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探讨

2014-10-21李金润李钦赵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病因病机艾滋病

李金润 李钦 赵霞 等

关键词:艾滋病;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12-0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以免疫缺陷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展性传染病。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见、最易反复发作的症状之一便是皮肤瘙痒。皮肤黏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全球HIV感染者基本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1],在我国HIV相关皮肤瘙痒症也较常见[2],几乎所有艾滋病患者在HIV感染的不同时期都经历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相关皮肤疾病的困扰,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一些患者甚至因过度的搔抓可出现表皮剥脱性丘疹、炎症性色素沉着和瘢痕性结节,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痛苦,而中医药治疗本病以辨证施治为其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疗效上具有良好的前景。笔者旨在探讨艾滋病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1病因病机

中医虽无艾滋病所致的皮肤病之称,但却有与皮肤瘙痒有关的病名,皮肤瘙痒症在祖国医学中称为痒风、风瘙痒。早在《内经》就已有关“痒”的病因病机记载,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如《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云:“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又如《诸病源候论·风痒候》云:“邪气客于肌,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寒搏皮肤,皮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凡痒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然而,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与一般疾病的皮肤瘙痒症又有很大区别,皮肤瘙痒发于外,但其病因多由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之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HIV病毒深伏血分,难以彻底清除,患者多见瘙痒剧烈且反复发作,常因过度搔抓而出现皮肤局部血迹累累,皮损部位可出现丘疹、丘疱疹、结节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可同时出现,并可伴有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瘙痒可发于全身各部皮肤,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下肢伸侧最为常见,根据其表现类似中医的“粟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艾滋病患者长期情志抑郁,伤及五脏,五脏失调,外复感风邪则发病。

李林[3]认为本病初起由于火热内郁,热伏营血,血热外壅,复受风邪所致,发病较快;若久病不愈,内郁火热,消耗营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以致皮疹干燥坚实;亦可见于血热内郁与侵袭之风邪搏结,日久未经发泄,壅于肌肤、阻滞经脉,而坚实皮疹日久不消。赵炳南[4]认为结节性痒疹的发生,多为“顽湿聚结”,体内蕴湿,外感风毒或昆虫叮咬,湿邪风毒,聚结肌肤而成。这与古医文献中记载的“马疥”相似。如《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蔗,搔之不知痛”。李发枝[5]认为艾滋病“疫毒”首先损伤脾脏,脾气亏虚伴有内湿,进而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是贯穿艾滋病全过程的基本病机。艾滋病瘙痒症患者在脾肺气虚的基础上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内湿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相合致病。郭建中等[6]认为本病是以风邪为患,痰热为致病之本,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脾气亏虚导致运化功能失司,酿湿成痰,日久化热;同时,体质虚弱,感受风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等,使体内阳热过盛,煎熬津液,引起血热血燥而生风。痰浊聚结肌肤,阻滞经络,气血凝滞,可成瘙痒结节,而湿性黏腻,导致病情缠绵不愈。

总之,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虽各家说法不一,但综观艾滋病瘙痒症的发病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患者大多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亏虚,又复感风、湿、寒、热、毒等邪气侵袭,邪毒从外界侵于肌肤,亦可内蕴于脏腑,脉络,日久则正虚更甚,受风则痒重,湿热化浊,则剧痒不止,寒湿瘀之邪常凝聚于局部不散,毒重则病程缠绵而顽固难愈。因此本病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2治则治法

