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考述
2014-10-22杨福瑞
摘 要:分析、归纳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形态,对于科学理解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的发展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红山文化的人像雕塑大都是写实的巫觋形象,主要分为全身雕塑和头像雕塑。全身雕塑又有站立、蹲踞和坐立之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双手合于胸前做祈祷状。再从雕塑的面部表情分析,不同的神态反映了巫觋神事活动的不同阶段。
关键词:红山文化;巫觋;写实形象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001-04
关于红山文化中晚期有巫觋现象,以及巫觋在红山中晚期中的神权功能、地位,不少学者予以讨论。①但是对于已出土各种材质的人像形象、性质等还没有基础性的研究,更谈不上有系统的观点出现。笔者认为分析、归纳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形象,对于科学理解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的发展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将就已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写实形象问题做一些探讨,希望对红山文化的宗教问题研究起到一点启示性的作用。
红山文化时期巫觋是一种什么形象?要认知红山文化巫觋的形象问题,必须通过红山文化考古资料,诠释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的神灵信仰状况。迄今为止,反应红山文化先民神灵信仰以及精神生活的考古资料极其丰富,在中国史前时代中晚期极具典型意义。尤其是大量的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发现,为研究巫觋形象提供了较直观的材料。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目前发现了为数不少的人像雕塑,既有泥陶雕塑,也有玉石雕塑。
1979年—1982年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0多块陶塑人像残片,突出的是一尊有如真人三分之一大小的陶塑坐像残件和两件小型孕妇像。②其中有三块人像残件能够清晰的辨认出陶塑人像的部位,一块为上腹部和右臂,右臂覆于腹部的左下方,残高18.5厘米(图一)。一块为坐姿的残部,右腿叠压于左腿之上,如僧人盘腿正坐状,(图二)。从颜色和比例上看,以上两块人体残部应该同属于一个个体人像的残部。一块为人像腰部,状如腰部系有两道精美的绳带,前部打着绳结(图三)。两件小型孕妇陶塑像,残高分别为5厘米和5.8厘米,均为裸体立像,腹部凸起,臂部肥大,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整个形象表现为孕妇的特征(图四)。
1979年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凌源三官甸子)4号墓出土一件玉人。玉人双腿并拢站立,双臂弯曲贴于胸前,小腹略鼓,两眼微合,两眉间有一凹点,俨然已进入神灵附体、痴迷的祈祷做法状态(图五)。③
1980年和1982年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原巴彦罕苏木)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中先后出土两件石雕人像。④1980年出土的一件石塑人像,高35.5、宽13、厚11.4厘米,整体呈蹲踞状,眉弓隆起,双眼微作凹陷,鼻梁高耸,嘴部内凹呈张开壮,双手交合于胸腹部。最突出的雕塑部分是从两眉中的印堂开始,沿前额向上隆起一道凸脊,直达头顶正中的百汇处,疑似冠饰。或者是雕塑者从神意到角度,表达此雕塑通神的法力(图六)。1982年在那日斯台遗址又出土了一件石雕人像,通高19、宽6.2、厚5厘米。这是一尊极具夸张的雕塑人像,三叠式圆圈头饰高耸于人像头顶部,面部塑造成菱形,鼻子塑造成三角形,肥大高耸,占据了整个面部的近三分之一,眉弓与眼下斜,与鼻的两侧平行,且十分狭长,已达到鼻翼的下方,似眉头紧锁。两臂前抱,双手合于胸前。俨然一副做法的姿态(图七)。
1983年辽宁省考古队在牛河梁第一地点(被考古工作者称作女神庙)发现一件泥塑人面像以及经过辨别分属不少于六个不同个体的泥塑人体各部残块。⑤泥塑人面像额部宽而隆起,两颊丰满,高颧骨,圆鼻头,最引人注目的是圆睁的双眼,眼眶里被深深地嵌以圆形玉片为睛,瞩目前方,显得格外有神。嘴角略有上翘,唇肌似掀动,仿佛微笑欲语,和善中带着威严(图八)。在人体各部残块中,其中一个人体陶塑保留了颈部以下的上身和一条左腿,残高12厘米,胸部丰满,两乳凸起,双手合拢交叉于腹部(图九)。
