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对慢性湿疹患者影响分析
2014-10-21惠叶子白美蓉
惠叶子 白美蓉
【摘要】目的 探索饮食对慢性湿疹患者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6名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其在不同的饮食习惯下的治疗效果和临床表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给予正确饮食指导的患者治疗周期明显缩短,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复发周期延长。结果 对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可以有效的促进治疗和减少急性发作。
【关键词】慢性湿疹;饮食;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52-01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慢性湿疹比较顽固,要及早治疗。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 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4月经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慢性湿疹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29岁~62岁,病程1~20年。将上述56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抗过敏,调节免疫,止痒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频率进行对照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皮损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恢复情况
组别 例数 基本完全恢复 超过80%恢复 小于50%恢复实验组 28 19 7 2对照组 28 10 14 3表2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平均复发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住院天数 平均复发时间(d)实验组 28 10±2 115±28对照组 28 15±4 78±193讨论
慢性湿疹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但这种变化过程没有明显的界线,可同时存在着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的表现。有些病人的初起皮疹已经是慢性湿疹。患者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境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处理适当则炎症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复发作并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湿疹的发病,目前多认为是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激发而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湿疹病人往往是过敏体质,这种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故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病。常见的内在因素如: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体内有感染病灶、肠道寄生虫等。外界因素如:日晒、风吹、寒冷、搔抓以及接触肥皂、化妆品等均可诱发湿疹。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可使某些人湿疹加重。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部因素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与个体易感性及耐受性有关。
2.外部因素 本病的发生可由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等)、生活环境(如日光、炎热、干燥等)、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所诱发或加重。
我们认为正确的饮食指导对慢性湿疹有较大的影响,在本组病例的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强调饮食的重要性,告知患者进食清淡,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牛、羊肉等。并做好了患者的出院指导,告知平时饮食中应继续保持,减少或避免该疾病的复发。
因此,根據此次试验得出结论:在同等治疗条件下,给予正确饮食指导的患者的皮损恢复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复发频率明显优于未进行饮食指导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