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视艺术合流的两个方向

2014-10-22于谦

电影文学 2014年19期

[摘 要] 1895年电影诞生,1930年电视播出,电影历经自身的发展渐成独立艺术,电视也被誉为第八艺术,但二者在艺术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别,观众在看电影与电视的时候所看到的都是叙事艺术的影像体验,电影与电视的不同在于其技术制作手段和传播方式。当制作电视剧与制作电影的技术手段一样时,电视剧与电影的差别将会是怎样?结果便是影视艺术合流之后,以影像叙事艺术为基的电视剧电影化与电视电影这两种形态独领风骚。

[关键词] 影视艺术合流;电视剧电影化;电视电影

再过一百年还会有“电影是什么”的感慨吗?电影从无声、有声、黑白、彩色直至数字电影,这些都成为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美学沉淀。电视呢?当电视的荧屏魅力逐渐凸显,在家就能看电影,就能看电视剧后,电影与电视走上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道路,各自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但是,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电影与电视剧使用的都是由影像和声音构成的视听语言,在艺术本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差别,所不同的是技术制作手段和传播方式。①当制作电视剧与制作电影的技术手段一样时,划分这两者之间差别的两大天然障碍将会消失。在影视艺术合流的浪潮下,电视剧与电影留给我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一、电视剧电影化

(一)电视剧与电影的手足关系

1895年电影诞生之后,电影历经单一记录(卢米埃尔)到戏剧电影(梅里爱)再到影像叙事(格里菲斯)这么一个过程终成一门独立的艺术。现代电影的叙事/结构手法是从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开始的,历经73年的创新与发展,电影才成为了现在的电影。现在的电影观众已经很难再看得进默片,原因是观影惯性决定了观众只想看“好看”的电影。本质上是观众对于电影艺术有了更深的要求,这种要求也就不断鞭策电影艺术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1930年BBC的《花言巧语的人》打开了人类观看电视的潘多拉盒子,这如同谜一般神奇的匣子让多少家庭享受到了视听艺术所带来的震撼?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而《花言巧语的人》与《一口菜饼子》就是一部电视剧,虽然它传送的画面质量并不高,但这两部剧都是影像叙事艺术,既然是影像叙事艺术那么对于电影语言的使用必然不可少。作为视听艺术的母体——电影,电视剧的叙事与制作/创作手法自然来源于电影,电视剧与电影的兄弟关系不言自明。

时至今日,通过电视看电视剧,已经成为观众几乎每天都会做的事,通过电视看电影,想必电视观众都这么做过,那么当观众审美疲劳之后,电视剧的创作又将如何提升呢?

(二)电视剧的阿喀琉斯之踵:受众分化

从1930年至今,电视剧走过了84个年头。在这几十年间随着电视摄制技术的提高与升级,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电视剧自身的美学价值也逐渐提升,观众对于电视剧的审美水平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发展。从1993到2003年是中国电视剧艺术飞速发展的10年,主要表现在电视剧作品的主题、题材更为丰富,风格样式也在与世界文化的相互借鉴中得到促进和发展。②在这10年中,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创作追求达到了质变。2005年至今,是中国电视剧多样化多平台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遭受互联网外剧改变观看习惯的一个观众调整时期。

2012年我国电视机保有量达到了4亿台以上,③2012年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820%。④中国电视市场和别的市场一样也是全球第一大市场。可就是因为大,其存在的变数对其影响也越大。首先第一个变数,观众的审美问题,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电视剧年产量破万集而电视台播出量只有8 000集的今天,⑤你今晚看哪一部也许连观众自己都无法选择;第二个变数,播出平台的变化,在发达城市,通过IPTV、电脑和手持设备看电视剧的观众呈几何数增加,这些观众看电视剧是完全自主选择;第三个变数,国产电视剧制作良莠不齐、藐视受众智商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仅这三个变数就足以引发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变革。变革的直接原因即电视已彻底沦为买方市场。

纵观最近几年,国产电视剧市场谍战、翻拍、相亲、宫斗、穿越、家庭伦理等题材热火朝天,但真正能获得收视奇迹与口碑好评双赢的电视剧却为数不多。⑥在互联网平台上随手可得的英剧、美剧、日韩剧在电视受众方面分流走了大量的“80后、90后”观众,这批受众是未来电视剧行业最重要的潜在群体。在年轻人已不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的境况之下,当受众在新媒体语境下握有电视剧观看选择权的时候,电视剧靠什么去吸引已逐渐远去的青年观众?

