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镜村:由林而生 重文而荣

2014-10-21萧礼彬

森林与人类 2014年12期
关键词:彭氏左江遂川县

萧礼彬

遂川县蜀水支流左江旁,青山绿水环抱着一个村庄。江边是枝繁叶茂的古樟,水口是老枝虬干的风景林,后龙山是一大片百年遗老、林梢接天的风景林。

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一座古建筑,拱门门楣上写着“大夫第”,两侧是“上接左江水,镜开对面山”的上镜地名嵌字联。我沿着历史的脚步溯源而上,去追寻这个千年古村由林而生、因水而繁、重文而荣的一段段历史印记。

上镜,坐落于赣西南边陲遂川县西北部林区的衙前镇境内,因“左江之间有石悬鉴溪旁,其明如镜,透彻照耀,无影不灼”而得名。遂川自1816年建县以来,五易其名,曾称遂兴、新兴、龙泉、泉江,是江西省杉木的盛产地,所产“龙泉杉木”为“西木”上品。南唐以来,始设枋木场,为朝廷置办贡木机构。

上镜上游及周边均为杉木的主产区,人们以林为业,每年有三四万立方米木材销往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再经大运河转南送北。赣江一级支流——蜀水支流左江环村而过,村后一段水流平缓之处,成为杉木排聚集、停泊、改扎、加固和流放的天然港口。久而久之,往返的放排工在那里驻足,扎排工在那里停歇,陆运工在那里聚集,省内外数十家木行在上镜设立分号和采购点。随后,客栈、米店、酒店、布店、剃头店、杂货店、裁缝店、铁匠铺、织簟铺、当铺、钱庄、医馆、茶馆、烟馆、赌馆、唐班等应运而生,3条小街37家店堂门号,上千常住和流动人口,演绎了“人来排往商云集,水村山廓酒旗风”的数百年繁华。

北宋咸丰年间(公元998年),新兴(县名)书院在上镜开设。作为当时庐陵(今吉安市)最早的书院,也是豫章(今江西省)最早的知名书院之一,外县学子纷至求学。永新县埠前学子刘沆青年时就读于此,后在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进士,为庐陵第一个榜眼,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入相。从宋至清,新兴书院人才济济,科考的进士、举人120余人,皇帝敕封翰林以下学士22人。朝廷、州、府所赐的牌匾36块,现存的“名登天府”匾额仍悬于梁上。

上镜多为彭氏后裔,其先祖在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年-968年),由直隶河间迁居宜春清隐山,世孙彭徵君经销木材于龙泉(遂川古县名)至南京之间,数次随木排路过上镜,后带子孙迁徙于此定居。为续“清隐山”之名,兴建“清隐堂”彭氏宗祠。祠堂坐西向东于“象”形山坡。建祠之时,在后龙山广种樟、楠、槠、荷等阔叶树。因生有七子,祠堂前开挖7口“品”字形池塘,以形成依山傍水之势。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后人用楠木和红心杉木对祠堂进行改建,并改名“承德堂”。祠堂内有20根楠木柱用布包漆裹,分别刻写10幅楹联,倒板与梁上42组人物花鸟古画栩栩如生。

祠堂改建之时,在7口池塘外堤,种植一行水口风景林,以樟树、槠树、竹柏、罗汉松为主,以弥补祠堂左前方地势过低的缺陷。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20年),彭氏后裔的一位木材富商,在“品”字形池塘边建起一座“惜字塔”,塔高8米,6面7节。塔身淡雅大方,塔形恰似赶龙鞭,塔影倒映塘中,寓意上“品”进“位”,体现了彭氏先人对文化的追求,對官宦的向往。

猜你喜欢

彭氏左江遂川县
宋代北江蛮彭氏及其族属考辨
遂川县政府倾力支持工人文化宫建设
彭定求理学思想试探
“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样 江西省遂川县脱贫攻坚见闻
悠悠左江情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易武从文:明代长洲军户家族彭氏之转型
土司宗祠的孝文化影响:湘省个案*
巫山
花山,锦绣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