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开发习题,有效放飞思维

2014-10-21包永红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举例数学课程长方形

包永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如约到达我们手上。新课标的解读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解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我曾经在课堂上处理习题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习题原貌:

1、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12,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画一画。(2)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2。先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仔细分析,此题约160个字,信息量偏大,内容繁杂,大量的信息给学生理解题意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且问题过于细化,题目由扶到放,由浅入深,步步为营,思维空间狭窄,学生按部就班的解决,没有真正获得自主探索的空间。于是,我将习题进行了改编。

习题新颜:

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增加12,現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如果你觉得有困难,请完成习题集中第34页第3题)

课堂情形:

学生独立练习,3分钟后交流。

我问:谁来说说问题的答案?

生1:我知道,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94。

师:同意的请举手。(全班有近20人同意)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吗?

生1继续说:我先举例,假设原来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长与宽分别增加12后,长与宽分别是15厘米和12厘米,面积是180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的180÷80 =94。

师:很棒! 方法合适,思维清晰。其他同学呢,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我也是举例的。但我假设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长与宽分别增加12后,就是9厘米和6厘米,面积就是54平方厘米,现在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的54÷24 =94。

师:你们所举的数据不同,而结果却是相同的。对此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

生3:我想,长与宽不管是几,答案应该还是94。

师:很大胆的猜想,有没有办法证明?

生4:如果我假设长方形的长是a厘米,宽是b厘米,长与宽分别增加12后,就是32a厘米与32b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就是94ab平方厘米,94ab÷ab=94。

师:多妙的想法!你用代数思想很好地验证了这个结论。举例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是画图的。

师:那你能上来说说吗?

生5:我先画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12,我就把长平均分成2份,长增加了这样的1份,宽同样也是如此。这样,相当于把原来的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如图1),图1图2现在的长方形就有这样的9份(如图2),现在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长方形的94。

同学们自觉得鼓起掌来。

师:掌声就是对你最大的肯定!同学们,你们能理解9份的来龙去脉吗?(大部分学生说能)

师:画图可以把较为抽象的数学信息直观化,这是数形结合的典型例子。当然,我知道还有部分同学结合习题中的具体要求也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解决这一问题用了哪些数学方法与思想?

生:我们用了举例与画图的方法。

生:我还知道了变与不变、数形结合的知识。

师:像这些举例与画示意图,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学方法或策略,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像代数表示法、变与不变、数形结合等,这些称之为数学思想,它是解决问题的灵魂。

师:那你们又分哪几个步骤完成的?

生:先假设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出现在的长与宽,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

……

后续思考:

一、思维反省,方法的提炼

在很多教学中,我们往往喜欢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当问题解决以后,此题的教学任务也随之结束。从知识层面来看,这无可厚非,但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是不完备的。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思维层次较低,需要深入和提炼。而有些思维则带有一定的即时性,是感性经验的瞬时触发,如果不及时、有效地点击与回顾,这些尚不清晰地方法和步骤很有可能随着解题的结束而消逝,我们教师就失去了建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最佳时机。在刚才的教学片段中,两个学生通过两个不同的数据得出了同一个答案,此时学生的思维尚处于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还未抽象出结论。当老师追问:“我们所举的数据不同,而结果却相同。对此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通过比较、猜想、抽象、概括,思维向纵深推进,由具体走向了抽象,得到了有效地拓展和提升。在解决完整个问题以后,我又一次组织学生反省解题过程,让学生回忆与梳理,提炼与概括这些即使的、感性的经验,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进而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二、分层要求,全体的发展

此题的深度开发满足了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探究欲和成功欲,他们的思维能得到有效地开发。但如果就这样一改了之,对部分学困生来说会遇到较大的障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样的改编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符。为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在出示题目以后,我还做了具体的分层要求:如果你觉得有困难,请完成习题集中第34页第3题。在学生独立练习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打开了习题集,这些学生在题目的安排下顺利解决了问题。《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练习要求,既实现了教学的基础性,又较好的体现了发展性,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尝试这样的处理,使教学素材适合、适当、适度又不失原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举例数学课程长方形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乘法公式应用举例
小长方形找朋友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学会最常用的习语,让老外眼前一亮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