中医学认为,“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治疗皮肤瘙痒的重要法则之一。郭建中[6]等采用化痰凉血祛风法治疗本病,方中清半夏、竹茹、生薏苡仁清热化痰散结,健脾祛湿除浊;丹参、赤芍、当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以达“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的目的;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全蝎、僵蚕、木瓜、皂角刺、刺蒺藜、威灵仙祛风通络止痒,破血消结。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凉血活血,祛风止痒之功。谢正等[7]认为养血去燥应为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的基本治则,其选用具养血凉血,润肤,去燥的养血润肤汤配合外用药膏较好地改善了皮肤临床症状、体征。黄中玲[8]认为本病治当养血润燥,清热除湿。方药以四物消风散加减组成,四物汤具有补血、养血的功效;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白鲜皮与苦参均能清热燥湿,同可用治湿热疮毒,风疹疥癣;黄芪、党参补气养血,同时,黄芪还有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牡丹皮共凑清热除湿之功。张启平等[9]认为本病应采取养血活血,清热除湿为治疗原则,采用滋阴养血,活血祛风,清热解毒为治法。方中当归、川芎、熟地养血活血;蛇床子祛风燥湿;地肤子、苦参、黄柏清热燥湿;苍耳子、牛蒡子、防风、荆芥祛风解表;丹皮、生地清热凉血。黄世敬[10]等认为本病治当凉血解毒,表里兼顾。方中紫草解血分热毒;丹参凉血活血;金银花、紫花地丁为解毒要药;牛蒡子兼解表邪。李发枝教授治疗本病时以祛风解表除湿止痒为要,多采用荆防败毒散进行加减。方中防风、蝉蜕、柴胡等祛风解表;黄芩、地肤子等清热利湿;甘草补肺脾气虚且有解毒功效。

3讨论

艾滋病患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皮疹及瘙痒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关于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通常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并且容易复发。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方法,同病异治,既治标又治本,疗效满意。

中医认为引起皮肤瘙痒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当属风、湿、热邪。而综观众多医家治疗本病的方法,不论是采用采用化痰凉血祛风法,养血润燥、清热除湿法,滋阴养血、活血祛风、清热解毒法还是祛风解表除湿法均将祛风贯穿其治疗的始终。笔者在综合艾滋病相关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时体会在用药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风为百病之长”是瘙痒发生的重要原因,风又有为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多与风热、风寒、风湿等六淫之邪有关;内风可有血热生风、血虚生风及血瘀生风;或动风之物使心火偏亢,血热扑肤而痒,之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或患者正气亏虚,血虚风燥则肌肤失养,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也有内外之风兼而有之者,临床上要细辨病因病机,方能准确用药,取得止痒之效[11]。②“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病理上,风与血互为因果,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其他邪气侵袭人体,导致血瘀、血虚、血热等病理表现的出现;针对瘀血阻滞证者常采用行血、活血之法,《血证论》曰:“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血虚风燥证常用补血、养血润燥之法,《医方集解》云:“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对血热生风证常运用凉血滋阴之法,刘完素云:“风木生于火热,以热为本,以火为标,凡言风者皆热也”。而通过活血、养血、凉血等“治血”之法而达到祛除风证的目的,实际上是中医“治病求本”治则的具体运用;但在这些治疗法则的运用中也不可拘泥于“先”字而望文生义,单独治血,应明确病因、病机,辨证综合论治,灵活运用活血、养血、凉血等法使气血畅行,使邪风无以留着[12]。③瘙痒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在病变过程中,艾滋病病毒在机体内不断复制滋生,邪毒长期耗伤正气,渐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并因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而生风生燥,发为斑疹、丘疹、疱疹及瘙痒,因此在本病的治疗当中还应注意固护正气,适当配合益气养阴之品。

参考文献:

[1]彭世瑜艾滋病的皮肤表现[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册,2000,26(5):297

[2]黄晓婕,高艳青,汪习成,等对539例HIV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的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6):707-711

[3]李林实用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40-141

[4]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91

[5]王丹妮,李真,徐立然,等李发枝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配伍精要[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493-2496

[6]郭建中,何英,杨小平,等化痰凉血祛风法治疗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痒疹样皮疹20例[J].中医研究,2010,23(2):34-35

[7]谢正,李鹏宇,蒋自强,等中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2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10-12

[8]黄中玲四物消风散治疗艾滋病皮疹体会[J].河南中医,2010,30(12):1190

[9]张启平,尹以伦,孙广良,等中药治疗艾滋病皮疹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1):17-18

[10]黄世敬,曹惠云,游秀珍,等凉血解毒法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22例[J].中医杂志,2001,45(10):768

[11]李社改朱仁康治疗风瘙痒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5,23(1):1117

[12]郭锦晨,段雷,周海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治疗“痒风”中的运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6):24-25

(收稿日期:2014-06-02)

猜你喜欢

病因病机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关于艾滋病