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

2014-10-22薄亚萍

电影文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中国电影国家形象

[摘 要]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指出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定式化描写实质上是对“他者”的想象。中国电影必须有效利用影视传播途径,改变西方民众对中国民族形象的误解与扭曲。文章进一步提出在影片制作心态、选材和叙事技巧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的重要文化政治功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效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逐步使中国形象被认同和接受,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国家形象;中国电影;后殖民主义;塑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278);2012西安医学院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RKX03)。

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国家行为、各项活动及外部影响在国际社会和内部公众心目中产生的印象、认知和评价。[1]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认同,是实现国家政治、外交等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国家形象是多维度的,包括文化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等。其中文化形象是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文化创新力、文化生活质量等的集中表现,也表征着国民素质、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是判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尺标。[1]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主要表现在强劲的经济发展方面,但是在文化领域方面的输出和宣传还很不到位。皮尤研究中心在2013年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国际社会认为中国有积极影响的人呈现下降趋势,占总数的33%。[2]目前国际社会上尤其是西方国家流传“中国威胁论”,中国的和平崛起之所以引起国际社会的某种不安,缺少文化维度方面的宣传是不可忽视的因素。[3]根据2008年的一项针对51个国家405位“意见领袖”的调查,外国人最想感受的中国形象诸要素中,文化因素为第一位,占778%。[1]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传递影像信息,观众获得直接感受,鼓励观众的想象与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同。2012年中国有75部影片销往海外,但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相比2011年的2024亿元和2010年的3517亿元,[4]下滑明显。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中国影片遭到了海外市场的拒绝正是文化传播失利的表现。国际上放映发行和获奖的中国影片中,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效果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后殖民主义与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指在欧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对欧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及其引发的第三世界文化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理论研究。1978年萨义德出版了《东方学》,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体系化和理论化。其中,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主要是指强势西方文明对弱势东方文明中的形象、观念、人格等的片面甚至歪曲的界定,是西方话语权威对东方的误读和诠释。“他者”指西方文化为确立以自身为中心的价值与权力秩序,为表现自身文化主体的观念、想象、价值、信仰与情感,而塑造的一个与自身对立的文化影像。[5]不管是在传统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还是当今美国电影所塑造的中国形象都表现出后殖民主义的烙印。

在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秩序中,影像中的中国被边缘化。传统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贫穷、陈旧、专制,统治者残忍,人民愚昧,等待西方文明的救赎。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也仅仅狭隘表现为华人影星的身影和中国功夫的展示,关于中国的定式化形象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好莱坞的银屏上,不断重复着中国的古老、神秘、落后等东方主义话语。美国电影主要塑造的是一种定式化的东方形象,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是对他者的想象。正如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欧洲殖民者在表述殖民地其他国家与东方文化时,一直是用一套傲慢的语言来影响和控制被表达对象,其所谓的“东方”不过是在“西方人居高临下的巡视中被创造出的产物”[6]。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秩序中,面对中国被塑造成歪曲的形象,由于我们缺乏主动对外交流和积极宣传的意识,只能处于失语状态。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国努力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但是西方影视一方面加紧输出和灌输他们的核心文化和价值,一方面以更为隐秘的方式建构有关中国的负面影像,国家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所反映出的话语权的根本态势并未改变。

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仍然缺乏文化的传播意识,近些年来国产电影在国际舞台上主要以古装武侠大片和表达小人物命运两大类型的影片亮相。国家电影局连续五年选送帝王将相的古装大片竞逐奥斯卡,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十面埋伏》等,它们耗资巨大,制作精良,却内涵贫瘠,人性表现趋于极端,而且在艺术印象与连续宣传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国家形象符号。另一方面是在国际上获奖的第六代导演的现代“边缘人生”电影。《小武》《站台》等电影表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具有批判现实和暴露社会问题的作用,但总体论述了当下中国的社会失落与情感贫瘠,展示出无望的国家形象。当它们频频获得国际奖项时,便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向世界观众呈现出一个愚昧、落后、扭曲、畸形的中国形象。[7]