1987年在巴林右旗苏达勒遗址偏南西侧发现1处小型竖穴土坑墓地,出土玉器1组,包括玉人面形饰1件,管状器6件。⑥玉人面形饰,长4.2、宽3.8厚1,2厘米。人面整体呈圆形,下颏明显。双眼、面部与发际交界处用阴刻的方法,划出轮廓边缘。眼部微微鼓起,鼻头雕磨呈正三角形而隆起,嘴部与鼻头相连形成凹状。头顶有一明显凹槽(图十)。
1997年在巴林右旗洪格力图遗址出土两件红砂岩浮雕人面像和大量的成组玉器。⑦两件红砂岩浮雕人面像形象、大小、厚薄相差无几,额骨前突,眉为相连接的两道弧线形深凹槽,钻锥状深窝表现出圆睁的双眼,鼻头亦钻一圆窝,嘴部刻成横凹槽,下眼睑内侧沿鼻翼两侧刻出斜线,直达嘴部两侧(图十一)。
2006年在敖汉旗草帽山第二地点祭坛傍发现由凝灰岩雕琢的4个个体石雕人像残件。最小一件高颧骨,尖下颔,颈部塑有联珠式项饰。较大的两件只存面之局部,其一为睁目,眼球外突,突出眼睛的神力。而比真人略小的一尊头像保存完整,此头像头部塑有冠饰,额头饱满,双目微闭,鼻梁高耸,嘴微闭,略带笑意,表情极为安详,逼真而神化(图十二)。⑧
2012年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考古调查时发现了部分陶塑人像残片。以此为线索,于6月末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了60余块陶塑人像残片,考古人员把两次获得的人像残片进行了拼接、粘合,予以复原。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尊较为完整的陶塑人像。人像为泥质红陶,通高55厘米,盘坐状,背略弓,身体上部为筒罐状,略前倾,手部叠放于下腹与双腿交接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头部有服饰,折叠式服饰被一条精致的绳结固定于头顶部,绳结下方,额头上方又另有一块长方形牌饰。脸部颧骨较高,二目圆睁,右眼珠是一玉球被嵌入眼眶。嘴圆张,向前凸起,呈“O”形,似呼语状。人像五官比例协调,捏塑逼真,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图十三)。
对上述所列的各类材质人像雕塑,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全身雕塑和头像雕塑两大类,有7尊属于整身雕塑,五件属于头像雕塑。而全身雕塑又有站立、蹲立和坐立之分。如喀左东山嘴女性雕像(图四),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的玉立人(图五)、牛河梁第一地点的陶塑残件(图九)都属于站姿。蹲姿的有那日斯台的两尊石雕(图六、图七)。而喀左东山嘴陶塑残块(图一、图二)和敖汉兴隆沟陶人则属于坐姿。上述七个全身塑像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手的位置都放于胸腹部,除了东山嘴两件女性残雕像均为单手覆腹,其他五尊雕像均是双手交叉于胸腹之前。根据民族学和宗教学的知识,这种姿势都处于一种虔诚祈祷的状态中,双眼微闭,凝神静气,通过心灵与神灵对话沟通,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的玉立人和那日斯台两尊蹲踞的石雕像是典型的祈祷姿态。而敖汉兴隆沟陶人那种圆睁发光的双眼,张开的“O”形嘴,可能是刚刚从祈祷中回归,爆发出极度的兴奋,急于要把他同神界沟通的结果告知世人的状态。从红山文化人像雕塑形态,可以找到后人在宗教信仰祷告姿态方面的历史渊源,从而判定史前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了这种通神祈祷的姿势形态。再从整个12件人像雕塑看,红山文化的雕塑家们极度重视面部表情的刻画,5件头像雕塑就更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对眼部的处理,有的微闭,有的圆睁。微闭的应当是处于静默环境下与神界沟通的祈祷状态。而圆睁双眼塑像,如牛河梁一号地点的陶塑头像、敖汉兴隆沟陶人,塑造者从神意出发突出表现他们的双眼,眼眶内分别镶嵌淡青色半球状玉片,使他们的眼神更加光亮、,神彩炯炯,显现出大巫的强大威慑力。这正是大巫做法时的一种瞬间癫狂激动的表情流露。所谓“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正是这种状态的描述。
