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空军题材影视剧创作历程研究

2014-10-22金鑫

电影文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国空军

[摘 要] 从20世纪50年代的《长空比翼》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空军题材影视剧在不断开拓创新中,从政教宣传到适应时代与观众的需求,从固步自封到多样题材多重展现,克服发展难题与僵局,数量增加,质量提升,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这些作品塑造出了一批批个性鲜明的空军形象,并在主题意蕴的表达上有了崭新的突破。本文将中国空军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历程分成创始期、停滞期、复苏期、转型期和高潮期五个时期,进行具体创作历程研究。

[关键词] 中国空军;空军题材影视剧;创作历程

一、创始期——崭露头角的初生(1958—1965)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新中国同岁,空军司令部于1949年11月11日成立。1950年5月,第一支正式部队诞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装备、技术、人才、资金各方面都十分贫弱,中国空军可以说是从弱到强,从防守到攻防并举的有效国家力量。

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发展中,相较陆军题材,关于展现空军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很多。1940年孙瑜编导黑白影片《长空万里》,我国第一部描写空军作战的影片,主要讲东北航空学校和杭州航空学校的学生学员们驾机抗日的故事。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空军题材电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由李舒田和王冰导演的《长空比翼》,表现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空军的整体形象和飞行员的作战。1959《青云曲》《飞越天险》、1960《红鹰展翅》、1961《碧空雄师》。

创始阶段是我国空军的影视作品从无到有再到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阶段,这些最初的空军题材电影讲述的都是中国空军作战与训练等现实生活中情境,故事情节上大多属于单线条叙述,此时的作品一般以反映空军现实生活为己任,自觉地担负起现代新思想,表现新生活的人物,多数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物形象政治功用性较强,在当时的年代来看待空军题材影片,已经表现出明确的现实主义与真实空军生活的交融,歌颂性大过叙事性,表演方式上看较为夸张,另外受到当时制作水平的很多限制,很难展示一些有关空军作战中宏大激烈的场景,但是仍然保留了很多宝贵的空军画面。

二、停滞期——忍耐空白的等待(1966—1976)

从1966年到1976年这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空军题材的影视艺术处在空白时期,只在“文革”即将开始和刚刚结束的两个时间节点,出现了两部反映空军的电影《女飞行员》和《长空雄鹰》。

1966年上映,改编自同名话剧,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女飞行员》,由成荫和董克娜导演。本片在空军题材电影中首次以表现女性角色为主,打破人们一贯“女子不如男”的传统思维,讲述“文革”前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成长与成熟的故事。作为向全国三届人大做献礼演出,空军政治部话剧团的话剧《女飞行员》,受到各界人士众多赞赏与好评,为电影的成功打下扎实基础。片中画面出现多次,女飞行员们驾驶学习的飞机是初教-6型飞机,是初级教练机的主要力量,这种串列双座螺旋桨初级教练机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种教练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为我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服役。

“文革”结束时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王枫导演《长空雄鹰》,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歌颂志愿军。空军一中队长高骏涛,年轻有为,英勇善战,阻挠了威震世界的美国美洲虎飞行大队的破坏阴谋,坚持胜利完成护桥等任务。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这部电影对于“文革”即将结束时期的很多爱国青年来说,虽然故事模式相对老套,但激烈的空中战斗情境相当过瘾,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复苏期——逐渐恢复的生机(1977—1990)

1976年“文革”结束后,我国空军题材电影开始在创作观念上恢复和突破,作品基本出自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八一厂的电影1979《长空利剑》、1981《飞行交响乐》《螺旋》、1987《甜蜜的编队年》,空军电视艺术中心1981《一代天骄》、1982《紧急起飞》、1983《朱伯儒的故事》、1984《这样的人》《热泉》《留给大地的痕迹》《强行起飞》、1989《飞翔梦幻曲》《天女》。此时主要针对空军特有的工作与生活背景,展示空军风采,除了一贯对作战训练的真实反映,更注重表现大批官兵的心理历程和精神状态,从表面渐渐深入内心,朴素自然。电影本身,不仅注重人物的个性发掘,同时在叙事特征上更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和戏剧性。几乎都是以单线条的线索将情节拉伸从而推向高潮,人物角色定位拓宽,不再局限飞行这一领域。“叙事的基本情境多构建在激烈的空中与和平生活的对比联系当中,多以一个或一代人的成长来作为片子的线索。这时期的中国空军电影一方面体现了对作品本身的摸索与完善,另一方面又将时代背景与主题表达融合起来,普遍形成了明朗、高昂的风格基调,空军的整体形象也显得朴实而高大,与一般的平庸生活也保持了距离感。”①

198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飞行交响乐》,朱时茂饰演的空军某部飞行大队长孙建华,爱上了音乐学院女学生,但现实与理想是矛盾的,爱情与事业充满冲突,通过多方努力,他们互相理解,共同幸福。本片层次结构丰富,情真意切,同时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初空军所取得的辉煌业绩,片中存留了大量强-5飞机弥足珍贵的画面,强-5飞机是我国60年代发展的超音速强击机,是中国空军的主力对地攻击机和近距空中支援机,2012年停产,现仍服役。

同年八一厂出品电影《螺旋》,与以往空军题材电影大不同,从以往的男性视角转移到女性视角,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转变。女主人公是导弹设计工程师,十年浩劫后重回岗位,与十年前的男友空军试飞大队飞行员共同测试“神箭5”导弹,试验成功之时便是两人感情和好之时。螺旋是他们试验时遭遇的飞机障碍,同时也是两人的情感屏障、“文革”十年的阻隔破坏。冲破螺旋,是一种重生。1982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现代题材电影单行本小人书《螺旋》连环画册。