(三)令电影汗颜的电视剧:电视剧电影化

1.电视剧被年轻观众边缘化

电视剧的危机最根本的根源是电视话语权的转移。网络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电视产生冲击,并最终取代电视。⑦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剧将会消失,而是会转移它的播放媒介,就像电视媒体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互联网媒体上。既然如此,我们对于电视剧发展的研究应该更具有前瞻性,要站在播出平台上去考量电视剧制作质量的提升是否符合它的审美习惯及艺术特征。

电视剧是“用蒙太奇思维和视听语言创作的电视戏剧作品。与电影故事片相比,在语言方式上它们有相同之处,但电视剧具有家庭收看方式的随意性。在收看的环境、心理等方面都与电影有所不同。它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更多的娱乐性。同时,它是电视传播媒体以宣传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的产物,因此它有更多的宣传性”⑧。这是国内最权威的对电视剧的解释,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在日趋价值观多元化的中国,选择自己喜爱的电视剧已经成为年轻观众观看电视剧的首选方法,而不再是当年的“你播我看”的传统模式。电视剧观看的可选择性已然提升到完全自主(互联网选播)的方式上。

有三部电视剧成为电视剧转战互联网成功的好例子。一是《甑嬛传》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江西卫视、天津卫视首播播出时均为实时第一(csm数据),当在网络媒体播放时其点击量达到了68亿次。文章导演的《小爸爸》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5天破亿次。而《辣妈正传》单集价格就卖到500万元上线播映之后点击量随即过亿。⑨

互联网的开放将大量优秀且制作精良的欧美电视剧带给了中国年轻观众尤其自主选择,例如《黑道家族》《CSI》《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生活大爆炸》等。这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台“选择”播放的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那样电视观众是被题材所吸引,这一次观众是被精致的类电影化叙事与类电影剪辑方式所吸引。

2.年轻人的口味:电视剧的电影化尝试

欧美电视剧在当下风靡中国主要有这么几个典型的电影化艺术特征:首先是欧美电视剧的题材与好莱坞电影的电影类型接轨,你在欧美电视剧中可以看到科幻、探险、僵尸、恐怖、纪实、反恐、灾难等多种类电影类型电视剧;其次是欧美电视剧的蒙太奇风格尤其是美剧的视听语言和剪辑都极其具有刺激性,颇有好莱坞经典剪辑之味;再次是欧美电视剧的叙事风格,完整利落的故事框架配合精准的人物形象设定,叙事逻辑上的漏洞相较国产电视剧几近完美;最后则是欧美电视剧在电视剧故事性和画面感上的突破,例如英剧《神探夏洛克》其故事性来自于其戏剧冲突发自于影像而不是国产电视剧的人物对话上,其画面质感、影调、色调与电影如出一辙,称其画面具有电影画面质感绝不为过。⑩

当欧美电视剧席卷中国电视剧市场并卷走大量中坚观众之后,国内电视剧的电影化将会如何开始呢?其实李少红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就做了极好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11)这带给我们国内电视剧创作人员的影响是有益的。

二、电视电影

(一)中国电视电影溯源

电视电影,“也称电视影片,电视故事片。这一名词源于美国好莱坞专为电视摄制的影片。电视电影在制作上与普通电影一样,它采用胶片拍摄而非电视录像手段;在美学追求上它也与电影相似,讲求画面的造型性和观赏性。只是为了适应电视小屏幕和家庭观赏的特点,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构置、场景的安排以及镜头的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变。电视电影是介于电影与电视剧之间的节目形式,是电视剧生产还不发达时期的产物。目前,电视电影一般指电视媒体上播放的电影作品。”(12)“专门为电视播放所拍摄的电影。通常用数字技术进行拍摄,也可以用胶片拍摄。电视电影的制作一般规模不大,拍摄周期相对较短。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和一般电影基本相同,但创作者需要充分考虑电视观赏的随意性特点,因此进戏要快,情节生动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就尤为重要。因为电视电影的制作周期较短,所以特别适宜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13)

