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法公开背景下提升媒介素养的意义与途径

2014-10-21石安琪

法制与社会 2014年3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

摘 要 司法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的有力途径,司法工作人员作为司法公开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司法公开的效果。媒体是司法公开的有力助手,但媒体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则可能有损司法的公信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在司法公开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司法人员媒介素养教育,使其更好地判断、理解媒体信息,进而更好地使用媒体。

关键词 司法公开 媒介素养 媒介形态

作者简介:石安琪,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

中图分类号:D9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81-02

司法公开是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理念,是对司法权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把司法权置于阳光下,让司法裁判经得起检验、推敲与评判,从而达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司法公开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借助媒体推动公開是实现司法公开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从媒体对司法事件的报道和司法机关应对媒体的现实情况看,司法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与当前司法公开的现实需要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 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其对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意义

(一) 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舶来品,英文为“media literacy”,这个词的译法较多,内地通常译为媒介素养、媒介教育、媒介素质,香港译为传媒教育,台湾则译为媒体识读教育、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体(公民)教育等等。虽然这些译法大致都能反映 “media literacy”的基本含义,但不可否认这个概念在界定上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普遍的较固定的译法,这不仅与媒介素养在我国学界研究的时间不长,从1997年这个概念第一次被引入国内到现在不到20年时间有关,也与国外对这个概念界定也存在着一定混乱有关 。目前国内对媒介素养比较通行的定义,来自于1992年在美国召开的全国媒介素养领导人会议,它强调一种非常理想主义的观点——媒介素养是“理解、分析、评价与生产各种形式传播信息的能力”(Aspen Institute, 1993)。从这个概念的界定可以推断出,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受众在接触媒体时不仅可以更好地解读信息内容,也能更好地应对和二次传播信息,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公认的舆论领袖通常既不是因为这些人经济与政治地位较高,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高,而常常仅仅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受众更多地接触新闻媒体,有更多的能够说服别人的主见。”

(二)媒体在司法公开方面的作用

司法公开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媒体的目的在于追求事件真相,做“公众代言人”监督公权力,从这目的考量,两者具有一致性,因此,无论是审判公开还是检务公开,都把接受媒体监督作为司法公开的重要内容。此外,司法公开遵循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既有主动公开的内容,又有依据申请向特定对象公开的内容,其中主动公开的内容除了依托自身搭建的信息发布平台外,更多的要依托大众传媒这一信息发布平台,从这个角度分析,媒体是司法公开的重要渠道和信息发布平台。

但是,媒体传播信息与司法机关公开信息还是因为理念不同导致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者对事实认定标准不同,即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存在差别。新闻事实只要求有事实发生,而法律事实要求有证据证明事实的发生,新闻事实认定标准低于法律事实是导致媒介审批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媒介审批会对案件的公正处理产生影响。

(三) 加强司法人员媒介素养教育推动司法公开

媒体与司法公开存在着既统一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推进司法公开,就对司法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加强司法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推动司法公开。媒介素养教育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防疫(inoculate)、释放(liberate)、赋予(empower)。第一个阶段提倡以批判的角度使受众对粗俗文化产生免疫力。第二个阶段开始提倡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相融合。第三个阶段则开始注重媒介素养教育要能够赋予受众解读和运用媒介的能力。司法工作人员是司法公开的主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分析,属于第三个阶段,即赋予,不仅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能够准确解读媒体传递的信息,还要学会运用媒体主动传递信息。

二、 司法人员媒介素养的现实状况

司法人员作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素养,但是与中国受众目前媒介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相似,司法工作人员在对待媒体的态度与方式还处于防疫的初级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消费型、对抗型、互动型三种。

(一)消费型

这类司法工作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媒体,对他们而言,媒体仅仅是获取信息、参与娱乐的媒介,他们是传播的对象,也是传播的终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无法通过他们进行再次传播。持有消费性媒介观的受众,只接受他们认可的信息,也许会进行思考和批判,但这种思考和批判不会向其他受众进行反馈。

持有这种媒介观的司法工作者,不会主动参与司法公开,在他们看来,信息传播是单向的点对点传播,而不是由点及面的多向传播,但从传播效果看,他们往往能保证信息的正确传播,因为消费性受众一般不会对信息内容进行转换。

(二)对抗型

持有对抗型媒介观的司法工作人员,对待媒体的态度比较积极,他们会第一时间对媒体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评判,但这种评判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这类司法工作人员通常认为司法公开,特别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公开必然会导致媒体审批,从而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因此,他们排斥媒体,并对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观点和立场),有一种维护、加强的倾向。

持有这种媒介观的司法工作人员,不会主动参与司法公开,对于被要求公开的内容也会持比较抵触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对于媒体的信息,可以进行适度的过滤,或者说对信息进行修正后再次进行反馈,使之与他们的固有认识一致。

(三)互动型

这类司法工作人员对媒体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受众不应仅仅是媒介信息的接收器,而应成为传播的中转站,不仅将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还将进而发展成为主动地报道甚至发布信息。一方面,他们从媒体获得信息,在对信息进行梳理后向下一级受众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他们会主动借助媒体传播信息。

持有这种媒介观的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公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够很好地找到媒体与司法公开的结合点,扬长避短地传递信息,既准确传递司法公开的信息,又避免媒介审判情况的发生。

三、加强司法人员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是一个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能力,要提升司法人员媒介素养,更好地推动司法公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转变媒介观念,提高媒介认知为

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转变媒介观念,不管是消费型的媒介观还是对抗型的媒介观,问题的关键还是对于媒体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是要轉变逃避的观念,做到积极主动。媒体与司法有着共同的目标,媒体是司法公开的重要载体,对于媒体反馈的问题,要勇敢面对。二是要转变隐瞒的观念,做到坦诚相对。接受媒体监督是司法公开的内容之一,通过媒体公开信息一定要做到真实,不真实的公开不如不公开。三是要转变封堵观念,做到沟通疏导。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他媒体逐渐向自媒体转变,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要树立主动与媒体沟通的意识,抓好传播的第一时间。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

媒介信息的多样性要求加强对综合知识的学习。一是要加强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司法公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熟悉哪个能公开,哪个不能公开,不然即使能熟练使用媒体也不能确保司法公开准确到位。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认知的成熟度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认知影响着一个人对于信息的认识与判断。加强学习能够提升个人政治认识的成熟度,从而提升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力。三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锤炼。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把关人职能削弱,如何发布信息,发布何种信息,如何解读信息更多依靠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本人,这就对信息发布者的个人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积极参与司法公开,在实践中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是使用媒体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磨练和提升。对于司法工作者来说,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是司法公开的一次实际演练,每一次普法宣传,每一次舆情应对,同样都是媒介素养的一次锻炼。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素质作为公民素质在媒介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司法公开的今天更加受到关注。媒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司法工作人员的媒介控制能力和媒介信息解读能力,以及媒介信息发布能力,进而影响着司法公开的效果。而当前我们司法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还不能适应司法公开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司法公开的要求。

注释:

著名学者卜卫于199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关于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章《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揭开了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序幕。

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出版信息不详.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基于受众媒介素养的广播新闻节目创新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