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国语》叙事结构
2014-10-21刘岚
刘岚
摘 要:《国语》作为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史学著作,历来受到许多的史学家以及文学家的青睐,对我国的史学、散文以及小说的写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着重对《国语》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浅显的探索,希望有助于《国语》神秘面纱的揭开。
关键词:《国语》;叙事结构;史传文学
《国语》虽然以记言为主,但是仍然有着一定的叙事结构。通过采用引进的叙事理论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国语》的叙事结构体现出双线并行的时空特点,详略失衡的元素特点以及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的特点,其中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使得《国语》不仅仅带给我们史学上的价值更带给我们文学上的借鉴,对于我们文章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双线并行的时空结构
自从我国引进西方的叙事理论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上用这种理论来分析我们的作品的结构,希望这种结构理论能够在我们的作品中得到验证,希望这结构理论对于我们的文章的写作提供一丝的帮助,因此,让我们分析《国语》的叙事结构,找到《国语》隐藏的秘密。[1]
首先,《国语》是一部史学著作,因此根据结构理论来说,史学记录了历史长河中时间的流淌,因此《国语》的写作应该有着事件的线索,将这部书籍进行串联,我们将这种呈现时间特点的历史顺序编排的史书特点称为“时序法”。
例如,不论是《周语》、《鲁语》、《齐语》还是《晋语》、《郑语》、《吴语》,都是有着起始的时间也有着结束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记述历史事件的前进,这样就可以将整个历史的全部面貌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有助于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但是又不至于太过混乱,给了我们一个的思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研究历史,对于日后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历史不仅是纵向发展的,也是横向发展的。因此《国语》不仅仅记录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历史事件,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的地域中所进行的不同的历史事件,充分的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张力,促进我们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日后的文章深度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国语》的空间结构特点是分国进行记事的,这有利于向我们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现历史的张力以及厚度。《吴语》中主要记述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勾践灭吴夫差自杀,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以及第一者的角度,展现越王勾践的传奇;然而《越语》中同样讲的是那段历史,但却是在范蠡的角度进行讲述的,既讲了越王勾践的残忍、寡恩,又讲了范蠡的明智与潇洒。因此从《吴语》、《越语》这两部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家之言,向我们彰显了《国语》的厚度。
因此,《国语》的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对于我们文章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我们解读《国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向我们展现了《国语》的无穷魅力。
二、详略失衡的元素构成
我们的日常写作中讲究的便是详略得当,但是我们通过分析知道《国语》无疑是一部比较奇特的书籍,它的叙事结构并不是详略得当的,出现了明显的记言与叙事之间的失衡,成为《国语》的一大特点,《国语》最突出的是记言,叙事结构十分的简略,这就为我们展现了文章写作的另类叙事技巧。
例如,《周语上》“内史过论神”:[2]
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
这篇短文围绕着“神降”这件事情讲述了褫国灭亡的结果,但是除了开头以及结尾的几句话带过,其中间的大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人物对话,最多的是内史过的言语。同样在《晋语》、《吴语》等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可见《国语》主要记录的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语言,所要着重表达的是人物语言所展现的思想,可见《国语》并不是一般只记录历史史实的书籍,它通过历史中的事件向我们传达一种作者的思想,这种写作方法对于日后我们文章的写作用着重要的作用,详略失衡的这种不对称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增添了无数的乐趣,《国语》叙事结构的神秘面纱再一次被我们揭开。
三、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
《国语》中对于因果十分的看重,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呈现了因果循环的规律。这种因果关系对于我们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因果照应方式在《吴语》、《郑语》等中都有着明显的痕迹。[3]
例如,《周语》中记载了周穆王到周敬王时期约500年的历史,其叙事结构一般都是由于国家的上层集团做了不符合礼仪德行之事,所有人都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是由于国君等不听从规劝,一意孤行,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国家的灭亡。这是比较能够一目了然的显性的因果照应的叙事结构,当然还有比较隐性的叙事结构。如《晋语》中的“寺人勃瑅求见”,记载了晋文公的深明大义以及摒弃前嫌从而使得自己在一次危机事件中转危为安,这是一种隐性因果照应的记述。
结束语:《国语》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本文借助西方叙事理论对于其进行了叙事结构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其三大叙事结构的特点以及复杂但清晰的网络结构,为日后我们的写作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国语》以史为鉴的境界对于我们当今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雪霞.从《国语》看我国早期散文的发展轨迹[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2):10-11.
[2] 张君.《国语》成编新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1-12.
[3] 张君.《国语》成编新证[J].河北学刊.2010(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