以上两段话出自在电视界与电影界极富权威的两本词典,我们对比两段对电视电影的释义会发现两段释义在本质上的解释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区分两者之间本质不同的技术支撑发生了改变。前者解释于1999年而后者则修订于2005年,相比较而言后者的眼光更长远,对于电视电影的未来把握更到位。

电视电影来源于美国,1966年NBC开办了《世界首映式》节目,专门播放“为电视制作的影片”(movie made for TV)。(14)被美国业界公认的第一部电视电影是1964年10月7日NBC播放的See How They Run。比较有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以及刚出道的斯皮尔伯格也拍过一些电视电影。(15)

中国的电视电影的发展与美国电视电影的发展有着类似的轨迹,都是由电视台来推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于1996年开播,在三年之后便出现了片源紧张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摄制的3 000多部电影已基本上被放完。(16)可想而知,电影频道如若还想正常开办下去,必须要有适量的片源才能支撑下去。1998年为了解决片源问题,电影频道启动了电视电影项目,1999年3月2日首次播出电视电影《岁岁平安》,1999年4月电影频道电视电影部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电影落地生根成为有专门机构进行制作的影视艺术样式。

随着影视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早期使用标准清晰度摄像机摄制电视电影的技术指标被逐步淘汰,2002年开始逐步采用数字高清技术进行数字电影的制作。按照其发展势头,我们可以将电视电影定义成:采用高清数字摄像系统制作的使用电影语言进行叙事的影像作品,其主要播放平台为电视但也可以在数字影院进行放映。正如前面提到的权威辞书对于电视电影的解释也不尽如人意,这正是电视电影或者说影视艺术的真实写照,作为一门还在成长中的艺术,今天的成果放到明天也许就是剩果更有可能是谬误。

(二)叫好不叫座的电视电影

从1999年的《岁岁平安》算起,中国电视电影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在这十多年中,中国电视电影有了长足的发展,不管制作技术还是创作观念抑或是美学特征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发现。

从始创时期已立项影片导演自身的不自信到名导演要求拍摄电视电影,这15年中,中国电视电影的美学成就逐步提升,其影响力在电影频道的主推下也让诸多观众得以了解。电影频道也以每年100余部的立项数量制作着电视电影,至今已经有近1 400部电视电影。按照电影频道的收视率数据显示电视电影的收视率是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按黄金档首播的收视率分析,以2个百分点为衡量标准,1999年播出的20部电视电影中只有两部达到2个百分点以上,占播出总数的10% ,2000年播出量增至74部,达到2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2%左右;2001年播出76部,2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增加到24%左右,其中有一部超过3个百分点;2002年播出量增加到110部,2个百分点以上的作品竟然一下提高到近70%,其中有17部超过3个百分点,还有3部超过4个百分点。与2001年比收视率达到2个百分点的作品翻了近两番,而且有几部影片重播后收视率还继续攀高,如《情不自禁》《生命列车》《大沙暴》等首播时都是2个百分点以上,重播时竟超过3个百分点。”(17)

在这千部电视电影中,中国电视电影已形成一定的美学形态:低成本、短周期、精制作的创作方式;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表现实际生活为主,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风格多样化的创作原则;满足电视播出节目的时间特性和电视收视人群的观看节奏,追求作品的通俗性与大众性,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为目标。这其中较为优秀的电视电影有《共和国名将系列》《法官老张轶事系列》《王勃之死》《大汉风系列》。

