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昏迷为表现的地瓜子中毒1例
2014-10-21岑曲春
岑曲春
【摘要】以昏迷为症状的地瓜子中毒并不多见,偶有突然死亡病例,昏迷患者临床较为容易误诊,本文结合一例地瓜子中毒患儿的诊治体会,总结经验,为该类中毒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昏迷;地瓜子中毒;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582-01
地瓜籽在贵州等地区又名地萝卜子、地瓜米等,是地瓜的种子。主要含鱼藤酮、豆薯酮等,有毒,民间将其用于毒鱼或田间杀虫。小儿误服可导致中毒,临床表现为食后不久发生头昏、恶心、呕吐、无力、四肢发麻;严重者出现呼吸变浅、变慢等呼吸麻痹现象,血压下降以致死亡。
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地瓜籽中毒患者的抢救、康复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病历资料
患儿,男性,3岁。因“误食地瓜子10余颗,持续昏迷约1h”于2014年01月07日急诊入院,。
临床表现:患儿约2小时前误食10余颗地瓜子5分钟左右,出现恶心呕吐,约5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白色黏液,无血性及咖啡色物质,无臭味、大蒜味及其他异味、含整粒或破碎的地瓜子)。约60分钟,患儿出现持续昏迷,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无呛咳,抽搐,无发热、皮疹,无腹泻,无鼻塞、流涕,无二便失禁。
体格检查:体温35℃以下,心率92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呼吸规则,血压85/54mmHg,浅昏迷,面色口唇无发绀,全身皮肤粘膜干燥。两侧瞳孔等大,约3mm,对光反应迟钝,颈软,呼吸音粗糙、对称,可闻及痰鸣音。心率92次/分,律齐,心音低钝。腹部略饱满,肋下0.5cm及剑突下1.0cm触及肝脏,肠鸣音存在。四肢肢端稍凉无发绀,未见花斑。肌力及肌张力低下,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糖10.3mmol/L; 血常规:白细胞(WBC)16.6×109/L,红细胞(RBC)4.5×1012/L,血红蛋白(HGB)126g/L,血小板(PLT)348×109/L;电解质、肝肾功及胆碱酯酶均正常。
诊断:地瓜子中毒。
处理: 入院后立即予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清水洗胃、脱水利尿,碱化尿液,葡醛酸钠保肝,补充糖类及大剂量维生素C。患儿洗胃时回抽见破碎的地瓜子5-6粒。约2小时后患儿神志转清,体温正常,但肌力、肌张力稍差。患儿第3天,生命体征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精神食欲恢复正常,复查血糖、血常规正常,观察无异常,病愈出院。
2讨论
地瓜子含鱼藤酮、豆薯酮,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有毒害作用,大劑量时可直接抑制心脏,使心跳减慢,甚至引起死亡。内服后2~12h发病,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肌力降低,全身软弱无力,站立不稳,四肢发麻。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呼吸变浅、变慢,昏迷,心脏停搏。
经了解,本例患儿是在地瓜地里玩耍时误认为是野果,小儿认知不足,误食中毒。本例提醒我们,各基层医疗单位应加强对地瓜子毒性相关知识的宣传,并做好急救知识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意识和中毒急救知识;确诊地瓜子中毒后,积极予对症处理,如保肝利尿、洗胃等;同时,提高家长及托教人员对地瓜子的识别和宣传,并管理好人及物。以防误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