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原则
2014-10-21刘挺
刘挺
摘 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应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科学精神;专业教育;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73-03
高等学校承担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很长时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将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则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附属性地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高等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广泛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素养而轻人文素质等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知识的生产场所,是社会先进文明的引领者,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在我看来,新时期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要重点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发挥好它们在规范和调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则,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被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对指导人们科学地开展认识活动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包括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手段的实施、教育成效的评估在内的教育全过程都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活动,都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在锻炼大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案顶层设计上坚持人才培养规律与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目标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成效诸要素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制定者必须按照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制定教育方案。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受制于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也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客观制约,在教育过程中,要促使教育对象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要结合实际正确处理教育者、教育对象等诸要素的关系。对理工科院校而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人才培养的实际,结合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教育方案的制定符合理工科院校和学生实际情况。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要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从高校教师角度来说,以“两课”教师为主体的教师群体是大部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教学水平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决定了教育成效。因此,高校教师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勇敢地担当起“传道”的重任,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带动学生,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教化学生。从当代理工科大学生角度而言,要承认他们在思想上具有大多数同龄人的共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及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但也要看到,受专业背景和学科思维的影响,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不同个体在性格特点上也存在差异。理工科院校在组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1]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过多地依赖理论灌输和经典事例等教学手段,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曾起到过巨大作用。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每天都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等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受自身阅历和知识水平所限,他们还不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针对此种情况,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来支撑理论,才能增强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感和真实性,使枯燥乏味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原则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处理人与外界关系的两种重要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要素,以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作为其内在要求。人文精神是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主体内在精神品格,它包含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对道德理想的坚守,以及对人类主体性的珍视和弘扬。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实质上都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接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才能不断培养和完善自我人格,向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之所以要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是与我国现行教育模式所决定的理工科大学生思维特点相适应的。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的教育就存在比较明显的重理轻文倾向,似乎“学好数理化,就真的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尤其是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理工科学生相比于文科生的就业优势更加重了重理轻文的趋势。与广大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相对,许多人则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是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尽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注焦点不同,但在本质上二者都是以追求真善美为最终理想境界,换句话说,科学精神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精神。有人就直接认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2]。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补原则,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都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自身业务素质和人文素养都会以各种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力量在学生中的感染和启迪作用,对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言是直接而有效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做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教学,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是贯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原则的主渠道。首先应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学分比重,把文理渗透作为课程设置上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次,任课教师要注意挖掘专业课堂上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精神之中,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总学制不变的前提下选修辅修专业,使其接受第二专业的教育,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各类讲座等等,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原则
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仍然在课程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等核心课程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占据绝对优势。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大多处于一种附属地位和边缘状态,导致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造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效果的巨大反差。
当今高等教育以素质本位作为衡量学生的一条重要标准,要求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有机地融合,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强调在高等教育中坚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作为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贯穿在教育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中所包含的应有之义。我们今天强调人文素质教育,非但不能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去冲击专业教育,反而更应该提倡注重人文素质的专业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各有侧重,但是从总体育人目标来说,二者应该是一致的。其次,专业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专业教育在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具有无可置疑的核心地位,始终是大学生学习活动关注的焦点。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关系到个人将来在事业上的发展,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自觉性上要远远高于其他方面的学习。如果能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文知识熏陶,将会极大提高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再次,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要想成才,必先成人,就如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所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其个人成就所能达到的高度。此外,人文素质教育也可以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一般的方法论基础。可以说,对高等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首要的、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最后,专业教育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科学文化知识是专业教育传授的内容,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科学文化知识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人文关怀,科学研究的态度也是一种基本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专业教育中包含的人文教育资源,能极大提高人文教育效果。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原则,最主要的方式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具体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正确处理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专业教育是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和了解所传授的内容,进而培养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应用技术能力,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教育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无论对于高等学校还是专业教师,都应该明白,专业教育不能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单纯依靠专业教学来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狭隘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教师则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自觉提升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效果。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就是在科学精神指引下追随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前进的过程,只有把追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作一种动态的活动,把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科学的真谛,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每一门专业知识将知识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现实需要,把专业学习放在宏大的社会需要背景中,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认识专业学习,可以促使其从社会应用价值和由此产生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角度思考专业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应原则
作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的提高和转变离不开教育主体及教育环境施加的外部影响,更离不开教育对象自身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就要求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自我教育效果。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本质是实现教育主体价值引导和与教育对象自我构建的统一。所谓价值引导,是指教育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和价值导向,这种主观意趣体现着教育者的价值预设和价值选择。价值导向一方面肯定了教育者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文化和阅历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承认大学生在人格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既体现了教育者的主观意向,也体现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所谓自我建构,是指教育对象是按照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获取和吸收外在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自我建构是以教育对象自身认知结构为前提与外在知识进行互动的双向建构过程。认知发生学创始人皮亚杰就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外界客观知识的简单临摹,也不是主体既有认知结构的简单展开,而是在主体与外部世界双向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的结果。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建构,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动机的唤醒,提高学生追求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价值引导和自我建构的统一,就是要求教育者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授给大学生,并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依据。教育者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在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把教育内容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以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导向。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对象,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内在认知结构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基础及内在因素。现代社会只有坚持价值引导和自我建构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效结合,保证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呼应,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者角度来说,高校教师要对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有更加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一方面要努力开拓人文素质教育多元化渠道,如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教育对象角度来说,广大理工科大学生也要发挥集体自我教育作用。由于正处于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阶段,大学生对教师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教育比较反感,然而,年龄相仿和兴趣相近的大学生之间在心灵上很容易形成共鸣,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要超过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教育。理工科院校要充分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搭建平台,真正把提升人文素质转化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台北:学生书局,1983:166-167.
[2]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