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造字法的文化精神

2014-10-21宋伯雯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国文化汉字

宋伯雯

摘要:汉字如今已然成为汉民族的一种代表,自战国末期发展而来,汉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见证者之一。它见证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文化。汉字的本身,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的形体这些都体现了相应的文化精神。它内部的文化精神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的。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民族精神

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东汉的许慎总结前人的成就,写成《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地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在学术上被称为“六书”。但“六书”这一词并不是许慎独创的,它最早见于《周礼》,只不过在《周礼》中并没有指出“六书”是什么。之后东汉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的指出了“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且把它们称为“造字之本”。之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次序、名称与班固等人的又有不同,后世的文字学家就采用了班固的次序和许慎的名称。据此,现在的六书就这样有了定论。“六书”分别指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不同于以印欧语系语言,它是一种表意文字,使人能够以形见意。汉字之所以可以以形见意就是来源于汉字的象形性。中华民族通过自己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描写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维方式,通过想象以象形为基础,通过各种组合来创造了新字,使我们可以通过字形,字音,字义来相互联想。这就在象形的基础上有了指示,会意,形声。其实造字法就体现出一个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与民族品格,我们的汉字之所以不同于表音文字,就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与西方民族不同的思想观念、民族品格和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的不同造就了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的独特地位。

由于六书分为四种造字法和两种用字法。以下就以六书中的造字法加以重点分析:

一、象形

《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写实主义精神,就是对自然的客观事物加以自己最直观的描写,看到的太阳是圆形就用一个圆圈表示,看到的月亮如月牙的形状就用月牙形表示,看到山是高耸且岑峦起伏的就用上图的山形来代表。这样的表示方式是通俗易懂的,只要你是客观现实社会的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看见过这些事物的自然形态,不管你是否学过这些字,第一次看到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这种象形文字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点:

1.突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人体本位精神。人体本位精神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由人去感受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成分。这种思维方式就与我们常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一个道理。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并不把自我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而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从内心自我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与取向来赋予客观事物某种意义。2.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和人文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关系无法非此即彼地去截然分开,因而人的价值是在他的社会人文关系场中确立的。这种主客互容,天人合一,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基础。它在客体与主体、心灵与肉体、人与神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不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且人的肉体与心灵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统一。

二、指事

《说文解字·叙》说:“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种造字法体现了:

中国文化的统一性,注重和谐与中庸。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包含了其他领域的文化与知识,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汉字。也正是中国文化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中国文化才可以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汉字也在这样的文化精神的滋养下从原始社会一直发展到了现在。

三、会意

《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这种造字法体现了: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能取长补短,相互融会。将两个字的字形与字义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也并不是与组成它的两个字毫无关系,而是在这两个字的基础义上引申而来。看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智慧所折服,看似复杂的含义经过这样的诠释后显得通俗易懂了不少。

四、形声

《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就是形与声的配合,形旁表示字的类别,声旁表示字的读音。而且形声字往往字是较为复杂的结构,这就在字的结构安排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1.追求统一性。四四方方地围裹起来,这种形式也和古代的“天圆地方”的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富于安天乐土的情趣。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把土地当做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怀异常的浓厚。汉字的四方形也与汉民族文化中追求统一是密不可分的。

2.对称思想。“以和为贵”方方正正立挺起来,没有哪一边很累赘,也没有哪一边很单薄。这样的形态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对称思想,汉字上下对称,左右对称。这样一种统一性讓中国文化在发展的长流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发生过间隔和跳跃。

综上所述,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才一步步演变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简化汉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因为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切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成就,靠了文字的记载才得以流传;一切后人的聪明才智,也从文字的记载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和提高。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汉字融入了汉民族的才智,品格,性情与精神。如今的汉字已然成为一种汉民族的名片在世界的舞台上通用着,汉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外国学者也对汉字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之一,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之上。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中国文化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