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

2014-10-21周文德倪海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

周文德 倪海

摘要:目的观察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温通针法组及常规针法组(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法组。

关键词: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温通针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6-02

面瘫在现代医学中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其发生原因多由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水肿或邻近组织炎性反应病变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1]。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由于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从而发生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阻滞,面部筋肉失养而发为面瘫。笔者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跟随导师方晓丽教授运用温通针法治疗3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并与常规针刺组30例进行研究比较,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临床观察纳入病例共60例,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观察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8.0岁,平均病程6.4 d;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8.5岁,平均病程6.2 d。2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2]中面瘫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可不同程度有听觉障碍,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伴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觉障碍等症;⑤排除因脑血管疾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害。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治疗组太阳、翳风、患侧风池、下关、阳白、健侧合谷、地仓透颊车、牵正等,体虚者配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针刺方法:选用30号l寸毫针,面部诸穴施行轻、浅刺法,不施手法。合谷、足三里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平补平泻,隔日1次,每次留针40 min,10次为1疗程。其中病程在4日

之内者在健侧面部穴位浅刺。

1.3.2温通针法组取穴针刺组,其中首先针患侧风池,选用30号l寸毫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 min,缓慢出针,按压针孔[3]。其次取健侧合谷,行温通针法,操作同风池穴,留针。最后取3~4个面部穴位(发病4日内取健侧穴)。足三里、上巨虚均用30号1.5寸毫针行补法。除风池穴外,别穴均留针40 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休息3~4日。2个疗程后统计数据。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无不适感;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偶有面部肌肉遇冷收缩及麻木感;有效:面部肌肉有所恢复,但局部有不自主抽动及迎风流泪现象;无效:治疗2个疗程症状无改变。

3讨论

本病主要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侵面部经络。导致气血阻滞,肌肉弛缓不收而成面瘫。“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3]。通过温通针法针刺合谷、风池穴使“气至病所”,同时配以面部局部穴位轻浅刺法,可以促进患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面部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亦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或功能恢复,使受压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从而减轻了面神经的受压程度,缩短了受压时间。通过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疗效比较,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程短,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新,孙秀芬,王志久.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102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8,7(1):159.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2.

[3]方晓丽.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收稿日期:2014-04-17)

摘要:目的观察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温通针法组及常规针法组(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法组。

关键词: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温通针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6-02

面瘫在现代医学中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其发生原因多由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水肿或邻近组织炎性反应病变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1]。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由于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从而发生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阻滞,面部筋肉失养而发为面瘫。笔者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跟随导师方晓丽教授运用温通针法治疗3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并与常规针刺组30例进行研究比较,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临床观察纳入病例共60例,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观察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8.0岁,平均病程6.4 d;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8.5岁,平均病程6.2 d。2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2]中面瘫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可不同程度有听觉障碍,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伴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觉障碍等症;⑤排除因脑血管疾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害。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治疗组太阳、翳风、患侧风池、下关、阳白、健侧合谷、地仓透颊车、牵正等,体虚者配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针刺方法:选用30号l寸毫针,面部诸穴施行轻、浅刺法,不施手法。合谷、足三里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平补平泻,隔日1次,每次留针40 min,10次为1疗程。其中病程在4日

之内者在健侧面部穴位浅刺。

1.3.2温通针法组取穴针刺组,其中首先针患侧风池,选用30号l寸毫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 min,缓慢出针,按压针孔[3]。其次取健侧合谷,行温通针法,操作同风池穴,留针。最后取3~4个面部穴位(发病4日内取健侧穴)。足三里、上巨虚均用30号1.5寸毫针行补法。除风池穴外,别穴均留针40 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休息3~4日。2个疗程后统计数据。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无不适感;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偶有面部肌肉遇冷收缩及麻木感;有效:面部肌肉有所恢复,但局部有不自主抽动及迎风流泪现象;无效:治疗2个疗程症状无改变。

3讨论

本病主要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侵面部经络。导致气血阻滞,肌肉弛缓不收而成面瘫。“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3]。通过温通针法针刺合谷、风池穴使“气至病所”,同时配以面部局部穴位轻浅刺法,可以促进患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面部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亦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或功能恢复,使受压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从而减轻了面神经的受压程度,缩短了受压时间。通过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疗效比较,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程短,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新,孙秀芬,王志久.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102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8,7(1):159.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2.

[3]方晓丽.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收稿日期:2014-04-17)

摘要:目的观察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温通针法组及常规针法组(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法组。

关键词: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温通针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6-02

面瘫在现代医学中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其发生原因多由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水肿或邻近组织炎性反应病变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1]。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由于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从而发生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阻滞,面部筋肉失养而发为面瘫。笔者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跟随导师方晓丽教授运用温通针法治疗3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并与常规针刺组30例进行研究比较,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临床观察纳入病例共60例,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观察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8.0岁,平均病程6.4 d;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8.5岁,平均病程6.2 d。2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2]中面瘫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可不同程度有听觉障碍,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伴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觉障碍等症;⑤排除因脑血管疾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害。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治疗组太阳、翳风、患侧风池、下关、阳白、健侧合谷、地仓透颊车、牵正等,体虚者配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针刺方法:选用30号l寸毫针,面部诸穴施行轻、浅刺法,不施手法。合谷、足三里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平补平泻,隔日1次,每次留针40 min,10次为1疗程。其中病程在4日

之内者在健侧面部穴位浅刺。

1.3.2温通针法组取穴针刺组,其中首先针患侧风池,选用30号l寸毫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 min,缓慢出针,按压针孔[3]。其次取健侧合谷,行温通针法,操作同风池穴,留针。最后取3~4个面部穴位(发病4日内取健侧穴)。足三里、上巨虚均用30号1.5寸毫针行补法。除风池穴外,别穴均留针40 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休息3~4日。2个疗程后统计数据。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无不适感;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偶有面部肌肉遇冷收缩及麻木感;有效:面部肌肉有所恢复,但局部有不自主抽动及迎风流泪现象;无效:治疗2个疗程症状无改变。

3讨论

本病主要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侵面部经络。导致气血阻滞,肌肉弛缓不收而成面瘫。“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3]。通过温通针法针刺合谷、风池穴使“气至病所”,同时配以面部局部穴位轻浅刺法,可以促进患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面部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亦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或功能恢复,使受压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从而减轻了面神经的受压程度,缩短了受压时间。通过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疗效比较,温通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程短,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新,孙秀芬,王志久.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102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8,7(1):159.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2.

[3]方晓丽.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收稿日期:2014-04-17)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
颈骨康胶囊治疗颈椎病70例疗效观察
一期手术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67例疗效观察
卤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扁炎软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不同时段烫熨疗法预防肛肠术后尿潴留的护理观察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