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分析
2014-10-21陆志谈
陆志谈
【摘要】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在治疗后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4周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8);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98)。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左旋氨氯地平;缬沙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212-02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是导致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及靶器官损害程度, 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 还与血压平稳性呈正相关, 血压变异性大加重脏器损害并伴随血管结构的改变[1]。因此,在高血压病的降压治疗中,我们应该要考虑到对靶器官的影响及保护。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疗效已被证实。但部分患者出现夜间血压过低或出现夜间高血压,血压波动过大,难免靶器官损害。联合降压治疗能使靶器官得到更多保护,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本文观察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德保县足荣镇中心卫生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0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2]。标准发热、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2~71(57.39±10.72)岁;高血压病程:2~15(6.31±3.71)年。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3~70(56.71±10.47)岁;高血压病程:2~15(6.92±4.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饮食调节、运动指导、改变生活方式等基本處理,进行疗程治疗前停用其他降压药1周。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次,1次/天,口服,若2周后未达到目标血压,则缬沙坦增至160mg。观察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次,1次/天;缬沙坦80mg/次,1次/天,口服。每天定时监测1次血压, 若2周后未达到目标血压,则缬沙坦增至160mg,左旋氨氯地平增至5mg。
1.3 观察指标(1)两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3天和治疗第4周后3天,连续3d同一时间、由固定医师,使用同一仪器测量右上肢坐位血压,测量前至少休息30min,取3次平均值作为血压值。(2)比较两组不良发应发生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 治疗后血压与治疗前基础血压比较,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10mmHg~20mmHg之间;无效:血压下降没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4周,观察组的疗效明显由于对照组(P=0.0018)。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观察组 60 48 11 1对照组 60 32 24 4注:与对照组比较,u=3.1182,P=0.0018。
2.2 两组不良发应发生率比较。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发生低钾血症1例,头晕1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生低钾血症3例,头晕1例,咳嗽4例,心悸2例,总发生率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72,P=0.0398)。
3 讨论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一方面与血压控制水平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其同时具有的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因此, 探求更好的降压方案, 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并逆转, 减少其心脑血管并发症,保护靶器官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4]。我国专家组在2010年起草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患者降压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减少对靶器官的影响和损伤,并尽量减少和避免降压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5]。左旋氨氯地平是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具有36h以上超长血浆半衰期,作用缓和,能平稳有效控制24h血压。其主要机制是通过阻滞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转运进而达到直接扩张血管的目的,其扩血管效应尤以外周阻力动脉为主[5],所以临床降压效果显著,尤其是对于单纯收缩压高和脉压差大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更好的保护心肺肝肾等重要的靶器官,同时还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但该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存在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同时对心肌收缩力有一定的抑制。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类受体拮抗剂,其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同时还可通过旁路途径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进行结合而发挥临床效应,其降压效果明显,同时具有逆转左室肥大的作用,相对于血管紧张素Ⅰ抑制剂,其对缓激肽系统几乎无作用,不会出现缓激肽的降解,故临床较少出现顽固性咳嗽等不良反应。本文观察组将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使用,通过缬沙坦能减少及防止左旋氨氯地平导致的低钾血症,而左旋氨氯地平则能预防缬沙坦导致的水钠潴留,两药联用还具有协同作用,在保证降压效果的同时减少单药治疗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血压控制率和达标率。
综上所述,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穆春苓,赵翠萍,侯洁宁,等.不同服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有效性和平稳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1):1010-101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陈宁,柴志勇,杨守忠,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 中国医学工程,2011,19(10):9-11.
[5] 李四平,刘朝斌,肖春丽.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