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评价活动的几点思考
2014-10-21卢娟
摘 要:在儿童艺术活动中,教师多以“像不像”评价幼儿的绘画,当认识到不能全用“像不像”评价时,又进入尽量避免用“像不像”评价的怪圈,当然用“像不像”评价是有前提的。
关键词:绘画过程;评价标准;评价态度
我在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教学,在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我一直在实践、探索和改变。从以“像不像”评价作品到害怕用“像不像”评价作品,最后又回到可以用“像不像”评价作品。
一、以“像不像”为标准的初级阶段
绘画活动通常是这样的四个环节:出示范例、示范、操作、讲 评,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绘画过程。
示范的环节中,教师画一步,孩子画一步,教师画什么,孩子画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只是学会了照着教师的范例画画,脱离了教师的示范,儿童依旧什么都不会画、不敢画,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操作环节中,如果教师认为太阳是红的,孩子的笔下就不能画出其他的颜色。教师用公认的造型符号代替了儿童的双眼,孩子画出的是教师眼中的世界。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要和其他小朋友画的不一样,可孩子的作品却像克隆的一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正是教师的一步步示范、一句句步骤讲解“辛辛苦苦”地剥夺了儿童的自主观察和创造性表现。
在贯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反思自己的艺术教育活动,分析儿童艺术活动的特点,用新理念剖析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评价标准,很显然我所做的与课程标准是相悖的。那么,我们的艺术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呢?在不断的思索中我多次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教育的发生和进行,是追求快感和美感体验的过程,他所反映的只是他身边的、经历过的事物或儿童的想象、幻想。儿童艺术活动更多地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变过去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我能画”。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展到不敢以“像不像”评价幼儿作品。
二、我开始为了“不像”刻意引导
一次教小班孩子画太阳,我问孩子: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大多数孩子说:“是红色的。”我否认说:“太阳是红色的吗?是七色的。你们可以画出各种颜色的太阳。”后来我反思:这是老师的引导在起作用,而孩子的实际想法呢?有时我们一味地鼓励孩子的想象,但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和体验。
三、反思,可以用“像不像”评价
第一,我们要看幼儿绘画的过程。首先,幼儿是通过仔细观察后,完成自己的作品,还是完全不假思索地照葫芦画瓢。教师的评价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之后画的画。其次,幼儿画的过程是欢乐的、积极的,还是苦闷的、应付的。教师的评价是:这幅画是孩子放松、享受时想画的。再次,有的孩子因为怕画不像,自己感觉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而怕画,在“像不像”的要求下失去了直接感受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习惯依葫芦画瓢,一旦画不像立刻陷入迷茫。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幼儿的作品有大海般的容纳,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温暖而甜蜜地微笑。
第二,评价者的评价标准。我想只要是孩子自己对绘画的表达,不管是像还是不像,都值得肯定。根据多年对幼儿绘画的探索和观察,在许多孩子绘画过程中我发现,确实有的孩子力求逼真。如我们班的张××小朋友所表现出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说明这孩子的空间感觉和对物体的观察都特别敏锐,这是一种天赋。再比如赵××小朋友表现的人物体态、神态都尤其的神似,难道这不应该得到肯定吗?纵观美术史,写实艺术也占很大比重,如西方的素描、东方的线描……那为什么孩子就不能追求写实呢?难道孩子的画就意味着想象画吗?难道孩子只能画想象画吗?
第三,老师一贯的真诚的评价态度。民主包容的氛围和无比喜悦的接纳和欣赏很重要。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是否平等更至关重要。我想孩子在长时间观察成人的态度后,他便会无拘无束、大胆地去画。
第四,“像不像”广义化。如你画的主题和老师的很像;你画的神情很像;你画的色彩很像……当孩子感受到我的神态是对他作品的欣赏和对他仔细观察、把握神韵的肯定,他得意极了,并不会因为说“像”而否认想象力丰富。
第五,用童眼读懂童心的像。评价者口中的“像”只是找到一种体验的共鸣,感觉的想象,所以评价者本身的欣赏素养和童心解析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我班王×有一次画一只小黄狗,把脸涂得很黑,他的解釋是:“我的小狗睡觉了,所以眼前也是一片漆黑的,所以要把这里涂成黑色”。原来他是从自身感受出发,以自身的直接体验去反映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并直接表达出来。只有读懂了孩子的心理,你才能够真正读懂孩子的作品。
所以在这些前提和标准之下的“像不像”评价并不否认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而更体现了创新的内涵。所以在这些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真切地对孩子说一声“真像呀”!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乔治·米得.心灵、自我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卢娟,女,出生年月:1981.5,本科,就职学校: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