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根源
2014-10-21章丽
章丽
【摘要】影响师生互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大概有教师的专业态度问题和专业能力问题两个,有意识地形式化开放言语权和无意识地沉溺假对话都是专业态度问题,而因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教具利用能力导致的情境设置能力不足和对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水平不够而导致的问题设置能力较差都是专业能力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互动问题;问题根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语言互动和内隐的思想情感互动,师生的思想情感互动最终都多以语言的表达交流体现出来。所以,作为注重情感体验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否真的同老师有了思想情感上的碰撞,我们可以从学生与老师的言语交流互动中感受出来。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实现预设教学效果的必经途径,所以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切实的必要。
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大部分并不是因为语文老师们意识不到互动的必要性,更多的是不知道该如何互动。分析这些“不知道如何实现有效互动”的根源,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寻找:
一、教师的专业态度问题
这里的教师态度既包括有意识的形式化言语开放权,也包括因为自身敏锐性不足而导致的无意识的假对话。
(一)形式化言语开放权
例如:新课标强调开放性,许多语文老师秉承这个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多样观点,但问题是,在学生各抒己见以后,很多教师却没有把学生的观点消化分析后并予以引导甚至纠正的能力,于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自己有把握的观点进行点评,不符合教师已有观点的异类观点被老师一语带过;这样一来,那些发表了与老师不同观点的学生观点就成了无效观点,而那些观点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很多就潜藏着学生的疑惑,疑惑未得到解决,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肯定就有所偏差;这样开放性只能流于形式而不能成为真实地开放讨论。
(二)假对话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问学生诸如“这样写美不美?”“你觉得是不是?”等问题,然后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美”、“是”,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假对话还常常给人造成一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假象,教师沉溺于这种假对话和假活跃还浑然不自知。
二、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
良好的师生互动由教师主导,教师对互动的内容有引导和导向作用,所以教师是实现良好教学互动的关键因素;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基本都是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来实现。
(一)情境设置能力
情境设置主要通过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的辅助,或教师的语言表述来完成;教师设置到位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准确感受文本描述,学生的准确体验感受是师生良好互动的基础。
1.专业运用教学工具能力欠缺。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出现了大量建筑物描写和服装服饰描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气派和华贵,这不只是靠教师单纯的语言叙述就能做到的,很多老师会选择播放《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资料,可是多数学生的反应只是淡淡的,完全没有文中描写的林黛玉那样深觉外祖母家果与别处不同;所以只一味还原当时的描述总归还是不到位,既是与别处不同,那一定不能少了呈现当时的“别处”是什么光景。这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运用教学工具能力,没有让教学工具发挥最大化作用,直接影响了教师情境设置的质量。
2.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欠缺。例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里面有大量的反讽式描写,像“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这叫‘发扬国光。”这种反讽式的描写叙述,是通过影像资料无法呈现的,那如何设置这种无画面的情境,并通过这种情境让学生读懂这个“挂”字的讽刺意味,这就完全依赖教师的语言表述来完成。
(二)问题设置能力
问题设置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得到思想认知和情感水平的提升,只有通过对难度适宜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提升,引导学生真切实在的思考是实现师生有意义互动的基础;而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对学生水平和教师自我认知的不够都会导致问题设置的不到位。
1.对学生水平认知不够。学生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时的学习难易度不一,比如:相较于文言诗歌《锦瑟》,学生更能理解现代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同班级的水平不一,比如:一个教师带了多个班级的语文,把同一篇课文的同一个问题去问不同班级的学生,有的班级就能回答出来,有的就不能;还有学生的年龄心智,比如:在上《拿来主义》的时候,直接问学生“鲁迅利用孱头、昏蛋和废物分别代表了对文化继承的哪三种态度?”时,学生会很久回答不出,如果先问“你觉得孱头、昏蛋和废物的表现有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再问“注意他们的不一样表现,你觉得他们的心理分别是怎样的?如果让你排列一下,哪种人的心理最怯懦?”最后“你觉得鲁迅想通过他们的一样表现来表达国人对文化继承的哪三种态度?”这样的问题设置就更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
2.对教师自我的认知不足。这种自我认知不足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提问时没有换角度思考,太过沉溺于自己的已知世界,以至于忘记了去顾及学生的未知世界,比如:在上《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对于苏轼的水月之理是已知的,可是在上课面对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的时候,教师想当然地沉溺在自己的已知世界里去解说,而不曾了解学生对这个道理的理解难度在哪里,那么教师问得再多都徒然,学生始终觉得未曾走进老师所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付坚.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2]翁敏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语文学刊,2008.
[3]王文宁.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J].读与写(教师教育),
2008.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