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的个案分析
2014-10-21郭慧如
郭慧如
【摘要】目的:痛经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本文拟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痛经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发病原因,找出治疗方法,并进行个案分析。结果:患者痛经症状消失。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对痛经病治疗非常有效,值得推广。
【關键词】痛经;中医辨证论治;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452-02
痛经是指妇人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骶部疼痛,甚则疼痛难忍的病症,是妇科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医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妇女痛经的表现有了明确的认识,病因主"体虚风冷"学说,隋唐以前医家多宗此说。[1]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属功能性的,多与子宫痉挛、子宫峡部分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等因素有关。继发性痛经多属器质性痛经,多因慢性盆腔炎、盆腔结核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素有关。 多年来,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对痛经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一 寒凝瘀阻,治拟温补脾阳,散塞化瘀
脾体阴用阳,宜升发,若脾阳虚弱,温运无力,寒湿之邪客于下焦之胞宫,血被寒凝,经行不畅而发为痛经。症见经行少腹剧痛,冷汗淋漓,甚则连腰及大腿部疼痛,喜温喜按,经行量少,色暗红或挟有血块伴恶心呕吐,不思饭食,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大便溏稀,舌质淡嫩,舌苔白腻。当用温补脾阳,散塞化瘀法。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附片、当归、川芎、吴茱萸、桂心、玄胡、炮姜、丹参等药。
案例:王某,女,30岁,已婚。2012年4月16日来我院初诊。患者生育一女,上环避孕4年,月经周期正常。自两年前起开始经行腹痛,并逐日加重。每次经行前小腹剧烈冷痛,喜温喜按,冷汗淋漓,卧床不起,甚至恶心呕吐。自述月经来潮3天,小腹依然剧痛且有坠感,冷汗淋漓呕心较甚,形寒肢冷,大便溏稀,舌质淡嫩,舌苔白腻,脉象沉紧而涩。证属脾阳虚,寒凝气滞,瘀血阻于胞宫,不通则痛。 用温补脾阳,散瘀理气,活血化瘀。药用附片15克,炮姜6克,白术、茯苓、陈皮、吴茱萸各10克,肉桂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乌药6克,玄胡10克,丹参20克,红花15克,3剂。3月13日复诊,自述服前药后经理增多,小腹剧痛缓解,四肢冷感,未见呕吐,现经后6天,月经已基本干净。建议B超检查,诊断子宫腺肌病。嗜睡,仍有小腹疼痛,纳谷不香,面色萎黄,舌质滑,舌苔白腻,给予温阳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三棱、莪术各10克,甘草3克,七剂。并嘱每周一次门诊。3个月后痛经消失,半年后复查B超,子宫腺肌病消失。
二 脾运失健,气血亏损,治拟益气健脾,养血温经
脾为后元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运失健,精致物质不能输布,血生化不足而气血亏虚,血空虚,胞脓失于濡养而发为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喜揉喜按,按之则疼痛稍减,经行量少,色淡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当用益气健脾,养血温经法。常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香附等药。
案例:张某,女,29岁,工人,2010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月经16岁初潮,24岁
结婚,生育一子。自小孩一周岁起,月经衍期,40-50天来潮一次,每次经行量不多,色淡红,但小腹隐隐作痛,坐卧不安,经后小腹痛较经期加甚,一周后方可自行缓解。患者非常痛苦,来我院专科门诊。经行2天,少腹隐隐作痛,按则痛稍减,量不多,色淡红,质稀。面色无华,纳谷不香,形瘦如柴,倦怠乏力,大便溏稀,有不消化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症属脾失健运,气血亏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用益气健脾养血调经法。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香附各10克,甘草3克,红花6克,玄胡10克五剂。1月13日复诊,经后8天,月经已净,小腹疼痛未见明显加重,但食欲较差,精神萎靡,气短懒言。建议B超检查,B超诊断:子宫后位,宫内回声均匀。 4.5 * 4.1*3.9CM大小,两侧附件无明显异常。继用前方加减,去玄胡、红花,加陈皮10克、山药20克,白芍改用20克,七剂,并嘱每周一次门诊,半年患者症状消失而停止门诊。
三 脾虚肝郁,气滞血瘀,治拟健脾疏肝,行气化瘀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若脾失健运,气血化源匮乏,不能濡养肝体,厥阴之元失于疏泄,气血留滞,则发痛经。症见经行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色紫黑且有块。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情绪不稳,急躁易怒,舌质略红绛,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当用健脾疏肝,行气化瘀法。常用茯苓、白术、赤白芍、玄胡、柴胡、当归、青皮、香附、乌药、吴茱萸、郁金、丹参等药。
案例:陶某,女,36岁,公司职员。2009年5月5日初诊。患者15岁月经初潮,25
岁结婚,生育一胎,并上环避孕。2年前开始出现经行小腹胀痛,并逐渐加重,以致影响工作。经多方治疗,其效不显,来我院专科门诊求治,月经还有3天来潮,小腹隐隐作痛,两侧乳房胀满不适,胸闷两胁不舒,烦躁易怒,纳谷不香,每次经行不畅,色紫黯有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绒,略紫黯,舌苔薄白,脉象弦数,证属脾虚肝郁,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当用健脾疏肝,行气化瘀。药用茯苓、白术、赤白芍各10克,柴胡6克,郁金、青皮、益母草、香附各10克,乌药6克,四付。4月10日复诊,月经来潮一日,胸胁及乳房胀满消失,但少腹仍然胀痛,原方加炒枳壳6克,七付。 4月18日复诊,月经昨日已净,建议B超检查:子宫前位,大小正常,两侧附件增阻。诊断:两侧附件。嘱患者每周一次门诊,平时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更改前药,四月后患者症状消失而停止门诊。
参考文献
[1] 张旭宾,孙靖若。痛经的中医理论发展源流及治疗特色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