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深闺”的独秀

2014-10-21廖云云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贵州

廖云云

摘要: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歌就是文化。侗族文化古老而深厚,侗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侗族大歌以其自然和声、无指挥、无伴奏而响遍海内外,文章通过对侗族大歌的种类,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侗族大歌的功能特征,侗族大歌的社会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研究。

关键词:贵州;侗族大歌;藝术特色;社会意义

贵州是一个有多民族的省份,有苗、佈、侗、彝、水、仡佬、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居住,他们在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沉淀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一批批的兴衰,保留一部分的最优秀民族文化,不仅得到了本民族的认同,而且得到了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同,成为本民族的骄傲与精神支柱,为本民族争得了自尊与自信。如侗族大歌,她不仅为自己民族争得了荣誉,成为世界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从侗族大歌的种类,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侗族大歌的功能特征,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研究。

一、侗族大歌的种类:

(一)鼓楼大歌

鼓楼大歌指的是鼓楼中演唱的歌。侗寨鼓楼是大歌表演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一般是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对歌,平时如果有外寨客人或者歌队来访,主寨的歌队会邀请对方在夜里聚会,夜幕降临时,双方歌队一起进入鼓楼,大歌比赛就正式开始了。他们歌唱古代神话传说,歌唱爱情生活,赞美对方歌队等。但赞美鼓楼的歌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需要放在首位来唱,赞美鼓楼就是赞美建造鼓楼的主人。

例:你们鼓楼真是高

一层一层接上云

仰首望掉“包头”难见顶

就像矮人爬树难登尖

你们的鼓楼顶上啊

形态奇特变万千

它像蜜蜂的窝千孔万眼

它像一盏明灯已经拨亮

永远挂在你们寨子中间。

(二)声音大歌

侗语“噶所”这种歌是指声音大歌,主要是因为歌手可以充分发挥嗓音特色和演唱技巧,使歌声余音绕梁悦耳动听。这种歌歌词短小,结构不长,段落分明,旋律动听优雅,段与段之间有较长的衬词衬腔。演唱者充分利用衬词衬腔的拖唱来巧妙的模拟鸟叫、虫鸣、溪水声等自然音响,唱出与自然的和谐,借此抒情,表达男女之间的仰慕之情,唱高音是几名歌手轮换拉腔,使高音之间跌宕起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一起合唱一个长音,与高音相互辉映。

(三)童声大歌

侗语称“嘎拉温”,顾名思义是指儿童演唱的大歌,曲调短小精干,音域略窄,曲调清新优雅、节奏规范整齐、跳跃短促明快,内容多姿多彩,模仿小动物活动、嬉戏较多,传播生产、生活知识等,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充满想象力。因为侗家少年自小就跟随长辈们在集体的歌唱活动中学习、练习,所以他们的音准节奏掌握的比较好,声音协调也比较统一和谐规整,并且相互之间也可以配合得十分默契。

(四)叙事大歌

多以描述神话故事传说为主,历史经典,英雄人物,以此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叙述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静谧,低沉忧伤,高声部的旋律是由歌师唱颂,并由众人集体辅以低音相衬,每段均有拉嗓子的小结尾,全曲结束之处还伴有较长的尾腔,歌词一般较长,歌者需要有惊人的记忆力和丰富多彩的表演才能。

(五)戏曲大歌

这种大歌是侗戏演出中的合唱部分,常在剧中人数较多的场面和终场时演唱。

(六)混声大歌

传统大歌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但是并没有男女混声合唱。歌师们为了丰富大歌所能包含内容和大歌种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以此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1958年贵州黎平民间合唱团成立后这才产生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进入21世纪之后,侗族人民在政府大力帮助、支持下,侗族大歌呈现出更为绚丽多彩、种类繁多的合唱形式,将男声、女声、童声混合合唱,更具有民族魅力。

二、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侗族人爱唱歌,年长的自唱,年轻的对唱,年幼的学唱,侗家因会唱歌而自豪,而侗族大歌的韵味也可以说是“天籁之音”。

(一)朴实纯真的意味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声音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较为简洁,一首声音大歌通常分为两段或者三段构成,从篇幅上说,它大多比叙事大歌要短小一些,其歌词也很短,每段通常就只有两句歌词,歌词之后是一些无具体意义的衬字衬词为拉嗓子所唱。

(二)分合有致的和谐美

侗族大歌大多分为二声部合唱,演唱都由说唱开始,之后时而分开时而合并,分合有致,和谐的结合成一个整体,集中表现出一个统一的音乐形象。在多声手法上应用常见的有持续衬托,这是一种非常简易而切效果好的手法,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简易的形式有利于歌唱表达,不管男女老幼都便于接受,即使你是一个局外人,一旦加入其中,也能很快的融合在一起。

(三)曲调流畅的歌声美

侗族声音大歌基本上是五声羽调式,这种调式本身就具有柔和素雅的色彩特征。它是以旋律进行的级进和梯度以小跳为主,有时也是用一些四、五度的进行,旋律都是呈微波状起伏,表现得非常自然顺畅,更加突出了羽调式曲调柔和优美的特点。

