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形象刻画之比较

2014-10-21冯婉贞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冯婉贞

摘要:《沉沦》与《田园的忧郁》注重主人公个性的刻画,小说情节分散,细节中突出描繪主人公性格特点。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在孤独、忧郁的状况下,内心和行动都在和社会进行着残酷的斗争;佐藤春夫笔下的日本人在同样的状况下进行的不是行动上的斗争而是心理上的斗争,在遭遇不幸时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心境。

关键词:《沉沦》;《田园的忧郁》;人物;形象

事件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所谓的事件指的是故事中人物的行动。因此,行动的行为人即人物在小说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没有人物,可以说事件就没有了没有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没有事件,作品中的人物就失去了性格而变的空洞。人物和事件在小说作品中非常重要,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究竟哪个更加重要,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们多番论述。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在小说作品中,行动比较重要,而莫言则认为小说的核心是人物。两者在小说作品中相互联系,在不同的作品中,两者的主次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一、《沉沦》中的人物形象

郁达夫思想独特,同当时的的其他作家不同,他没有选取当时广受欢迎的题材,其大部分的小说避开爱情、侦探、家庭生活等话题。郁达夫是我国近代浪漫派的代表作家,在小说中,他不是特别看重事件发展的顺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情节的逻辑性等等,而是以真挚的感情、敏锐的感受性以及震惊大众的大胆的暴露方式,再现自己在痛苦中被扭曲的灵魂。《沉沦》被认为是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的内容可以说是他留日生活的缩影。他并没有把生活点滴当成重点,而是借助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着力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塑造其个性。也就是说《沉沦》是重人物刻画而不是事件的小说。

叙事学理论中的人物观有两种,即构造主义人物观和心理性人物观,前者一切以行动、事件为中心。人物的主要功能是行为者的作用。1后者重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独特的性格,使人物从小说的情节中独立出来,其他要素都为刻画人物的形象服务。

《沉沦》中的情节混乱而分散,小说讲述的完全是主人公的生活细节,不加过多文学技巧上的修饰。郁达夫没有描写人物的典型性格,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心理活动的体现、对环境的渲染描写及内心独白等方式形成主人公个性鲜明的形象。

《沉沦》在弱化事件形成人物性格的同时,存在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小说全篇对于人物的外貌特征只字不提。读者对于主人公的了解完全是从其对事件的反应、心理活动及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中获得的。《沉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十分特别,使用内聚焦聚焦方式、随内心的情感变化描写景色和环境。郁达夫用诗人的口吻向读者展示着一切,用其独特的笔致使《沉沦》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小说。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2p1

这段文字是主人公置身于还未成熟的稻田中读书时的景物描写,当时的他悠然自得的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内心的忧郁也没那么严重。舒适的天气中,他将太阳看做“她”,我认为主人公当时的内心是轻松的、欢乐的。将微风看做美酒,感觉其带着香味,表明他很享受当时的时光。一个在异国他乡学习的成年人仍带有这样的心情,可见主人公是个思想单纯的人。

《沉沦》中作者不顾外界的嘲笑、疑问和反对,大胆暴露自己内心黑暗的部分。这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是格格不入的,是具有传统观念的人们所无法接受的。从“被窝里的犯罪”,到“偷看别人洗澡”,再到“偷听情侣亲热”,郁达夫毫不避讳灵魂的丑陋和行为的低俗。他着重表现当时中国青年性的苦闷,将主人公置于卑微的地位,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连在一起,内心一直在呐喊期盼祖国的强大。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有入世思想,关心政治,希望为国家、国民出力献身。接触到西方先进思想的郁达夫开始审视中国现状,生活中、作品中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然而,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他本人也没能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深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的主人公在痛苦的深渊中沉沦。

二、《田园的忧郁》中的人物形象

佐藤春夫同郁达夫一样,都直面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田园的忧郁》是反映他这种苦闷情绪的代表作品之一,以私生活为题材,记录生活的场景,注重细节并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让读者知晓。

关于主人公的外貌佐藤春夫未置一词,读者也丝毫不知,他没有将重点置于主人公的外貌上。主人公从都市搬到安稳恬静的乡间,佐藤着力描写各种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细节,其目的是想通过细致到近乎于病态的描写来强调主人公的心理状况和其性格特点。

小说中有一句用括号引述的对主人公的评价,内容如下:

(他是一个具有老年人的理智、青年人的感情以及孩子般意志的青年)3 p38

上述内容总体概括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这三方面的内容在文中都得到了明确具体的体现。首先主人公出奇的喜爱动植物,从动植物身上他像孩子一样可以获得各种心得和感动。

他望望水,又望望天空,感到自己的心中涌现出一种孩子似的轻松情绪,简直想招呼这只蜻蜓而向它祝福了。他想到这欢乐的流水将会流经那所房子前时,不禁欣喜难已。3 p39

这时的主人公沉醉于新居的美好中,美丽的小溪在潺潺流淌,蜻蜓缓缓飞过,他的内心充像孩子一样得到短暂的快乐。青年时期的主人公逃离都市来到安静的农村的决定不是一个普通的决定,他在这里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他修缮了庭院、修剪蔷薇等等都是身为一位青年的正常表现,内心充满对生活的热情。

迁居新家之后,主人公沉溺于对于周围一切的观察之中。观察蝉时突然感觉到窒息般的压迫感和紧张感。随后,联想到自己的情况发出像是一个历经生活苦难、人生经历丰富的老人的感悟:

你瞧,这就是生于人世者的烦恼。连这种小虫儿都要为了降世人生而在这儿做如此的隐忍!3 p56

主人公呈现出的是从生活中感到无聊、到心情苦闷最后从根本上厌恶人生想要逃离人生的一种发展倾向。日本当时很多人态度消极,抱有出世的想法,想逃离世俗最终皈依宗教。作品中人物在繁杂的大都市中感到烦躁,于孤独中期盼安静的环境。主人公希望逃离这个世界就此沉睡,在表现出自己内心希望的同时也表现出禅宗的理解。他将沉重的事物积压在心中自己用自己的智慧用特别的方式说服自己。

要想在这种陈腐的世界里过一种崭新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由自己来扭转自己的心境,别无他途。3 p63

此处证明了中日两国之间文化背景和国民思想的不同。郁达夫描写的人物代表的是中国人们置身孤独、忧郁的状况下,没有将自己与外部封锁起来而是设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内心和行动都在和社会进行残酷的斗争。但是,佐藤春夫笔下的日本人在同样的状况下进行的不是行动上的斗争而是心理上的斗争。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实现自身价值是最重要的,为实现其价值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然而在遭遇不幸时,日本人对于环境采取的办法是改变自己心境。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沉沦》与《田园的忧郁》叙事艺术之比较”(校研人文2014049)。

参考文献:

[1]赵淑洁.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娅[J].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学报,2000,9(1)p15

[2]郁达夫著.凡尼,郁苇编.郁达夫作品精编(小说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3]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M].吴树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