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留白,别有一番滋味在课堂

2014-10-21方静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一番滋味死海思维

方静

“纸上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其余地方是大块的空白”是齐白石老人的经典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意。画中大面积的空白不但不让人觉得空洞,反而让人产生十里之外蛙声一片的感觉,这得益于“留白“的艺术。其实,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需要留白,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展示思维历程和问题决策,以实现思维的深化,创设“别有一番滋味在课堂”的教学意境。那么,语文教学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一、知识上留白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所以,在课堂上故意将某些知识暂且搁置不理,就会调动学生极大的心理需求,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发现。如笔者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就先故意问:“大家看了课题以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什么?”这时候,很多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想知道死海在哪里,是一个怎样的海;有的说,为什么死海的名字叫“死海”;还有的说,为什么“死海”不“死”呢?学生对这篇文章充满了好奇,但是答案的空白,就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吸引他们去追赶,于是他们自然地就进入了对文章内容的探索。相反,如果教师直接说答案,或者让已有一定的关于死海的课外知识的学生公布答案的话,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对课文感到索然无味、毫无兴趣了。

所以,语文课堂上,该留白的时候得留白,这是一种手段,是“欲擒故纵”的教学技巧,“最美的甘蔗”需要学生自己去采摘。

二、表达上留白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贯穿始终,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从头到尾讲个不停,而應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口头语言的恰当“留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这样表述:“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话到此处突然停下,让学生回答。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会填补空白作出判断。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教”和“学”的顺利进行。

三、思维上留白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是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上课时片面地追求课堂的节奏和容量,提问完了,马上抽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若学生答不下来,就马上自问自答。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增加答案中的发散性思维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提问完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白时间,

例如,我校的一位骨干教师在讲述《故乡》一课时,设置了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用一个字开头来评价闰土或者杨二嫂(哎/啊/呸……)。”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几秒钟后,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讨论。这一娴熟的留白技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很快进入了热烈的探讨之中。就在这样认真思考、广泛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坚诗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四、心理上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

例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都沉浸在对菲利普夫妇的厌恶之中,笔者话锋一转:“其实,他们俩个也是很可怜的,值得同情。”这时,大部分学生一愣,然后笔者顺势引导:“你看他们的处境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造成处境的原因有待于分析,是吗?”学生随后又转入了若有所思的状态。其实,这就是课堂上典型的心理留白,学生的一愣,正是“留白”的价值体现,学生表面的凝神屏息,而内心却是汹涌的情感熔岩。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它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然,课堂的留白必须符合和谐的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不停滞,使学生思维不受限。这样,少着墨、多留白的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别有一番滋味在课堂。

猜你喜欢

一番滋味死海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粉调幽然
思维跳跳糖
相见欢·庚子春词
晋商大院
死海不“死”等
死海效应
死海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