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师专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4-10-21贺树芳
贺树芳
摘 要:教学模式的种类虽多样,但其根本是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属于科学合理的“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师专物理课堂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进行论述,注重师专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师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专;探究式教学模式;物理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改革发展方针。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教育阶段,探讨如何在此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孕育中小学及幼儿教师的摇篮,师专生的培养质量严重影响地区教育的发展壮大。
一、师专院校的教学现状及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目前,师专院校课堂教学仍以形式单一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物理学是知识、过程与方法相结合的学科,如果物理专业课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略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汲取,不仅不利于该专业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且违背师专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新课改把学生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主旨,因此,在师专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广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思路、改革并整合教学方法、科学地实施并指导教学任务,使得师专生逐步成为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合格人才。
为了顺应新的形势、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并解决目前师专院校的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缺乏个体性的问题,师专院校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法是必要的。其中,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模式,其目的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该模式在引入课堂后,不仅能促进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其个体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拓展。
二、教学案例
下面以实际教学内容“质点系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该模式的示范教学应用。
1.学情背景。本节是“质点动力学方程”和“质点动量定理及守恒定律”之后的新内容,属于学习主题先知的情况。
2.学生特征及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背景和师专学生知识的最邻近发展区出发,质点系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的推导是以质点动量定理及守恒定律为基础的,所以动量定理的表达直接影响着动量守恒定律。制订适合师专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局部信息,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旨在使师专生提高自信,培养他们从自学到研究的主动学习精神,提高其主动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3.教学活动设计。(1)问题导入:①质点系与质点的不同是什么?②内力和外力如何区分?③质点系总动量如何计算?④质点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⑤质点系动量变化与系统外力关系如何?⑥质点系动量变化如何得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2)学生推导,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最终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为结果:①质点系包含多个质点,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②质点系总动量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质点动量矢量和。③质点系总动量只与外力有关,系统内力不影响总动量。④若系统所受外力恒定,不随时间改变,则系统总动量守恒。⑤任何一个量守恒要对应一个过程。(3)學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习,能深刻体会物理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并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个体积极性、主动性。
4.教师评价及小结。在教学中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师专学生的能动性,促使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去探索新的物理规律,从而强化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及总结提高的环节。该模式在师专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大力提倡及合理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复杂的自然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科学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爱民,高虹.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基础英语教育,2004,9(3).
[2]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