侗族声音大歌大多都在8度内,由于很少使用上方八度的主音6,如果没有出现主音6下方的二度音5的话,实际多数只有七度音域,一些出现5的曲调音域也只有8度。这样的音域,尤其可以使人的声部得到最好发挥,演唱效果最好。最美的自然声区为歌队提供充分表现声音的最好条件,为造就声音大歌“歌声奖”提供非常有利的因素。

声音大歌中大段大段的拉嗓子,巧妙别致的模拟蝉鸣鸟叫,山间蜿蜒小河的流水潺潺,风吹林涛的沙沙作响,这些天籁之声,尽收其中,而侗家人一般都自小加入歌队,都练就了很好的唱功,拉嗓子正是他们大显身手、施展歌喉的好机会。听侗人唱声音大歌,你会感叹这真是一个爱唱歌、善唱歌的民族,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份无限热爱之情也会让你深深感动。

三、侗族的功能特征

(一)娱乐性

侗族大歌演唱时间大多是在为民俗性节日期间:侗家每年的一系列大型节日集会,例如农历二月二的“赶春节”,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的“扳跤节”,三月初三“播种节”和“采桑节”以及“吃姊妹饭”,六月六日的“祈丰斗牛”,七月二十的“赶歌坪”,八月十五的“赛芦笙”,十月中旬的“平安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是大歌的盛会。侗族人民都需要通過节日的侗族大歌活动从农活的劳累中解脱出来,得到身心放松,此为侗族大歌娱乐性的最好体现。

礼俗大歌当中的踩堂歌就是在祭祀活动的重要环节,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结束。在先祖坛或鼓楼进行歌唱,领唱者需要穿礼服,形式非常隆重,开始唱时还要齐奏芦笙、放鞭炮。还有一种活动叫“吃牯脏”,每隔5年、7年、11年、13年不等,不“吃牯脏”的就“吃甲戍”(均系侗族节庆),每年一次,时间在9月。吃牯脏和吃甲戍本身都没有什么特殊仪式,不过在这个节日里,斗牛、歌唱活动却是最为隆重的一个环节。侗族有的地区有一种“赶赛场”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歌唱大会上,到会群众就有八九千之多,是群众性的恋爱大会。行哥坐夜是侗族日常生活中经常的活动,每每到了晚间,三五个青年带着乐器在房间谈笑歌唱,多数在姑娘家里,唱得高兴时,往往通宵达旦,天明才散。这也是男女恋爱活动的主要形式。男女青年通过对唱侗族大歌相识相恋。

(二)教育性

侗族民间谚语云:“饭养身子歌养心”、“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其中包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对于无文字传统的民族,口传语言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民歌是口承语言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拥有传承历史的功能,又附带教育与娱乐的功能。侗族大歌具有礼俗性与社交性的特点,使上述传承历史、教育、娱乐的作用极为明显,可以说侗族大歌的演唱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典型范例。

在侗族社会中,以歌传文的歌队活动经历了一个从松散的自在行为到比较规范组织行为的历史发展过程。早期传习方式是小孩从小学哥,父母在家教歌,歌师(被社会公认为最有知识、最懂得道理的人)走寨传歌;后伴随着鼓楼的诞生,侗歌的传承出现了被喻为“侗歌学校”的全民性歌班组织。“歌班所练唱演唱的歌曲就是侗族大歌”。侗歌学校是符合侗族族情的准文化教育机构与传播机构。大歌是教本,歌师是老师,民众是学生。大歌的多声形式在歌班的教习与歌队的传唱过程中不断获得了提高发展。

(三)传承性

侗族大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离不开以当地族系和地域特征的自然生态和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可以说,侗族大歌是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下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因此,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2500年文化的积淀,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歌师实际上是侗族地域文化的代表,歌师传歌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本土文化延续的体现,侗族文化与侗族文明就是通过“歌”这个载体而代代传承的。

侗族大歌属于口传文化范畴。侗家无字,但侗语代代相传。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南部方言区。侗语声调多,字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而有规律。有人说侗家人说话如听歌一般,在旋律构这既说明了侗语在侗族大歌形象思维的过程中成中所起的作用,也说明了侗语传而不绝与以侗语而歌确实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侗家人用大歌唱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一切爱恨情仇都歌而流传,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歌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在歌中不断升华。侗家村寨,歌声的和谐美与自然的山水美、人们的生活美和心情美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处美的“和谐世界”。

四、侗族大歌的社会意义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簇簇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褶褶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搜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今年谢幕就达37次。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马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的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此次演出让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1988年6月,贵州省榕江县“金蝉歌队”又应邀参加中国少儿艺术团赴法国和平儿童节十周年暨南特大众艺术节演唱侗族童声大歌,荣获一等奖。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崔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能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侗族大歌以其独特具有个性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她不仅是侗族的音乐,也是侗族先民们留给世界的一笔丰厚遗产。她像是山林、海洋里的一簇簇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褶褶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甘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与保护——以侗族大歌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5,(06)

[2]普红.侗族大歌.民族的瑰宝.贵州大学报艺术版[N],2003,(2).

[3]吴丽云.侗族大歌的文化表现空间、艺术特色及社会作用初探[J]2009,(09).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论电影创意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