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2014-10-21宋微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宋微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实践中,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企业和高校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对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为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12-02

随着国家对高级工程科技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加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成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多次提到产学研合作,并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工程及手段。

2010年6月,教育部积极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并在以清华大学为首的百余所高校逐步实施,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此外,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效的推进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具体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为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培养应用性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原则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将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强调学校与市场、经济社会紧密联系。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将学生处于真实的场景中,使其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真正的参与到具体实践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三大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企业的目标是通过社会生产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高校则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新体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各方主体互惠互利、全面合作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持久延续的内在动力。作为三大主体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应注重三方利益相通,兼顾三方的需要,遵循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律,互利互补,以求能够长远的发展。

2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1)“学工交替”合作教育模式。此模式以传统教育模式为基础,在保留必要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加强实践训练。学生前三学年在学校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第四学年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训练,毕业之前返回学校完成相关毕业程序。此模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大大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2)“实践教学一条线”合作教育模式。此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在具体的生产或社会实习过程中,高校和实习单位分别派出指导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共同完成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实践和教学同时进行,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3)“以工程与科研为纽带”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工程或科研课题的形式,高校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为高校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强化教学同社会实践的关联,在项目基础上开展合作,学生参与工程或科研课题的设计、研发、管理等过程,深入了解项目流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1]。

3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和办学实践得到大部分高校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1)政府调控不到位。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且无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更谈不上因此获利,有悖于企业的目标取向,这也是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方主体的利益,由政府来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例如对于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或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等,这样才有可能激起企业参与的热情,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尚有所缺失。

(2)高校、企业在目标取向上无法整合。这是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首先,二者在目标取向、社会职责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注重经济效益,而高校则更注重人才培养的效果。其次,二者的运行规律不同。企业和高校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社会机构,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必然存在着管理体制的相互矛盾,这也给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许多高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时存在思路不够开阔等问题,在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执行上过于被动,不能把握企业利益重点,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困难重重。

(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矛盾解决机制缺乏。目前部门分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管理部门尚未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政策法规,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协调、监督机制[2]。现实中,高校和企业在合作時常常会发生各种问题,如合作合同产生纠纷、学生在实习中发生事故等,很多问题是高校和企业两方无法自己解决的,而不及时解决必然会激化更大的矛盾,打击各方面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信心。因此,需依赖第三方的矛盾解决机制,依据相应的政策法规合理解决。

(4)偏重经济效益,忽略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而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往往更加看重的是经济效益的大小,忽视或偏废了人才培养的功能,背离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初衷。许多高校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简单地作为解决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在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素质上没有做更好的尝试。

4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4.1 加强政府调控,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

针对三大利益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矛盾,须依赖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外部保障。政府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来推动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从政府层面对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制定符合其利益的政策,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4.2 树立正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观

就高校而言,应积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政府有利政策的出台,更不能要求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与高校有同样的热情,坐等企业上门请求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应树立正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观,努力拓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高校和企业都有裨益的合作教育,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而企业也应看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自身有利的一面,积极参与,不把参与合作教育当作负担,提高企业依靠高校提供先进技术、支持高等教育的自觉性,看到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长远策略[4]。

4.3 引进新的工程教育理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问题。国外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如著名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高校应积极学习并引进适合自己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实际设计和创新过程,使得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建立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工程实际题目,且在设计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而是启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化思考的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个性培养、因材施教,真正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4.4 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政府除必要的倡导以外,高校应考虑设立组织管理机构。该组织管理机构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和中介机构,可以利用企业优越的硬件条件,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习的机会;或以企业、科研机构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主要实习内容,满足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需求及人才储备需求,促进企业发展。第二,作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矛盾解决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协调统筹管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理顺三大主体的利益与矛盾、排除合作教育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5 提倡各高校用最适宜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受高等教育与不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特点的约束,其形式灵活多样,实际操作中,高校应以实践为导向、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最适宜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2]。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综合实力、办学定位、毕业生流向等因素,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多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其顺利进行。

此外,单一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还应不断的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采用多种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针对学科研究领域探索最适合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杜爽.基于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12):93-94,116.

[2]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3] 張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5):10-12.

[4] 李春燕.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背景、现状与策略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中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讨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