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三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14-10-21李晓莺
李晓莺
【摘要】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强、技能性强的系统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准确理解三大教学原则,并在声乐教学中一以贯之,既是培养高水平合格声乐艺术人才的需要,也是每位声乐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声乐教学;三大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声乐作为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系统学科,不仅要求老师具备全面、渊博的艺术修养,还要求老师严谨、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声乐教学有三大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技艺结合原则。如何准确理解这三大原则并在教学中一以贯之是我们声乐教学的基础,也是每位老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下就如何准确理解声乐教学三大原则进行具体阐释。
一、因材施教原则——声乐教学基础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这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兴趣等特质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之进行培养和教育。要真正落实做到因材施教原则,需要全面了解学生。这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品德、兴趣、爱好,还要对学生的嗓音、音色、音乐听觉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只有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一)全面了解学生性格特征
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他会积极与老师交流其思想状况,这样的学生教学相对容易;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其思想动向。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给予更多关注,多鼓励、多开导,逐渐建立信任,达到教学目的。
(二)了解学生的声乐学习基本状况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经历。如有的学生为了应对艺考,突击练习一些难度较高的曲目,但只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领悟曲目精髓;有的学生可能师从不同的老师,看似有点成绩,但学习方法较乱,甚至给声带造成一些损伤,这些都需要通过了解才能判断,并给予纠正。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音域、音质、音色、音量、换声区等特点,将学生分为三个声部,即低声部、中声部和高声部,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部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确定学生声部事关学生今后的学习前途,因此要非常慎重。这就需要通过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并且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声音训练,反复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如果遇上有的学生声部鉴定较为困难,就需要延长对学生的教学考察期,需要嗓音专家或专业医生对学生声音进行检查再下结论。在对学生声部确定的前提下,找出声型的差异,在学生演唱风格的培养上做到同中求异。最后,要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的学习能力,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的学生音质好,接受能力强,但努力程度不够;有的学生自视过高,认为自己的方法正确,不接受老师建议;有些学生在进校前接受较长时间的声乐系统训练,在歌唱技能上具备一定基础;有些学生从未经过系统训练等,这些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活用教材和固有的教学计划,从学生的声乐基础和领悟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乐曲进行训练,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三)了解学生学习目的
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并适时给予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学生学习声乐是为了以后当上声乐教师,这样的学生就可以要求他在日常的学习中尽可能全面,扩充其知识面,注重学生对声乐-教学法的掌握,利于实现其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学声乐就是为了一夜成名,这种想法没有错误,但过于简单。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只看到别人成名的那一瞬间,忽略了别人成名之前的付出。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把梦想与努力相结合。
二、循序渐进原则——声乐教学关键
在声乐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指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声音条件、感知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声乐教学规律,把声乐教学分为几个入门、发展和提高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的训练和学习。
(一)教学入门阶段
教学入门阶段是声乐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俗语就表明了入门阶段的重要性。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而言,在如何正确发声和演唱上通常会存在一些错误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这一阶段重点应落在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进入正确的歌唱轨道。发声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好五个元音的演唱方法,正确运用气息。在规范发声的同时,并不留痕迹地唱好低、中、高三个音区的连接。尤其加强中声区的基础训练,建立起正确的喉形和中声歌唱区。此外也不能忽略对学生气息、歌唱状态、混合共鸣等声乐技能技巧的培养。在练习歌曲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旋律平稳、音域较窄和篇幅较小的歌曲,学生通过练习能形成较为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比较正确的歌唱状态。
(二)教学发展阶段
在声乐教学发展阶段,重点应落在对学生良好中声区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音域扩展训练。在此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简单、平稳的三度、五度发声练习,可以过渡到复杂的八度、十度音阶练习,从而解决歌唱中“换声点”和各声区声音统一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调整学生歌唱呼吸、音量、音色和吐字等声乐技能的总体协调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训练呼吸基本功是该阶段的重要环节,因为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取决于对呼吸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在练习歌曲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音域较宽、旋律跳跃大、情绪起伏较大和篇幅较长的歌曲,帮助学生在歌唱状态和歌唱方法上的拓展。
(三)教学提高阶段
在声乐教学提高阶段,是以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为目的,是对整个声乐学习的总结。引导学生对演唱中的美化音色、清晰吐字,系统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风格把握,在表演与情感上的处理。因为在该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良好的发声技巧,具有一定程度的音乐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和对情感的表现也逐渐提高,所以在练习歌曲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音域宽广、风格多样、技能技巧难度大、表演情感对比大和篇幅长的歌曲,帮助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表达作品的意境提高。
三、技艺结合原则——声乐教学重点
声乐艺术既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也是依赖人声进行表达的艺术。演唱者除了要运用发声技巧,还需要歌唱者对演绎曲目的准确理解,这样才能生动地表达所唱曲目的思想,才能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一)发声练习教学
发声练习的教学就是要求歌唱要有表情、有音乐的线条和律动。作为演唱好声乐作品的前提,其技术性和技巧性都较强。在教学中首先需要通过正确的范唱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来掌握发声技巧。老师的范唱能够让学生比较直观地听到生动的歌声,感受歌曲旋律,通过给学生直观的示范;其次,老师还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比如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在其启发学生练声教学中把人体器官比喻为管乐器,认为发声器官要在歌唱中构建通道。又如用微笑的表情启发学生上腭自然抬起,从而形成正确的口咽共鸣腔体;在歌唱呼吸中,启发学生“打呵欠”或“闻花”来启发学生体验歌唱的吸气状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发声技巧。
(二)声乐作品艺术理解教学
注重音乐的表现,加强对作品的艺术理解,歌声才能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感染听众。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声乐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演唱风格。比如,诗意、细腻和含蓄是法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而严谨、质朴和情绪变化明显则是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因此,在演唱法国艺术歌曲时,要注意对声音的控制,要自然流畅,不能过于奔放,要把握好热情与内敛的尺度。同样,演唱德国艺术歌曲時要情感细腻,注意声音圆润。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声乐作品的表现风格亦有区别。如古典艺术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在演唱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修养和底蕴,要对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进行旋律、语言、节奏、演唱风格等各方面的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演绎音乐作品的魅力。
总之,声乐教学是将艺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的系统学科,声乐教学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技艺结合原则贯彻教学始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