身体装饰也是形象反映的重要方面。不仅如此,服饰还是反映人类职业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文化因素,尤其是古代宗教方面所反映得更加明显,在这方面,民族学、宗教文化的资料比比皆是。关于红山文化巫觋的装束,根据出土资料,主要反映在头部、颈部和腰部。而以头部最具特点。上面12个人像雕塑有7个都有头部装饰,而最明显的就是那日斯台石雕像(图七)和敖汉兴隆沟陶人(图十三),前者是圆圈折叠式,高耸于头顶,可以看出,这种头部装饰是极特别的,应为巫觋在神事活动中的特别装饰。敖汉陶人的头顶部很像是一个织物经折叠做成,再用精致的绳带固定,前面再另装饰一块横长方形的牌饰,使陶塑显得地位的高崇。而玉立人(图五)、女神像(图八)、草帽山石雕像(图十二)更像是头上戴有不同的冠帽。根据周代文献的记载,西周时贵族在弱冠之际要举行冠礼,这种冠礼的形成应当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新石器晚期可能就是冠礼的滥觞时期。从上述雕塑看,红山文化中晚期的巫觋普遍都有冠服或头部装饰,以表明其职业身份和地位。反应颈部装饰的雕塑只见一例,即敖汉旗草帽山第二地点发现了分属于4个不同个体的人像雕塑残块,其中最小的残块,就是连带颈部、下颏和部分脸颊的人像残块,颈部就塑有连珠式项饰。腰部装饰也仅见两例,1979年,在辽宁东山嘴祭坛遗址发现了20多件分属于不同个体的人像残块,其中一块为人像腰部,束腰上塑有上下紧挨着的两道绳带,前部打着绳结,极为清晰精美,尤其前腹部那个绳结,雕塑者把绳带折成两道弯,形成反“S”形,而被另一条带状物扎起(图三),腰带装饰在史前时代是巫觋阶层必有的装饰,巫觋的配饰和通神的法器可能都要挂佩在腰间,目前发现的大量玉器,大都有穿孔,可能与此有关。另外在敖汉兴隆沟陶人的最下方,腰跨部有直条的痕迹,应为腰部装饰,还有几例虽然没有明显的装饰,但都塑造成束腰状。
最能反映巫觋外在形象、身份地位的应当是它们所佩戴的玉器。红山文化中晚期巫师的主要佩饰是玉器,主要施佩于颈部、腰部、手臂等几个部位。这在很多大型的高等级的墓葬中都有充分地反映。胡头沟两座玉器墓,出土玉器18件,主要有玉鱼、三联璧、玉龟、玉鸮等。⑨在牛河梁发掘的第二、三、五、十六四个地点的6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31座,而随葬玉器的达26座,占42.6%。⑩如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的玉器达20件之多。11 另外在一些人像雕塑出土地也发现了不少的玉器。如在出土玉人面形饰的苏达勒遗址,出土了一组玉器,其中勾云形玉器1件,玉管状器6件。出土两件红砂岩浮雕人面像的洪格力图遗址,出土了大小玉玦8件,白玉管状器1件,细长玉管1件。出土两尊蹲踞式人像雕塑的那日斯台遗址出土了龙形玉、鸟、鸮、蚕、鱼、勾云形佩、斧、璜、兽首三孔器、三联璧、纺瓜、饰件、珠饰、坠饰、玉管、玉锥、玉棒、玉匕形器等。出土凝灰岩雕琢石雕人像的草帽山出土了内圆外方的玉璧一个。从胡头沟、牛河梁、东山嘴遗址以及上述所列人像雕塑等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外在功能看,绝大多数是有穿孔的佩饰,根据巫师的级别,从1件玉饰,到最多20余件不等。当然玉佩饰绝不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即使是作为佩饰的玉器,如玉串珠、玉镯等,美的享受也绝不是第一功能,应该是神职人员主要用于神事活动的神器,不同的神事活动用不同的玉神器,用以增强与神灵沟通的法力。杨伯达先生认为我国玉器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史前玉器即是巫玉阶段(神器)。12 巫玉在神事活动中是有等级有分类的。
因此说,红山文化的玉器,绝不是普通人能够佩戴和使用的,而是巫觋以及氏族或部落首领才能佩戴的,而更是巫觋的专用之神物。目前为止,经过调查和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已经为数不少,但是发现的玉器只集中于几个地方,即大型积石冢和祭坛存在的遗址。发现人像雕塑的遗址,也往往同时发现玉器存在。而没有祭坛或其他原始宗教设施的小型墓葬几乎没有玉器随葬的现象。
综上所述,上文列举的12个红山文化人像雕塑,从神态,到装束,都印证了《国语·楚语》中所谓“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的记载是有历史渊源和根据的。红山文化的人像雕塑和《国语·楚语》的这段记载互证了中国史前时代中晚期原始宗教的一般发展状况。
——————————
注 释:
①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J].北方文物,2002(2);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杨伯达.巫·玉·神泛论[J].中原文物,2005(4);张德水.祭坛与文明[J].中原文物,1997(1);张德水.新石器时代典型巫师墓葬分析[J].中原文物,1998(4);杨福瑞.试论巫觋在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神权地位[J].北方文物,2010(1)等.