在新时代,中国电影必须有效利用影视传播途径,改变西方民众对中国民族形象的误解与扭曲。要塑造传播积极正面的中国银幕形象,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还是中国电影本身,要在世界银幕上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展示现代中华风采,塑造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中国电影责无旁贷。

二、中国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几个问题

要塑造积极正面的影像形象,中国必须面对美国电影的强势话语,打破美国电影塑造的中国定式化形象。中国电影要成功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面对活跃的投资和创作市场,在心态方面,中国电影人要戒骄戒躁,不能为了成本效益掩盖人文元素,不能让视觉刺激取代美学观念。中国电影人应该抛弃对一些成功的商业类型片的简单克隆,拒绝单纯推崇技术主义,要重视电影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格,努力以独特艺术魅力和真挚情感打动国内和世界观众。面对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型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要有勇气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开发文化创新力。

其次,在选材上,虽然海外公众热衷中国传统中的某些内容,但是在拍摄传统中国素材的影片时,中国电影人不能一味迎合一些西方人期待中古老、落后、神秘的“东方想象”。 如果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脱离了时代的要求,在文化心理上偏离了社会的共同认可,必定没有广阔的前景。中国的传统思想、道德、价值观、审美等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国渊博深厚的文化是世界电影的珍宝,中国电影人有责任把它们挖掘和传播出去,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国际上对古代中国的状况已经很熟悉,世界更需要了解现代中国的状况。时代和生活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电影人要选择能弘扬人情人性、自由正义,传播正能量的现代中国题材,把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商业性融合在电影故事和人物塑造中,拥有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被国内和世界观众认可和接受。例如影片《桃姐》展现现代普通中国人真实状态和情感,虽然桃姐在养老院每天目睹生命的消逝,因为有爱,她战胜了恐惧,虽然她最终也离我们而去,但残酷之中是优雅的告别。

最后,在叙事技巧上,中国电影要学习“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即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去表达中国的故事和中国人的情感。在开发我们的本土特色和品牌风格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世界其他地区的观众理解和交流,如果不能被国外观众认可,那就没有真正意义地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应该逐步学会讲述全球故事,使中国电影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先讲好故事,才能在好故事里埋下中国的思考,发出中国的声音。享誉国际影坛的电影制片人阿瑟·科恩曾经指出,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够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才能真正传播民族文化。电影毕竟是反映“人”的艺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人们希望和平、渴望沟通和传播正能量的愿望等,都为我们缩小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距离,传播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思想内涵和饱含生命哲学的优秀价值观提供了契机和依据。[8]好莱坞电影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中国元素,使用中国演员,拍摄中国故事,但实质传达的是不折不扣的西方的价值观念。印度的《三宝大闹宝莱坞》的模式同样值得我们借鉴,该片是通过演绎个人故事来讲述印度故事的典范。中国电影创作者要提高跨文化叙事能力,在明确内在的民族精神取向的同时,使影片更好融入国际语境。

三、结 语

国际社会已经感受到中国经济崛起的力量,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是要让世界感受中国的文化影响。塑造国家形象是一个宏大而长远的议题,但是电影以其特有的细微直观的方式,将中国的价值观传达出来,传播出去,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重要的文化政治功能。中国电影要学会深入挖掘当代人类共通的人性,寻求中外文化相通的价值需求,运用国际运作打造充满民族内涵的电影作品。要用电影镜头捕捉中国,逐步使中国文化形象被认同和接受,更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塑造传播积极正面的中国银幕形象,是中国电影人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中国电影人国家文化意识觉醒的体现和担当文化传播使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春英.中国形象的文化建构与传播[A].门洪华.中国战略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9-214.

[2] http://www.people-press.org/2013/12/03/section-5-public-views-of-selected-countries/.

[3] 陈林侠.跨文化背景下电影媒介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J].社会科学,2011(04).

[4]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6.

[5] 周宁.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J].学术月刊,2005(08).

[6]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35.

[7] 潘源.变“被动迎合“为“主动建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03).

[8] 高晓虹,刘弱丹.电视媒体如何建构国家软实力[J].编辑学刊,2012(06).

[作者简介] 薄亚萍(1981— ),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医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中国电影国家形象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寻根与扎根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