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2014-10-21高舜德
高舜德
【摘要】《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关键词】《采薇》;军旅生活;思乡之情
【中文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五经》之一的《诗经》,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为我们保存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采薇》就是其中之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从“猃狁之故”“王事靡盬”“昔我往矣”“今我来思”等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远征士卒罢战归来,抚今追昔的所思所感。猃狁,西周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春秋时称“北狄”,秦汉时叫“匈奴”。据载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执政的前夕,猃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时候,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827年宣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场战争。
按《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人们的习惯分法,本诗四十八句以八句为一章,可以分为六章。从内容方面来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着重写出征在外,怀乡思家;第四五章为第二部分,表现军队的声威、紧张的战斗以及取得的战绩;第六章为第三部分,写归途中触景生情、感时伤事的复杂心情。
第一部分第一章。“作”,《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乍声,起也”,这里引申为“发芽”的意思。“亦”,象形字,即“腋”,后借用为虚词,相当于现代的“也”,这里可理解为“又”;有人解释为“已”的通假字。“止”,语气词。“莫”即“暮”的古字。“遑”,闲暇。“启居”与“启处”同义,启是跪,居是坐,这里是“停下来休息”的意思。
第二章。“柔”,草木始生,稚嫩,这里指薇的幼苗鲜嫩。“烈烈”,形容心中忧愁如火烧一般。“聘”,探问。
第三章“刚”,指薇苗已长成坚硬的茎。“阳”,夏历十月。“盬”,止息。“孔”,很,甚。“疚”,内心痛苦。“来”,归来,返回。
把以上三章译成现代汉语是:
“饥肠辘辘去采薇,薇又冒芽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转眼间残年来到!边地征战多凄苦,双亲妻儿无暇顾。猃狁入侵传金柝,睡不暖席又出征!
“饥肠辘辘去采薇,薇苗鲜嫩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望乡关心头烦闷。心烦闷好像火焚,急煎煎又渴又饥。常转战驻防不定,哪有人捎封家信!
“饥肠辘辘去采薇,薇已粗硬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阳春十月又来到。王家战事无止息,东征西讨岂安身?想亲人心如刀绞,怕此身难回家门!”
这三章用赋、兴的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突出戍卒远离家乡,久别亲人,从军出征,疲于奔命,还经常饥肠辘辘,以致采薇而食的艰苦悲伤。在复沓中又寓变化,如“作”“柔”“刚”三个词表现了薇菜生长的三个阶段,从春到秋,薇菜由嫩变老,时光无情地流逝,而戍卒思归,物变星移,一年将近,何时才能归家呢?“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三句,愈来愈强烈地表现了远征戍卒的痛苦和忧伤。
第四章。“尔”,花盛开的样子。“常”通“棠”,即棠棣,植物名。“华”即“花”。“路”通“辂”,一种高大的车子。“君子”,指军中的将帅。“牡”,雄马。“业业”,高大强壮的样子。
第五章。“骙骙”,马强壮的样子。“小人”,指士卒。“腓”,隐蔽。“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象弭鱼服”,象弭,象牙装饰的弓;弭,弓两端受弦处;鱼服,用鲨鱼皮做的箭袋;“服”通“菔”,箭袋。“孔棘”,非常紧急;棘,通“急”。
把第四五两章译成现代汉语是:
“什么花如此繁盛?棠棣花密密层层。什么车这么高大?将军车严阵待发。驾起兵车去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岂敢图安居?一月已取三回胜!
“驾起四匹千里马,奔驰如飞高又大。将帅威武车上立,兵士掩护全靠它。四匹壮马齐整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以上两章用棠棣花起兴,追述了戍边作战的紧张生活,抒发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战斗豪情。本部分以战车的高大、战马的雄壮烘托军容的严整、士气的高昂,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战斗场面,但是烘云托月地展现了主帅的镇静,士卒的掩护,军容的严整,器械的精良,军情的紧急,猃狁的猖狂。读到这里,那金戈铁马、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第六章。“思”,语气助词。“雨”活用为动词,“下”的意思“行道”,行路。“迟迟”,缓慢的样子。
这部分的意思是:
“回想我出征时光,春风起杨柳轻荡。如今我走向家乡,漫天雪纷纷扬扬。路泥泞行走缓慢,饥和渴煎肚熬肠。我的心多么凄怆,谁知道我的忧伤!”
清人方玉润评价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诗经原始》)的确如此,本部分虚实结合,过去与现实交叉,心中情与眼前景融合,表达了痛定思痛的悲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为历代读者所称赞。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一是选取从军生活的几个典型场景,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组接起来,简洁、生动地刻画了征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全诗主旨。这实际就是现代所谓的蒙太奇剪辑艺术。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三句以薇菜破土萌芽、幼苗柔嫩、茎叶粗老三个特写镜头,十分自然地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征人触景生情忧心如焚的痛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个画面的组接,既是出征之时大好春光与回来之时漫天飞雪的对比,又是当年年轻力壮与现在年迈体衰的对比,强烈地表现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兵役现实给人民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在结构上有了这两个画面的组接,就将前面的各个场景有机地统一在征人回忆这一线索中,使全诗结构严谨,以少总多。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二是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开创了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诗歌美学境界,为后人所推崇。第六章以“雨雪霏霏”正衬回乡征人心境的凄凉,又以“杨柳依依”反衬其内心的悲伤。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试想当征人与家人生离死别,踏上征途之时,面对和风骀荡,杨柳依依的美丽春色,哪有心思来欣赏呢?有良辰美景,却无赏心乐事,“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景色愈美,愈加重了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感人,故起到了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三是在题材、主题方面开启了我国边塞诗派的先河。在这之后,征人思乡怀人一直是后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拨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
总之,《采薇》一诗无论在题材的开拓,还是在艺术手法的创新上都是后代诗歌效法的典范。如果说集众多优秀诗篇为一体的《诗经》,虽经几千年淘洗,却历久弥新,称得上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皇冠,那么可以说,《采薇》一诗就是这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马梦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