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双主”和谐
2014-10-21刘忠保
刘忠保
摘 要:“双主”和谐是指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和谐统一。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和学生都梦寐以求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感和心灵的沟通是双主和谐的关键,
关键词:“双主”和谐;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策略;环境与行为策略
许多老师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面临许多困难,诸如:我们好好讲清楚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学生“动”起来?学生一“动”起来,教学任务就完不成怎么办?既然强调课堂教学要讲究模式,那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又怎么办?既然要求教学讲究模式,教师上课讲不出“味道”又怎么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了教材都说“懂”,为何课后就是做不出题?推进新课改至今又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吼”“满堂议”,热热闹闹,满屋沸腾,结果检测一片空白,这实际上是最终导致“老师精力疲软,学生身心疲惫”的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那么,为了打造高效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挖掘出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困惑,我们着重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全都由教师包办不行,全都由学生自主也不行。教育是育人的,而人是复杂的,不可能像解一道数学题那样简单,也不可能像麦克斯韦那样用一个方程组就统一了所有的电磁场。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学生,更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课堂不只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教师成长的阵地,因此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提倡“双主”和谐,教师如果过分占有了课堂本属于学生的部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是对学生的伤害。数学课中有些关键的定义和定理是要教师负责讲和写,学生负责听和抄,这是在学生没有懂得数学概念的情况下讲,学生懂了就要将这部分时间还给学生。那么,教师的责任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双主”和谐的数学教学
“双主”和谐,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种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双主”和谐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双主”和谐的情境下,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主动对教与学的程序以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这种教学策略往往是一种富有探究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
一、基础知识策略
一次听两位数学老师讲同一节课“图形的认识”,一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送教的老师,一位是本地本校的老师,送教的老师用数码相机将该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物用幻灯片播放出来要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看完图形后似曾相识,原来是自己学校的建筑物,这个图形在学生的脑海里激起了浪花,一下将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而本校的老师则通过上网下载了一些图形让学生感受,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厚。数学的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支撑点,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础和起點。这一策略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以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图形的认识,学生也会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二、环境与行为策略
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那么他们的探究创新思维的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2013年到克拉玛依听课,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讨论的时机选得很好,放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规律性结论之前,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时,老师用实物模型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两边和一边的对角相等能否得到两三角形全等?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有多种解题思路,老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探究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选择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最后老师鼓励学生课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一个很古怪的问题“为什么只讲三角形全等”,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
在这里教师应当注意两点:一是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学生具有差异性,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提出比较幼稚的问题,教师要热情地加以鼓励。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发问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才会有深度、有质量。
总之,教师要善于优化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双主”和谐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更新知识,善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敢于让学生发言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数学不再是一门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学科。
参考文献:
[1]殷孝峰,候卫婷.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学数学教学,2014(5).
[2]薛魏国.数学方法与创造性思维.数学通讯,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