②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③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6).
④⑥⑦石阳.文物载春秋——巴林右旗博物馆文物精品荟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77~79,56-57,80.
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家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
⑧草帽山遗址.
⑨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6).
⑩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
1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8).
12 杨伯达.巫·玉·神泛论[J].中原文物,2005(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Research of Witch Realistic Image in Hongshan Culture
Yang Furu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024000)
Abstract: Pass of analysis and inductive already discovery about portrait sculpture form of Hongshan culture, have been found fo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primitive religion of Hongshan 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It's mostly realistic portrait sculpture witch image, mainly divided into body sculpture and head sculpture of Hongshan culture. Body sculpture have some different, such as standing, squatting and sit and stand, but the common feature is do praying hands for chest. From the faci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sculpture,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witch god's activity.
Key words: Hongshan Culture; Witch; Realistic Image
——————————
注 释:
①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J].北方文物,2002(2);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杨伯达.巫·玉·神泛论[J].中原文物,2005(4);张德水.祭坛与文明[J].中原文物,1997(1);张德水.新石器时代典型巫师墓葬分析[J].中原文物,1998(4);杨福瑞.试论巫觋在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神权地位[J].北方文物,2010(1)等.
②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③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6).
④⑥⑦石阳.文物载春秋——巴林右旗博物馆文物精品荟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77~79,56-57,80.
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家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
⑧草帽山遗址.
⑨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6).
⑩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
1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8).
12 杨伯达.巫·玉·神泛论[J].中原文物,2005(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Research of Witch Realistic Image in Hongshan Culture
Yang Furu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024000)
Abstract: Pass of analysis and inductive already discovery about portrait sculpture form of Hongshan culture, have been found fo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primitive religion of Hongshan 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It's mostly realistic portrait sculpture witch image, mainly divided into body sculpture and head sculpture of Hongshan culture. Body sculpture have some different, such as standing, squatting and sit and stand, but the common feature is do praying hands for chest. From the faci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sculpture,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witch god's activity.
Key words: Hongshan Culture; Witch; Realistic Image
——————————
注 释:
①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J].北方文物,2002(2);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杨伯达.巫·玉·神泛论[J].中原文物,2005(4);张德水.祭坛与文明[J].中原文物,1997(1);张德水.新石器时代典型巫师墓葬分析[J].中原文物,1998(4);杨福瑞.试论巫觋在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神权地位[J].北方文物,2010(1)等.
②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③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6).
④⑥⑦石阳.文物载春秋——巴林右旗博物馆文物精品荟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77~79,56-57,80.
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家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8).
⑧草帽山遗址.
⑨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6).
⑩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
1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8).
12 杨伯达.巫·玉·神泛论[J].中原文物,2005(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Research of Witch Realistic Image in Hongshan Culture
Yang Furu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024000)
Abstract: Pass of analysis and inductive already discovery about portrait sculpture form of Hongshan culture, have been found fo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primitive religion of Hongshan 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It's mostly realistic portrait sculpture witch image, mainly divided into body sculpture and head sculpture of Hongshan culture. Body sculpture have some different, such as standing, squatting and sit and stand, but the common feature is do praying hands for chest. From the faci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sculpture,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witch god's activity.
Key words: Hongshan Culture; Witch; Realistic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