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每个人心中的美景
2014-10-21张连友
张连友
无论人们生活在什么地方或者处于人生什么阶段,乡村,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往往是一个美的意象。
这种意象甚至在每个人那里都有着一个比较固定的图景,尽管这图景可能有着很多的差别,但是如果我们一一列出,会发现其实所涉及的元素却几乎没什么不同——弯弯的小河、起伏的山峦、碧绿或金黄的田畴、一簇房舍,周边散布着树木……
我觉得这些元素非常有解读的价值。就人的生存需要看,水、田、树都是最基本的前提,因为有了这三样,人就可以开田种养,解决吃喝,可以造房子居住。从自然的角度看,山、水、平原,还有森林,这些恰恰是大自然的基本元素,也是基本形态,这些元素形成了自然的各种美景。这两个方面合起来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两句话概括:无生存之忧,有审美之愉。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乡村生活还难以满足人的社会经济需求和物质欲望,所以人们很多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取舍中,或者主动或者不得已地选择了城市,选择优先需要的东西。尤其在乡村物质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域。以至于人们一面享受城市生活的各种乡村生活难以给予的美好,一方面又要忍受城市的弊端,同时向往没有这些弊端的乡村生活,有时乡村生活的美好因此被强化了。不过这本身就是生活的基本规律吧——你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美好,你只能拥有一部分。
那么主要以乡村生活为主要生活形态的古人是怎么看待乡村的呢?我们从古诗中能读到不少像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描述乡村美的诗句,但是我发现其实古诗中描述乡村生活艰辛和无奈的内容也很多。我想古人肯定也有很多和很大程度向往城市生活。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才更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乡村和乡村生活。
但是,乡村确实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乡村之美,主要是自然之美以及自然和乡村民居协调之美。一个村庄,一般不过三五十座房子,人工建筑在体量上不大,并且又能弥补纯自然景观的某些不足——大的自然形态格局没有受到建筑的影响。一个美的村庄,其实也是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相得益彰的地方。这跟城市是不同的。城市可以在一定区域形成排除自然的强大人工建筑群落——这也是城市美的特点。
乡村之美也是人们在不同的自然地域寻找最合适的生存方式中形成的。在中国,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民居,其不同的特点都与各自所在的地域的气候、地貌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显示了人们对于自然的适应、利用的智慧和审美。我们观察那些古村落会发现,它们都并不仅仅是民居之美,而绝大多数是民居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中国人在自然之中寻找合适的生存方式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独特中国色彩的文化,这就是风水文化。风水文化滥觞于乡村,又影响着乡村的发展。这本身就说明风水文化其实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首先是生存需要,人们要在一个地方居住生活,起码要解决好风、水等问题。其次是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什么样的环境人们会感觉心理上是安全的或舒服的。这些都是人们在以乡村生活形态为主的阶段,必须认真面对、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是在风水文化形成之后,在缺少了其形成时期那种生活环境的今天,我们再用风水文化中的语言体系来研判时,會有不少不适的感觉甚至产生某种怀疑。这也是风水文化常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风水文化除了对乡村生活的实际价值之外,还有一个对于乡村之美的意义。举个例子,风水林。这在风水中是一个重要角色,比如风水学中的藏风纳水,都涉及到风水林。首先是森林可以影响风和水,并且能带来许多生物环境的变化。其次正因为森林这种风水价值又让人们上升到诸如安全、美好等精神抚慰需求的境界。其实树木是能与山水、建筑等相匹配的重要元素,其他植物都无法替代,这在于树木的高大、坚硬、耐久等诸多特点。所以,当人们为了风水在村庄和房屋的周围种树时,事实上也是人们对乡村山水和建筑的美化。所以那些乡村的风水之林,也是乡村的风景之林。进一步说来,其实那些风水学上称之为好的自然风水、乡村风水,从美学上看都是美的自然空间或形态。
今天,一部分人生活在城市,一部分人生活在乡村。具体到个人的生活来说,其利弊都是明确存在的。就人们的需求看,多数是希望既有城市的生活又有乡村的生活。也许这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不过,排除人们对于过往的事物有意无意地忽略负面而强化美好这种特点,就人类实际的生活史来看,在不长的历史中,乡村生活却是相对长的生活形态。所以我们的内心会深藏这种遗传信息。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叫做“乡村”的美的意象。因为乡村,其实是我们人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