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4-10-21吴小勇
吴小勇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关键词:课堂效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教师普遍接纳,并尝试着运用于课堂之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那么,教师如何精心组织?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探讨的话题,对于合作行为的指导与养成,接下来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1.小组构成
实践证明,小组构成应遵循层次性和异质性原则,并且组与组之间尽量平衡,这样建构小组,同组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帮助,相互支持,激发潜力,同时不同的小组学习可以比较,形成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教师按此原则分组时,需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做到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又要做到组内同学之间的可接受性。
2.小组规模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关系容易对人形成压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一组为宜。
3.任务分配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保证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改变课堂结构形式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合作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的空间形式。秧田式的座位方式,使学生之间很难合作,即使有合作行为的出现,也仅仅是同桌或前后桌,是学生为了配合老师而采取的一种学习行为,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由此看来,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非常必要。改变了课堂的空间形式,形成学生之间的目光、语言交流,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可能。
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把课堂设计成以下几种形式。
1.对面型,即同学面对面座
2.马蹄型,即学生分三面坐,开口朝前
3.圆桌型,即学生合围而坐
三、指导学生的合作行为
当学生有了合作意向,并且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合作学习的开展依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小组合作技能,教师除了要诱导学生的合作意向,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所谓倾听,就是指细心地听。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地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良好倾听行为的养成,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取别人的发言。
(2)指导学生认真地听懂别人的发言。
(3)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
(4)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2.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1)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问题有条理地表述。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包括借助于各种肢体语言等。
四、合作学习的体会及反思
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面对成功或失败,学生最需要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是否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现代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其实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合作失败,这时教师适时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敗后的灰心,增加成功后的信心。教师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不妨多说些“你太有才了!”“你太有智慧了。”“很好!”“你真行,相信你会更好!”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J].中学数学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