四、转型期——瓶颈之中的蜕变(1991—2000)

社会思潮的转变开始冲击我国影视创作,涌现大批如1991《开天人》《天梯歌侣》、1992《特殊军营》、1994《长天烽火》、1995《迷彩天空》、1997《笑傲苍穹》、1999《劲舞苍穹》《壮志凌云》等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烙印的空军题材影视作品。这批作品整体创作风格中比较明显的是透过家国同构的关系来描绘人物的工作与生活,以一个或者几个人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发展与变化来表现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主人公“高大全”的形象是主要体现点。这一时期“主旋律”的意识不断升温,“五个一工程”对整个影视创作的引导性作用日益扩大,意识形态的作用在电视“飞天奖”、全军“金星奖”以及电影 “华表奖”“金鸡奖”等评选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也使得创作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与前一时期所呈现的政治观念、文化形态、道德思想的朴素明显不同,此时相对整体化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化,但仍可看到显而易见的图新求变,如冯小宁的《长天烽火》,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国民党空军抗日的初次影像尝试。

这十年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将更多的笔墨着重落在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更多反映和平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从空中到地面,从高层到基层,对我国空军各层面、各职能等多角度进行展示。《天梯歌侣》将视角放到第一代藏族飞行员身上,真切地表现汉藏融合以及走向现代文明。根据话剧《特殊军营》改编为同名电视剧,讲述城市内空军某部对空台发生的故事,关于对空台,本剧是首次出现,对空台是执行城市周边繁忙的飞行航路内对空中飞机进行引导的电台,值班员的工作也就是对空引导。

作为中国空军建军五十周年献礼片,由青年电影制片厂、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摄制的电视电影《劲舞苍穹》,采用全明星阵容,以代表我国空军实力的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这些飞行佼佼者,飞行时间均为1 000小时以上,完全胜任超密编队等高难飞行课目。剧中展现现今已经告别的红白相间外观的歼7EB型表演机,保留有大量高难度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空中飞行和编队画面。1999年的《壮志凌云》,全新角度描述空军创建50年来的成长史和三代空军的变化与进步,为我国空军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高潮期——繁荣背后的突破(2000至今)

新世纪经历了质的飞跃,无论质量与数量,还是内容与类型,均有大幅提升。2002《我心飞翔》、2004《长空铸剑》《垂直打击》《鹰隼大队》《歼十出击》,2002~2007《炊事班的故事》系列、2005《逐日英雄》、2008《卫生队的故事》《幸福的完美》、2009《我要飞翔》、2010《远去的飞鹰》《血战长空》、2011《蓝天花朵》、2012《成长》、2011~2013《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系列等。

新世纪,空军题材系列剧成为新的模式和发展点。2002年开始拍摄的《炊事班的故事》三部曲,讲述基层连队炊事班的军营故事,是中国第一部空军题材情景喜剧,也是第一部军旅题材情景喜剧,开创系列军旅剧先河。2008年《卫生队的故事》紧追其后,以基层卫生队女军人为关注对象,带来碰撞,被普遍认为是《炊事班的故事》姊妹篇。自炊事班、卫生队之后,尚敬执导的场务连的故事系列,2011年又推出《大学生士兵的故事》两部,讲述了几个大学生士兵在空军场务连的成长过程。

《长空铸剑》以空军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为背景,展示空军部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垂直打击》《鹰隼大队》《歼十出击》等展现空军现代装备、塑造当代飞行员形象与现实生活的作品,使创作达到全新高峰。《远去的飞鹰》《血站长空》描述了第一代中国空军的传奇历史。央视投资的《我要飞翔》是我国首部青少年实现“飞行梦”的青春励志电影,展示航校学员与教官的生活训练,刻画中国新生代军人独特的个性、崭新的风貌。《幸福的完美》《成长》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空军,他们的情感世界与变迁。20集电视剧《蓝天花朵》更将焦点转到了空军的下一代身上,这是第一部空军幼教题材电视剧,角度独特,意义深远。

新世纪创作呈现上升趋势,创作理念上结合新时期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展现科技时代背景下新时期空军的崭新风采以及科技强军观念,叙事结构上突出“人”的生活及“人”的工作事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尽管在细节上有些欠缺真实性,但更善于描述历史的变迁中人物的心理及情感。人物创作上再也不是简单的“高大全”,而是更注重个性特征的塑造,这些成为出现创作高潮的因素。

六、结 语

从创始期、停滞期、复苏期,再到后来的转型期和高潮期,不难发现,我国空军题材影视剧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题材的多样、人物的丰满等因素使得它们也不断赢得观众的喜爱,使观众了解空军神秘的一面,并从中获取到更多的视觉冲击和内心满足。展现了中国现代空军的精神风貌,出现代表国家空军的形象,在给观众带来了震撼感的同时,也全方位多层次表现了六十年来中国空军的风采与魅力。

注释:

① 吕益都:《家国军旅一身事 缱绻执著两情深——对中国军旅现实题材电视连续剧创作的梳理与反思》,《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金鑫.鹰击长空:歼十出击[J].电影评论,2011(14).

[2] 马媛.军事题材电视剧与观众的审美期待[J].中国电视,2011(02).

[作者简介] 金鑫(1982— ),女,浙江义乌人,电影学硕士,陕西科技大学传媒系讲师,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产业、影视理论。

猜你喜欢

中国空军
歼-20:中国空军的王牌战机
飞行表演
载入史册的中国空军英雄
中国空军发展史
中国空军“红旗”—6型地空导弹实弹发射
中国空军6月将进行智能无人机集群竞技赛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
中国空军首次对日大空战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涂装集锦
从中国空军的产生和在两场战争中的作用看空军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