种的枣梆戏。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一系列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整个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环境的严峻形势,使传统的戏曲尤其是枣梆戏这种小剧种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经费不足致使剧团濒临倒闭
范县枣梆剧团是汝南地区现存两个专业剧团其中之一,剧团现有42人,剧团人员都分布在周围各个村庄。排练的场所离他们居住的地方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艺人的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为了使剧团发展下去剧团人员都省吃俭用集资购买演出设备,剧团的服装、器乐、音响设备等都是由剧团人员自费购买。由于剧团常年缺乏资金,无力购买搭建舞台的设备,每次出门演出都要自己花钱租舞台,为剧团的演出带来很大的不便也耗费了一些不必要的资金。对于到比较远的地方演出时,剧团人员还要自己解决路费和吃住问题,有时入不敷出,使剧团承接演出时常常出现分歧,有时导致一些活动接不了。另外,从剧团的硬件设施上看,剧团的服装道具、伴奏乐器、音响设备等都已经老化,排练没有固定的场所,常常都是临时在演员家里排练。究其原因:1.主要是缺乏政策扶持、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剧团外出演出都是自己寻找演出机会,对于不熟悉枣梆戏的地方常常遭遇碰壁,基本都是在周边乡镇演出。如果政府可以为剧团创立和介绍演出机会,提供一些资金扶持,将能更好的推动剧团的发展;2.缺乏观众,枣梆戏观众群体大多数为老年人,而年轻观众很少;加上影视媒体的冲击,人们利用电视、电脑、手机等来观看节目,对于搭台唱戏的演出形式渐渐忽略,从而导致民间戏曲规模不断的缩小;3.剧团收入少,由于剧团人员多,演出酬劳少,每次演出平均每人分得几十元的酬劳,加上演出次数的减少造成剧团濒于解散;枣梆戏师傅在向徒弟传授技艺时都会有所保留,不会把所有技艺传给徒弟,俗语称“留一手”。据范县枣梆戏第六代传承人韩合银介绍,枣梆戏的板式由原来的四十多种到现在已经失传到二十二个板式,大多都是由于枣梆戏师傅在传承技艺上对徒弟有所保留,这样,一代传一代,传承下来的板式就越来越少。艺人们年龄越来越大,了解枣梆戏的人越来越少,学习枣梆戏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即将失传的技艺,艺人们很是担忧。
(三)流行音乐带来的负面影响
戏曲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音乐的背景下,国际多元化音乐教育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主流,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西方一些文化糟粕在不少地方死灰复燃,使青年人收到了严重的精神危害。大多数青年人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特别崇尚西方所谓的流行音乐和靡靡之音,音乐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倾向,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副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世界多元化音乐艺术的大浪冲击下,要不断的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从而培养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
就枣梆戏的发展来看,这种传统的戏曲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喜欢传统戏曲的大多数为老年人,而年轻人大多都追逐潮流,热衷于当代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对于传统戏曲表现出不高的兴趣,对戏曲缺乏健康的艺术审美观,由于演唱戏曲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收益,很多年轻人学习戏曲的积极性更是不高,而是崇尚所谓的流行音乐,由于培养戏曲演员的相关学校和机构也越来越少,枣梆戏得不到很好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各种戏曲设施严重短缺,演出场地甚少,服装、道具、音响、乐器更是欠缺,严重的影响到枣梆戏艺术的发展。
三、枣梆戏的传承与应对策略
(一)争取政府支持、优化软硬件环境
对于枣梆戏传承困难的问题,政府应给与支持和保护措施,首先要提倡树立民族意识,政府方面要加大对枣梆戏曲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真正的了解枣梆戏,认识枣梆戏,更好地感受到枣梆戏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人们对戏曲的兴趣,进而倡导人们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把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各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工作职责是结合当前的文艺形势,正确引导农民开展好民间艺术活动,努力做到以当前我省的文艺形势为指导,紧紧围绕“找准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良性之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间戏曲队伍;营造一种良好的民间戏曲艺术发展氛围;建立一套适合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运行机制”的目标,充分发挥民间戏曲艺术骨干的作用,促进我省民间戏曲艺术的迅速发展。
其次、政府和文化部门可结合枣梆戏剧团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办戏曲学习班。聘请当地知名演员授课,对于学生可以在假期的时间学习,使孩子从小接触并了解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为枣梆戏的传承开辟了道路。对于成人可利用空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也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同时,培养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切实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戏曲艺人的重要作用,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逐步提高民间戏曲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把枣梆戏融入高校欣赏课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具有保护、发展、传承的职能。戏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戏曲时,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的音乐、服装、舞蹈、文学等内容,也能从中了解到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和道德观。听赏戏曲,可以提高人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我们可以把枣梆戏引进高校作为艺术欣赏课,不仅能够使传统地方戏曲得到传播推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如:在高校开设枣梆戏演唱课,聘请当地知名艺人来授课,让传统戏曲走进高校,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认识、热爱并能传唱一小段地方戏的代表曲目,活跃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三)以科技为依托推进枣梆戏发展
首先,枣梆戏在内容上都是传统的剧目,内容与现代人们生活不够接近,缺乏创新性,因此建议在剧本内容的创作上融入贴近人们生活的东西,因此在舞台表演形式上加入现代化元素,以增加舞台的视觉表现力。另外,在演唱技术上可以运用现代科学的演唱方法,借鉴声乐技法的处理技巧从而增加枣梆戏的唱腔魅力。其次,以科技为依托来推进枣梆戏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报纸、新闻报道一些枣梆戏动态,向广大群众介绍枣梆戏,推广枣梆戏的相关知识,可把一些好的作品拍成视频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欣赏。也可以创建戏曲平台、戏曲贴吧、戏曲讨论群等网络平台来扩大枣梆戏的传播和受众范围,促进促使枣梆戏的发展。
综上所述,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体现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怀,反映了河南人民奔放朴实的审美情趣,我们应该树立起保护中国传统戏曲的意识,更好的发扬传承戏曲文化,更好的展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博大魅力。
参考文献:
[1]孙美.枣梆唱腔的源与流[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2]栗守田.上党梆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