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天空——《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案例
2014-10-22郭俏玲浙江省横店镇第二小学
郭俏玲(浙江省横店镇第二小学)
一、背景
2013年5月初,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设计。
二、主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是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猜测验证、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发展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成功,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伙伴,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恰恰要儿童发挥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应做到“重自主探究”,即教师要注重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自主探究活动。下面就从《三角形内角和》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进行阐述。
三、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你认为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生:18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猜的。
生2: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生3:书本上看来的。
……
感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用“你认为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为切入点,把研究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对自主探究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片段(二)
师: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师:已经有人想到方法了,请你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先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你们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研究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听一听活动要求:
①拿出信封中的三角形,每人选择一个,量一量并算出内角和,写下来;
②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③把结果填入小组活动记录表中;
④根据小组活动记录表,在小组内轻轻地说一说你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发现。
师:对活动要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了。
师:那就打开信封进行研究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郭老师发现大家研究得非常认真,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发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小组的活动记录表中的三角形内角和。
生1:我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
生2:我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
生3:我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师: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知道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有的小于180°,还有的等于180°,那我们就可以说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感悟:“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教师第二次把问题抛向学生,让学生自主设法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探究。操作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所谓的操作不是盲目进行而是有要求、有目的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量一量”的方法可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左右,从而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进行了铺垫。
片段(三)
师:在你们小组活动的时候,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用量的方法算出三角形内角和之后,还用别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检查习惯。你有想到别的研究方法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顶点靠牢顶点,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平角,等于180°。
师:你们认为他介绍的这种撕、拼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真是一位会想方法、善于动脑思考的同学。
师:现在请你也用这种方法再一次进行研究,并对同桌说一说你的新发现,要求这样说:按角分,我研究的是( )三角形,内角和是( )。
(生再次动手操作进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新发现吗?谁能大胆地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我研究的是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2:我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3:我研究的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新发现,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每种新发现里面都有一个180°。
生2:都是 180°。
生3:不管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
师:是的,虽然我们研究的三角形类型不同,但它们的内角和都等于180°,是一个精确的数字。那你觉得刚才得到的大于180°和小于180°这两个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1:可能是量的时候尺子没放好。
生2:可能是量的时候数字看错了。
生3:可能是量好之后,加的时候不仔细,得数算错了。
……
师:是的,在量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时,只要有一点偏差,内角和就会有误差。那你现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发现规律的关键点,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常常能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索”。 在本片段的教学中,我用“在你们小组活动的时候,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用量的方法算出三角形内角和之后,他还用别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检查习惯。你有想到别的研究方法吗?说给大家听一听”为引导,不但是对学生良好检查习惯的一个肯定,而且激发起学生再次探究的热情,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通过 “撕——拼”的方法对前面所得到的内角和大于180°和小于180°予以推翻,并分析了原因,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结果,而是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得到结果。
四、教学评析
1.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识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上,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新知识的生长点。”而《新课标》中也提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猜测入手,由学生自主提出探究的方法,用“量一量”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得到三角形内角和都是在180°左右这个结论。
2.有目的、有要求、有引导地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地培养。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如果片面理解合作自主探究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操作或讨论搞成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就会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出现心不在焉、词不达意、一言不发的情况;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在悄悄地嬉戏;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初衷,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使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失去意义。而本节课在“量一量”的活动之前,首先提出了“我们先来看一看、听一听活动要求”;在“撕—拼”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展示方法,再进行实践操作,并对结论的表达提出要求,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能更好地有序进行。
3.通过自主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沉闷的,而是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的思想;学生也不再是愚笨的,而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不清的学生思维往往是混乱的。”在本堂课中,通过小组自主探究,讨论结果,并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体现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