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初探

2014-10-21汤永海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生命教育渗透

汤永海

摘要: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极富弹性和张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从分析教育现状入手,只有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生命教育,才能让学生逐渐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慢慢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扩展到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生命的呵护,逐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渗透;生命教育

一、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的原基点。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学会包容、接纳、欣赏他人,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从而使他们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使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重视生命教育正逐步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现象,触动了其对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研究,并记录在教学随笔中:

在经历了与学生一起养蚕的行动后,“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最后一课《蚕宝宝变了新模样》也进入教学,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观察茧内的蚕的模样,我在思考学生会有什么反应。我取出一盒蚕茧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今天我们要剖开蚕茧来观察里面的蛹”。故意将“剖开”两个字说得很响。

学生刚习惯性地说“好”,马上又诧异地发出惊叹——啊!这声音里分明表示了学生的难以想象的意思。怎么可以将这么好,这么辛苦饲养出的蚕茧剖开呢?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了抗议——

沈诚喆——里面的蚕宝宝会被弄死的。

金凯波——蚕茧破了就没用了。

姚金池——蚕蛹在里面睡觉,(剪破)这样不好。

汤 滨——剪到它身上怎么办?

……

我故意表示出为难的神情,“不剪我们就不能观察,剪破了取出来又要伤害它,这可怎么办?大家有没有伤害小一些,又能完成任务的好办法?”

沉默片刻,学生又想出办法了:

“剪破了可以再用粘胶纸粘起来。”

“先轻轻地摇,从上面剪下去,就不会剪到蚕蛹。”

“观察的时候不要随便去弄它。”

我已经有些感动,被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呵护。

在学生兴奋地惊叫和惊叹声中,蚕蛹的观察实验顺利完成。

下课了,学生虽然不停地向我讨要蚕茧,但13个被剪开的蚕茧都被学生用粘胶纸封好后如数回到我的手中,静静地躺在盒子里。

一堂科学课换来学生的爱心,真好!

学生这种对蚕的呵护和珍爱,来源于一起养蚕的过程中建立的对小动物的喜爱,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在养蚕活动过程中,学生既能了解生命的形成、生长、繁育、死亡的过程,又能体会生命的珍贵,并逐渐形成了珍爱生命的品质。这其实正是教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要体现和渗透的深层次的内涵。

然而面对学生如此令人感动的行为,笔者不禁想起另外的一些反差极大的场面:种在教室里的种子刚发芽就被人掐断了;一大群孩子追着向一只流浪小狗扔石块,它被堵在一个角落里惊恐地嘶叫,身上血痕斑斑,孩子们却放肆大笑;校园的绿化带里经常能捉到蜗牛,学生抓来玩过后,随手就扔进垃圾桶……为何在平时还能见到学生这么多令人扼腕痛惜粗暴行为,那种对生命的漠视令人担忧。这种对待生命态度的两面性值得注意。

在研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后,发现里面也明确提出“珍爱生命”的观点。在科学知识目标中明确提到: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也明确提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与自然常识教育相比,在对待大自然生命世界的态度、意识上的要求更高了,目标也更明确了。

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需的,这既是对教材内容所赋予的目标的落实和达成,也是对学生树立正确全面人生观价值的引导。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应责无旁贷地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这门学科的综合知识面广、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优势,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科学知识的传授,又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教育和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提炼整合完善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当然适合开展生命教育。对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它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他们童年生活。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过渡到对植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从现在我们在使用的教科版《科学》三~六年级教材内容安排来看,总共的32个单元中,属于生命世界范畴的有12个单元,分别如下:

1.三年级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和第2单元《动物》,学生可以通过对陆生植物(大树、小草)、水生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蜗牛、蚯蚓、金鱼等动植物的观察和饲养,引导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怎样做到不伤害动植物,不影响动植物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第2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学生通过对凤仙花的种植和蚕宝宝的养殖,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

2.四年级教材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学生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探究,引导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第4单元《我们的身体》,通过对身体结构的学习,引导学生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新的生命》,学生通过动植物的繁殖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及生命历程。第3单元《食物》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辨别食物是否变质,怎样做到饮食卫生。

3.五六年级教材

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和第3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和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通过这4单元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了解环境,珍爱生存环境,实践保护地球守则,同时让学生知道要活得好,活得有意义,必须与人群与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

这12个单元包含动物、植物、我们的身体、食物、环境、生物等,直接涉及到生命教育,已占总量的37.5%,如算上另外单元中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那么比重还会加大。可见,生命教育的板块及内容不容轻视。

这么多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块: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健康生活、生活与环境。我们以此整合为:

1)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热爱自然,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了解自己的身体,具有性别意识,并能够根据性别进行角色定位。

3)让他们亲身参与种养殖,体验在养护、培育过程中的艰辛,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及关心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4)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火、防溺、防电、防煤气中毒、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初步的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

5)积极锻炼身体,远离烟酒和毒品,形成良好地生活习惯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当然,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对生命的解读还存在许多偏差和盲区,所以在教學过程中要有的放矢进行纠正和提醒,达到更完整和完全的教育效果。

(二)循序渐进渗透教育活动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要讲求循序渐进,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低年级的初级感知

在低段学生中可以用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渗透教育内容,进行初级感知。如杭州长寿桥小学特级教师徐闻音经常利用植物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回答“为什么西红柿不太会被虫咬?”时,他告诉孩子们:因为西红柿会说话。当一只西红柿被虫咬了,他会告诉其他西红柿作好准备。他还说:植物也有感情,看到校园里的牵牛花了吗?它总是在早上4点钟开花。蔷薇花则在早上5点开花。它们都非常准时。”

他的教学哲学就是建立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等关系,让对自然的尊重深入孩子们的心灵。而这样的故事形式浅显易懂,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受学生欢迎。

2.高年级的实践体验

到了高段年级,更多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和体验有关生命的活动。我们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让高年级学生长期进行养殖和种植活动。如果学校有专门的种殖园区可以种植蔬菜,教室里还有生物角可以养其他一些动植物,并对这些动植物进行长期的观察。在每年的春季,发动指导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在养蚕中,学生每天都将蚕带着,自然就表现得非常珍惜蚕的生命。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既能了解生命的形成、生长、繁育、死亡的过程,又能体会生命的珍贵,并逐渐养成了珍爱生命生存环境的习惯。

虽然生命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有其共性,遵循基本的物质运动规律,有相似的科学研究方法、相似的思考,但生命科学有其因研究的对象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运用的方法不同等,需要就小学科学生命科学特征多作一些探究和思考,渗透生命教育要遵守循序渐进原则。

(三)灵活多样改变教育形式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1.教学设计增加人文关怀环节。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最基本的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增加一些特殊环节,强化学生对动植物生命的保护意识。如三上《校园的树木》,让学生说说课本里的小朋友为什么在观察校园树木时是“捡”的而不是“摘”的?再如上《蜗牛》观察实验完成后,可以补充一个环节,大家一起将小蜗牛送回家,在这样郑重的仪式中,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教师的两苦用心。

2.开展种植养殖竞赛。让他们亲手种植、栽培植物,看到植物从小长大的过程,体验在养护、培育过程中的艰辛,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及关心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如谭舒宁同学在上了《植物的一生》后,就在自家的阳台上的花盆里种毛豆,从发芽到长叶抽枝,一直给孩子制造着惊喜,并且乐意在学校与同学们分享种植的快乐。但不知是由于营养不良还是缺少阳光,枝条又细又长长得如藤条,在阳台上缠蔓,家长要拔掉,他一直坚持,还要等到毛豆开花结果为止呢。还有就是班级生物角的动植物,总是有那么多学生会去照顾观察。笔者女儿所在班级里的金鱼,她总记得要定期换水,乐此不疲。

3.换位体验活动。换一个角度,让学生去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从而达到更多对生命思考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例如四年级上册《身体的结构》一课的学习,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体验用一只手系红领巾很费时,很不灵活;再让学生体会如果一只脚不好,一只脚来回走路,很不方便,体会身体不易保持平衡。通过这些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身体左右对称是有很大作用的,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进而引导启发学生我们对身体有残疾的人要怎么做呢?采取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身体残疾的人,我们不能去嘲笑他们,而要去帮助他们,一件我们做起来可能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对身体残疾的人来说的话,可能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进而引导学生发扬人道精神、关心残疾、弱势族群。

三、对生命教育的另外思考:

生命教育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将散落在一些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提炼。不仅小学科学学科需要进行生命教育,自然、体育与健身、生命科学、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都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语文、地理、音乐等学科,也蕴涵生命教育的丰富内容,属于“隐性”课程。

在这几年中,笔者也围绕着生命教育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在教室内开辟生物角,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长叶开花;为校园植物制作铭牌;和学生一起经历养蚕的种种酸甜苦辣,记录教育随笔《和蚕宝宝一起成长》,也撰写了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教学论文。

对于生命教育,我们需要长期地,持久地做下去。因为生命教育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教师从自己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珍惜尊重每一种生物的生存的权利,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

[2]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

[3]郑晓江.感悟生命[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20

[4]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课生命教育渗透
小学科学课物理环境的建设研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小学科学课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分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