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2014-10-21罗毅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医中药糖尿病

罗毅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方法: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Ⅰ组使用格列本脲片治疗;Ⅱ组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情况给予上消方药、中消方药或下消方药。治疗两个月(八周)。检测的生理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bA1c、FBG和2hPG均有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总有效率82.2%,Ⅱ组总有效率93.3%。Ⅱ组的结果与Ⅰ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较西医治疗更加优越,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中药;糖尿病;消渴症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087-01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有报道称我国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1.7%,约有9200万成年糖尿病患者[1]。临床上,西医主要针对降低血糖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糖尿病在中医上属于消渴症,主要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可分为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虚精亏)[3]。本文研究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90例,对比西医治疗和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所有的病例都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90例患者中不包含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90例患者中,男性48名,女性42名。年龄在40-68岁,平均年龄(52.4±7.3)岁。

1.2 药品

格列本脲片,规格:每片2.5mg,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用法:一般用量为每日5~10mg(每日2~4片),最大用量每日不超过15mg(6片),一日三次,三餐前服。上消方药:天花粉30g,生地黄15g,葛根30g,五味子6g,麦冬15g,黄芩10g。水煎服,每天一剂,一日两服。中消方药:玄参15g,天花粉30g,牛膝10g,麦冬15g,黄连10g,栀子15g,石膏30g,生地黄15g,牛膝12g。水煎服,每天一剂,一日两服。下消方药:生地黄15g,泽泻9g,丹皮10g,山药20g,茯苓15g,知母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2g。水煎服,每天一剂,一日两服。

1.3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HbA1c、FPG作为主要的判断疗效的指标。显效:症状消失,HbA1c下降至6.2%以下,FPG降至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40%以上;有效:症状缓解,HbA1c下降值超过质量前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FBG下降在20%到30%之间;无效:症状无缓解,血糖下降未达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治疗方法

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各组间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肝肾功能等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Ⅰ组使用格列本脲片治疗;Ⅱ组辨证治疗,根据情况给予上消方药、中消方药或下消方药;各组治疗前停用会影响血糖的药物一周。之后治疗两个月(八周)。于治疗前一天抽空腹及餐后2小时静脉血。治疗期间,每周抽空腹及餐后2小时静脉血一次,进行相关检测。严格保持患者饮食,运动量统一。检测的生理指标包括HbA1c、FBG、2hPG。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計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HbA1c、FBG和2hPG均有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组别 FBG/(mmol/L) 2hPG/(mmol/L) HbA1c(%)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Ⅰ组 11.7±2.7 5.9±1.4 12.9±3.1 9.1±2.2 8.8±1.4 7.1±1.2Ⅱ组 10.9±2.6 5.1±1.6 13.1±3.5 7.9±2.1 8.5±1.4 7.2±1.52.2各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两个月治疗后,Ⅰ组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2%,Ⅱ组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Ⅱ组的结果与Ⅰ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针对降低血糖,属于对症治疗,其思路是控制血糖浓度,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手段较单一,且某些西药会产生不良反应,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并不理想[4]。中医对消渴症的发病机制阐述较为详细,从保护β细胞,抑制醛糖还原酶,提高组织抗缺氧能力,保护脏器等多方面治疗糖尿病,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表明,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均能有效降低HbA1c、FBG和2hPG,比较两组的有效率,Ⅱ组(中医治疗组)优于Ⅰ组(西医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较西医治疗更加优越,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天森,杜玉勤.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与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 6(15):151.

[2] 朱志远,马占川.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四川中医,2011 29(5)48-52.

[3] 董雅兰.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35):592-594.

[4] 薛洁,申立章,葛朝伦.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治疗[J]. 新疆中医药,2004 22(6):62-64.

猜你喜欢

中医中药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糖尿病知识问答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