不过,电视电影在电影频道的努力维系之下虽然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他对电视剧的影响几乎没有。因为从本体形态上说,电视电影在叙事方面终归更接近电影,其主要是按照电影的方式制作而在电视媒体上播放。这就导致了电视电影的播出媒介过于狭小其生存空间令人质疑。但值得一提的是从电视电影的创制过程中给中国的电视剧、电影提供了诸多人才,他们在成为名导演名演员之前都经受过电视电影的历练,例如郭宝昌、黄健中、管虎、何群、刘苗苗、高希希、郑大圣、周小斌、汤唯、邓超、闫妮、黄渤等。(18)

(三)全媒体时代电视电影生存空间

中国的电视电影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民营资本的介入,但是投拍量不大。电视电影的艺术创作一直都由电影频道独自支撑,好在电影频道的收视率和广告收益都能维持在央视各频道节目的第二位仅次于综合频道。(19)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电视电影这种紧巴巴的日子或许将会得到改善。打开电影频道的官网“M1905电影网”,你会找到电影频道的全媒体布局,在播放平台方面电影频道还有CHC家庭影院、CMC电影频道北美、CMC电影频道香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电视电影的电视播出媒介有四家。

而据笔者查阅,发现电影频道摄制的电视电影也会进入数字影院进行放映,例如第一部在数字影院放映的电影《王忠诚》以及在2010年造成一定口碑效应的《我是精神病》均在电影院进行了放映。再加上“M1905电影网”本身支持电视电影在线点播,这也就保护了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能够有足够多的播出平台,利于电影频道多渠道收回拍摄电视电影的成本且盈利。但很可惜,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的网络播放版权似乎只有“M1905电影网”一家可以进行播放,其他视频网站均没有电视电影资源。

所以,总体来看电视电影的产业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当电视电影加大投入剑走偏锋制作成高成本的数字电影时,电视电影的生存空间将会被拉大。

三、影视艺术合流的“国本”:电影艺术与技术

不管是电视剧电影化还是电视电影,其产生的原因只有两点:一是受众对于影视艺术更高的追求;二是影视技术在数字时代下的飞速发展。在前文的论述中,笔者未涉及影视技术对于此两个方向的影响,而影视技术的发展恰恰是支撑这两个方向可以更好发展的基础。现在通过影视技术的帮助,影视艺术合流之后电视剧电影化与电视电影这两种形态独领风骚,正是电影艺术与技术良性发展之后的结果。

电影所使用的胶片技术已经开始被数字技术所取代,最新的4K影像技术已经将135胶片画质拉下神坛,现在的全民高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是全民4K。一旦那个时期来临,电视画质很有可能会与电影的画质一样,到那个时期不管是电视剧电影化还是电视电影都将会以另一种状态出现,也许是更高的8K画质,也有可能是家庭观影体验的一次影院级别的飞跃。

最后,在不久的未来不管影视艺术如何合流,电视剧/电视电影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其最终都会跟随电影的脚步,去吸收去借鉴电影的艺术与技术。

注释:

① 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序。

② 刘萍、李灵:《中国电视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 赵黎昀:《电商大佬“闯入”客厅》,《大河报》,2013年8月8日,F13报道·商界。

④ 李逢静:《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发布》,《中国广播网》,2013-07-04,http://www.cnr.cn/gundong/201307/t20130704_512976177.shtml。

⑤ 刘畅:《电视剧产业发展如何突破瓶颈?》,《今日信息报》,2010年5月19日,文化产业。

⑥⑩ 邢军:《寻求故事性与画面感的突破——英剧〈神探夏洛克〉对国产电视剧的启示》,《新世纪剧坛》,2013年第1期。

⑦ 王明轩:《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⑧(12) 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第134页。

⑨ 此数据用互联网关键词搜索综合整理。

(11) 徐洁玮:《中国电视剧电影化现象研究——以李少红电视剧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3)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14) 蒲剑:《思考电视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5)(16)(19) 于晶:《一种尴尬的存在——中国电视电影的辩证图景分析》,《新闻传播》,2009年第11期。

(17) 张卫平:《亲历电视电影七年》,《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18) 赵小青:《电视电影十年概要》,《当代电影》,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于谦(1986—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