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永修民歌《卖花调》三种版本的比较探微

2014-10-21郑双花应姿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比较

郑双花 应姿

【摘 要】永修民歌《卖花调》是当地民歌中广受群众欢迎的一类重要题材,在长期的传承中不断变化发展,得到了专业音乐工作者们的重视。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江西卷》以及《中国民歌?第四卷》等文献中,均有对《卖花调》的记录与介绍。笔者经过实地调查,把收集到的《卖花调》加以记录整理,然后与文献中的《卖花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几首民歌是由一首民歌母体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在一样的基础上构成的民歌,具有一定的同构性,有“同宗民歌”的特征。本文试对永修《卖花调》的文化底蕴及三首永修民歌《卖花调》的曲子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为学界深入了解永修《卖花调》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或研究参考。

【关键词】卖花调;永修民歌;比较

《卖花调》亦称《卖花歌》,是民歌中小调的一种,属于时调一类。最初的起源尚无资料考究,但歌曲旋律与歌词大意突显其浓厚的“卖调”特征,有资料表明它盛行于明清时期,在赣北永修、德安等地广为流传。然而,对当地民间影响最为深刻持久,且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的要属永修《卖花调》,它深深根植于永修民俗土壤之中,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歌曲,每年正月《卖花调》便会响彻乡村大街小巷,人们百唱不厌,百听不烦,代代传唱至今。在流行歌曲盛行的现代社会,《卖花调》仍是当地备受群众欢迎的一类重要题材。长期以来,永修《卖花调》都没有进入学界视野,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音乐开始得到音乐工作者们的重视,永修《卖花调》也开始得到音乐界的关注,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些相关文献记录和田野调查记载,但资料大都停留在描述介绍状态,尚未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因此,对永修《卖花调》进行深入研究成为音乐工作者,尤其是江西音乐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永修民歌《卖花调》蕴含着厚重的草根文化底蕴

九江永修民间音乐是江西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歌曲,很早就流传着“吉安灯彩抚州傩,赣南采茶九江歌”的谚语。永修县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真实地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感,永修民歌《卖花调》就是此类题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卖花调》实属小调,小调是江西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曲调纯朴,乡土味浓,比较口语化,起初是一种叫“卖调”的形式,是一种极具特点的叫卖调,后来作为小调在永修县流传开。歌曲中把叫卖的声调旋律化、艺术化,唱出来的旋律朗朗上口,就如带着优美的声调用地方语言在述说着开心的事情。此曲演唱场合没有忌讳,随时随地都能演唱,且演唱时大都只由二胡伴奏。

此民歌像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永修人民的一种勤劳、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卖花调》是永修土生土长并且一代代流传下来,且老一辈人都是听着这种调子长大的。由于这种土生土长的歌曲跟这个时代已经基本脱节,到我们这代人对这首歌就显得比较陌生。在当地会唱此歌的大都为年纪60岁以上老人家,也有因父母常唱的影响及曲子旋律好听、易记的原因,也有很少部分中年人会唱,甚至很少的小孩也有听到演唱的。此类曲调常用于永修元宵等节日的船灯歌舞表演中。目前,这类歌曲主要是在逢年过节里打船灯时作为民间小曲演唱,音乐生动活泼,演唱时载歌载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船灯表演在佳节中也渐行渐少,这些小民歌演唱的机会也渐渐减少。

二、三首永修民歌《卖花调》的形式对比分析

1、采风所记永修民歌《卖花调》①

采风过程中,据民间艺人介绍,流行在当地的民歌小调有《送郎歌》、《卖花调》、《王世女劝夫》、《五更里》、《十月子漂》、《车水歌》、《棉花歌》、《起床歌》等,其中《卖花调》就是这些民歌之一。《卖花调》本有着较多的歌词段数,但由于民间艺人因多年没有演唱过,回忆起来难免有些困难,因此,只完整的演唱出以上2段。民间艺人在当地对此类歌曲存在着两种看法:第一,对此歌曲的内容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认为此歌曲中展示的是卖花人自食其力、乐观风趣的形象。卖花人可以是男是女,性别没有固定。第二种观点认为,此歌具有捉弄人、逗趣之意。是讲述一位姑娘去卖花碰到一个买花小伙子,小伙子借此颇有調戏之意。

采风所记民歌《卖花调》的旋律,调式为F五声徵调式,第二句旋律重复了第一句,全曲分为四个独立方整的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前两句落在商音上,后两句落在徵音上,结尾处还有1小节的尾奏。歌词为四句体,内容比较口语化、生活化,歌词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歌中衬词有也、哟、咿哟。此小调用方言念一遍,音韵就全出。

这首《卖花调》的调式为D五声徵调式,此小调短小精练,一共十小节,全曲同样也是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前两句落在商音上,后两句落在徵音上。前三句是由正规小节构成的两小节一句,最后一句为四小节。歌中衬词有咯、哟、哎哟、啰喂等。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中记录的永修民歌 《卖花调》③

该曲与前面两首一样也是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调式与采风所记《卖花调》一样为F徵五声调式。旋律起伏较大,音乐一开始就是个大六度音程的大跳,后面整个旋律的走向都比较平缓,十六分音符的采用(有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平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显得更为饱满。这首卖花调较上两首在旋法上更为细腻,歌词段数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两段,较前两首更为完整,在音乐形式上更为成熟了。据介绍,此《卖花调》不仅在永修县广泛传唱,而且也流传到临县德安县的米粮铺一带。

以上三首民歌的曲式结构均为单曲体结构,是一个以基本曲调反复,咏唱人物故事而演唱的曲子。曲子都采用规整的2/4拍子,且都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音乐的旋律特点有两种情况:第一、旋律音调上的特点:音乐在旋律音调上以五声音阶为主,调式都为五声徵调式,采风所记永修民歌《卖花调》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中记录的永修民歌《卖花调》的旋律音调以7、1、2、4、5五音为主,《中国民歌?第四卷》中收录的永修民歌《卖花调》的旋律音调以5、6、1、2、3五音为主,这种旋律特点在永修地区的民歌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第二、旋律与语言相结合的特点:旋律高低音起伏几乎是伴随地方语言声调走动的,也就是说旋律的展开与相对应的歌词声调几乎完全一致。将采风得到的《卖花调》与相关文献中记载的永修《卖花调》作比较,发现基本上都是运用了同样的旋律结构。三首《卖花调》词曲大同小义,具有“同宗民歌”的特性,这三首《卖花调》中可找到江西民歌中最常见的徵调式。同时,三首《卖花调》又各具特色,第一首最后一乐句起始处衬词的旋律时值为一拍为附点八分音符和一拍为八分音符,第二首为两拍四分音符,第三首为一拍十六分音符和一拍附点八分音符的组合。调式有F徵五声调式和D徵五声调式,歌词量的多少也有不同。总之,三首民歌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居多,不同之处为少。

三、永修民歌《卖花调》研究的反思

1、希望研究永修民歌《卖花调》能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

民间音乐消亡过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的忽视。在江西中小学的课堂上几乎找不到地地道道具有地方色彩的江西民间音乐,这点突出暴露出了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地方音乐来了解我们的历史故事,这是一个及其简单又具有娱乐性的好方法方式。永修民歌《卖花调》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了解当地的小故事,同时也学习用地方语言去演唱,无形之中对语言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江西很多地方的孩子倾向说普通话,对当地语言说得越来越少,甚至不会说)。

2、希望研究永修民歌《卖花调》能对江西民间音乐的挖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民歌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状况的反映,是民族精神的记忆,是区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江西永修有着大量的地方民歌,民歌语言朴实通俗,曲调简洁流畅,容易上口,便于演唱,如:永修民歌《卖花调》。一直以来,由于保护、传承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大量的地方民歌慢慢消失。对《卖花调》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大家,特别是音乐工作者去认识永修一些小民歌的价值所在,认识到由于外界的文化交流、沟通受到制约,对本地民歌的开发利用率低,以本地民歌为素材的音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多研究当地的民歌,就如:《卖花调》,可以加强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以便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地方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重视对原生态民歌的开发利用,更好地保护民歌资源。

作者简介:

郑双花(1976.6—),女,文学硕士,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地方民间音乐研究。

应 姿(1991.1—),女,中国音乐学院,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注釋:

①笔者根据民间歌手黄光龙演唱记谱.

②选自《中国民歌?第四卷》黄春晓演唱、群文记谱.原谱为简谱,为简洁见,笔者译为五线谱.

③选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熊修增演唱,李国玺记谱,原谱为简谱,为简洁见,笔者译为五线谱.

参考文献:

[1]姜昊,刘汉一.江西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保存与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4期.

[2]甘柳林.江西音乐创作五十年[J].创作评谭,1999第5期.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